副極地低壓帶

當副熱帶高氣壓與極地高氣?R的空氣相遇時,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于是又形成了一個上升氣流,空氣上升,空氣就減少,氣壓自然降低。于是就形成了副極地低氣壓。
由于受地球球體形狀的影響,使得赤道與極地之間受熱不均,引起空氣在赤道地區上升,在極地地區下沉,造成赤道與極地之間近地面和上空氣壓的差異。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推動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氣作水平運動.
但實際上這種閉合的大氣環流并不存在。因為在自轉著的地球上,任何運動著的物體都應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這樣,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極地上空的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因是高空氣流,故不考慮摩擦力)的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流到30°N附近上空時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就不能再繼續北流,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行了。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
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壓分出兩支氣流,一支向南流向赤道低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這樣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之間便形成了低緯度環流另一支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右偏成西南風,稱為盛行西風,它與從極地高壓南下偏轉成的東北風(稱極地東風)相遇。暖而輕的西風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東風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到高空,又分別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氣流在副熱帶地區下沉,于是在副熱帶地區和副極地地區之間極成了中緯度環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北極地區下沉,于是在副極地和極地之間極成了高緯度環流圈.
由于副極地上升氣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

約分布在南北緯5°之間。赤道地區氣溫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并在高空分向南、北流出,致使這里空氣質量減少,形成近于連續的低壓帶。赤道低壓帶的位置穩定少變,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東部洋面上尤其明顯。這里氣溫高,水平方向溫差小,風力微弱,多處于靜風狀態,因此,又稱赤道無風帶。此外,因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運動強盛,云量多,降水豐沛。
1.http://environ.biox.cn/Geography/200701/20070113230858_2149.shtml
2.http://iask.sina.com.cn/b/7557592.html?from=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