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
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間的季節(jié)[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3月]。中國習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冬季“十、十一、十二、”一共三個月!

在南北半球所處的時間不同。在南半球,冬季在7、8、9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2、3月份。在中國,冬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從氣候學上將,平均氣溫連續(xù)5天低于10攝氏度算作冬季。
冬季在很多地區(qū)都意味著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選擇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為溫暖的地方越冬。
立冬 太陽位于黃經225°,11月7-8日交節(jié)

小雪 太陽位于黃經240°,11月22-23日交節(jié)
大雪 太陽位于黃經255°,12月6-8日交節(jié)
冬至 太陽位于黃經270°,12月21-23日交節(jié)
小寒 太陽位于黃經285°,1月5-7日交節(jié)
大寒 太陽位于黃經300°,1月20-21日交節(jié)
在北半球,冬季是最寒冷的季節(jié),即使溫帶的氣溫也可能降到0℃以下。

在冬季,很多地方會經歷降雪,有些地方的冰雪到春天才會融化。
冬季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到南回歸線,再折回向北。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元旦后的一場冷空氣讓羊城知道冬天的顏色。小寒前后,由于氣溫驟降,廣州各大醫(yī)院看感冒的病人猛增了約三成。冷空氣當前,不少市民通過鍛煉來增強體質,抵御感冒的侵襲。但中醫(yī)和西醫(yī)專家異口同聲地告訴記者,冬季的早晨并不是鍛煉的好時機,晨練不當,不但不能強身健體,反而可能招來感冒。老年人是晨練的主力軍,冬季晨練時更要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fā)作。

天氣驟變感冒病人增三成
中國已進入2006~2007年度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北方地區(qū)流感活動呈現(xiàn)逐漸增強的趨勢。據(jù)1月8日北京衛(wèi)生局披露:該市每日就診流感樣病例4700余人。北京許多大醫(yī)院出現(xiàn)人滿為患的現(xiàn)象,不少患者開始向社區(qū)醫(yī)院“分流”,社區(qū)醫(yī)院存在著大夫開藥,病人無藥可取的現(xiàn)象,一些治療感冒的藥物已經供不應求。
廣州雖然沒有出現(xiàn)流感,但在小寒前后由于氣溫驟降,各大醫(yī)院收治的病人驟然增多,多家醫(yī)院的急診病人增加三成左右,其中感冒發(fā)燒、呼吸道感染、腹瀉的病人最多。廣東武警醫(yī)院門診的劉亞軍副主任告訴記者,1月6日該院收治了大約150名感冒病人,比平常多了四五十人。
中醫(yī):冬季主藏,運動要“必待日光”
“我們雖然說生命在于運動,但運動除了講究方式和量,還要講究時間,要因時而易。”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大內科主任劉友章教授表示,根據(jù)中醫(y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泄”,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也要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氣進行活動。
中醫(y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談及冬季保健養(yǎng)生時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憂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段話的大意是: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jié),此時正是人體養(yǎng)藏的最好時刻,應注意保護陽氣,養(yǎng)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勉強晨練是消耗身體
冬天睡覺最好不要遲于晚上11時。他說,11時是子時,已經是第二天的開始。此時陽氣入于陰,為了陰陽相濟,最好就是上床睡覺。

“有的人工作比較忙,晚上要加班到深夜,或者很晚才睡,第二天還要很艱苦地早早起來運動,這種‘鍛煉’的效果是適得其反的。”劉友章表示,頭一天晚上沒有睡好,睡覺的時候體力沒有得到恢復,這樣的運動不是鍛煉身體,而是消耗身體。“如果覺得累和困,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運動。人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這是正常的條件反射,違反它對身體是不利的。”
冬季晨練宜遲不宜早
冬天的寒氣比較大,早上的時候更是如此,因為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還沒旺盛。此時外出鍛煉,易受“風邪”侵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劉友章表示,根據(jù)《黃帝內經》的養(yǎng)生法則,冬天人體需要吸收陽光補充自己的陽氣。在太陽出來之前運動會損傷陽氣,容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fā)關節(jié)疼痛、胃痛等病癥。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后,晨寒才開始緩解,這就是《黃帝內經》要“必待日光”的原因。一句話,冬季晨練宜遲不宜早。
運動出汗脫衣最容易感冒
冬季晨練最容易得感冒的環(huán)節(jié)在于出汗以后脫衣服。他說,很多人在運動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天冷穿的衣服比較多,運動過后人一感覺熱就把衣服脫了,此時人體的毛孔張得很大,寒氣最容易趁機侵襲人體了。
“同樣的道理,冬天怕冷穿很多衣服,把自己捂出一身汗之后就把衣服脫掉,這樣也很容易感冒。”劉友章表示,冬天穿衣,特別是父母給小孩穿衣服不是越多越好,適度、不感覺冷就行。
小心感冒和防心腦血管疾病
冬天最好不要晨練。從循證的角度出發(fā),在冬季晨運問題上,西醫(yī)得出的結論和中醫(yī)非常相似。
早上空氣并不好
很多人存在誤區(qū),以為早上空氣好,還以為植物多的地方空氣就好,因此喜歡在草坪、樹林等地方進行晨練。實際上,植物只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陽光照射到之前,植物也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早上的植物附近空氣并不新鮮,在這樣的環(huán)境運動并不利于身體健康。
即使不是植物排出的二氧化碳,早上的空氣其實也是比較污濁的。根據(jù)研究,冬季后半夜經常會出現(xiàn)近地面逆溫層,使得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時前后最不易擴散。而當太陽出來一段時間,地表溫度升高后,近地層污染物才向高空擴散。
西醫(yī)的理論里雖然沒有風寒的概念,但冬季的早上天氣比較冷,人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此時運動也容易受細菌、病毒的侵襲而感冒。
要防心腦血管疾病
“老人和本來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更不要晨練了。”劉亞軍以前在急診科當醫(yī)生的時候,多次接到在冬天晨練時發(fā)生心肌梗死和中風的病人。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尤其是早晨天氣寒冷,容易對血管和神經造成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從而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使血壓升高;再有,睡了一個晚上身體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這些都是心腦血管疾病暴發(fā)的危險因素。
老人和本來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在鍛煉時,如果要彎腰和倒立,時間不能太長。
“彎腰的時候血會往頭部流,造成腦部充血。正常人彎腰時間長了都會覺得腦脹,有特殊危險的人更要防止腦血管破裂。”
運動處方
對于堅持晨練的人,冬天晨運最好等到9時以后再開始,這時候各方面的環(huán)境都比較適合。運動之前最好喝150~200毫升水或牛奶,可以增加血容量,減少血液的黏稠度。兩位醫(yī)生都反對空腹運動,因為睡了一個晚上,能量儲備不足,尤其是老人家的肝糖原儲備能力比較差,容易低血糖,在運動中出現(xiàn)頭昏、乏力。
上班族七八點鐘甚至更早就要出門,不可能等到很遲再運動,但運動開始之前最好先在室內活動活動,熱熱身,等覺著有暖意時再外出運動;老人家完全可以吃完早餐再運動,早餐不要吃得太飽運動不要太激烈是沒有問題的。
|
三冬古人以農歷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并將三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
九冬冬季三個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別稱“九冬”。如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九冬負霜雪,六翮飛不任。”
嚴冬“嚴”有“程度深”之義,故“嚴冬”也就成了極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稱。如唐代僧貫休《塞下曲》:“嚴冬大河枯,嫖姚去深擊。”
清冬冬季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別稱。如:唐代詩人皇甫冉《冬夜集賦得寒漏》:“清冬洛陽客,寒漏建章臺。”
玄冬“玄”為黑色,古代以四方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別稱“玄冬”。如:東晉張望《貧士詩》:“炎夏無完,玄冬無暖褐。”
窮冬“窮”,盡也。冬季為一年之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故有“窮冬”之別稱。如:唐代黃滔《送友人游邊》:“關河初落日,霜雪下窮冬。”
窮陰古代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故稱。如白居易在《歲晚旅望》:“向晚蒼蒼南北望,窮陰旅思兩無邊。”
北陸《隋書·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北陸謂之冬。”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后來被人們用來代稱冬天。如西晉張載《七哀詩二首》:“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
玄序玄,冬之色;序,季節(jié)。用“玄序”稱冬季者,如唐許敬宗《奉和守歲應制》:“玉移玄序,金奏賞彤闈。”
玄英《爾雅·釋天》云:“冬為玄英。”后人因用之代稱冬天,如唐代魏征《道觀內柏樹賦》:“涉青陽不增其華,歷玄英不減其翠。”
此外,冬季的別稱還有“嚴節(jié)”,如梁任《贈徐征君》中的“何以表相思,貞松擅嚴節(jié)”;歲馀,如唐孟云卿《田園觀雨兼晴后作》中的“秋成不廉儉,歲馀多餒饑”等。
又到了寒風凜冽的冬天,又到火鍋盛行時,人們圍爐小坐、開懷暢飲的同時,往往會將由吃火鍋而引起的疾病拋至腦后,如寄生蟲病、口腔粘膜損害等。今年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涮這種吃法的熱衷程度與日俱增,把前幾年還不怎么好發(fā)的 痛風 病“吃”成了冬季常見病。
痛風病隨著火鍋盛行而“倚瘋作邪”,入冬以來,上海某醫(yī)院曾在一日內即收治了好幾例因吃火鍋而引發(fā)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發(fā)作病例。面對趨之若鶩的美食愛好者, 醫(yī)生 提醒:還是古訓說得好,“病從口入”,火鍋的確好吃,但在吃這種傳統(tǒng)美食時一定要以 健康 為原則。
“嘌呤”導致“痛風”
除了體質、疲勞等因素外,海鮮、動物內臟、蘑菇和酒都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因為帶來鮮美味道的“嘌呤”人體不能過多承受,而它就是導致痛風病的“禍首”。
有關專家說,如果過多的“嘌呤”不能排出體外,尿酸就會在血液中沉積,痛風病就是因此引起的。初起時經常是莫名其妙的腳趾“扭”傷,反復出現(xiàn)紅腫疼痛,如果得不到控制,尿酸就會進一步引起關節(jié)變形,直至腎臟損害、功能 衰竭 。
痛風屬于“富貴病”,患者中85%都 肥胖 。目前,痛風病患者多為收入高、運動少、應酬多的白領上班族,發(fā)病年齡從以前的50歲以后提前到目前的30歲左右,經常是在一次豪華的海鮮宴后,第二天清晨突然發(fā)病。我國的痛風病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罕見病變?yōu)槌R姴〉摹?br />
目前能確定的是,海鮮、肉類、動物內臟、蘑菇、酒、濃茶和咖啡含“嘌呤”較多,需要節(jié)制。不少人誤以為“不吃肉只喝湯”情況會好一些,但因為“嘌呤”能夠充分脫落到久燉的湯中,所以痛風病往往在各種鍋、煲類菜肴熱賣的季節(jié)高發(fā)。
寧舍三鮮莫吃太燙
第二醫(yī)科大學口腔 醫(yī)學 院教授、第九人民醫(yī)院口腔內科主任周曾介紹,每年入冬后,因為信奉“一熱當三鮮”的火鍋文化,口腔疾病患者一些人也迅猛增加,比平常多出15%以上。
周教授說,吃火鍋引起的口腔疾病主要與口腔粘膜有關。因為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粘膜。一些本來就有復發(fā)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后容易上火,其口瘡發(fā)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原有的口腔粘膜炎癥出現(xiàn)加重癥狀。如此反復,還會誘發(fā)食道癌變。
他說,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粘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所以,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最好能夠做到“寧舍三鮮,不要太燙”。
不做寄生蟲的“宿主”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治科主任蔡黎研究員介紹,在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間,上海市感染肺吸蟲的病人呈逐年上升之勢,原因就是那時生猛海鮮盛行,寄生在蝦蟹等海產品體內的肺吸蟲趁機轉移到了人體內。1998年以后,生猛海鮮不再盛行,上海市的肺吸蟲病人也直線減少。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因吃不潔豬肉而患上囊蟲病的占了70%,因吃不潔蝦蟹而感染肺吸蟲病的占20%。
所以,蔡黎研究員建議,吃火鍋的時候一定要將肉切薄、多燙,蔬菜要多沖洗,并且最好是到大商場、菜場購買火鍋用料,因為這些地方的肉、魚、菜在安全檢疫上更有保障。
冰糖黃精湯-《閩東本草》
【原料】黃精30克冰糖50克
【制作】【用法】吃黃精,喝湯,每日2次。
【功效】滋陰,潤心肺。適用于身體虛弱、肺虛咳嗽及肺結核或支氣管擴大、低熱、咯血以及婦女低熱、白帶等病癥。
百合粥治結核-《本草綱目》
【原料】百合30克(千百合碾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適量
【制作】百合剝皮去須切碎(或干百合粉)與糯米同入砂鍋內,煮至米爛湯稠,加冰糖即成。
【用法】作早晚餐或作點心,溫熱食。20天為一療程。
白芨冰糖燕窩-民間方
【原料】燕窩0克白及5克
【制作】燕窩制如食法,與白及同放瓦鍋內,加水適量,隔水蒸燉至極爛,濾去滓,加冰糖適量,再燉片刻即成。
【用法】每日服~2次。
黃精用冷水泡發(fā),加冰糖,用小火煎煮小時即成。
【功效】補肺養(yǎng)陰,止嗽止血。適用于肺結核咯血、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貝母甲魚-民間方
【原料】甲魚只川貝母5克雞清湯000克料酒鹽花椒生姜蔥各適量。
【制作】將甲魚切塊放入蒸缽中,加入雞湯、川貝母、鹽、料酒、花椒、姜、蔥,上蒸籠蒸小時即成。
【用法】佐餐,趁熱食。
【功效】滋陰補肺。適用于陰虛咳嗽、喘、低熱、盜汗等癥。健康人食用更能防病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