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黃梅
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出梅進入盛夏以后再度轉入陰雨天氣的情況。“倒黃梅”短者一周,長者半月。

梅雨帶北移后重又南下壓在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的現象。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在7月8-12日出梅,然后進入盛夏少雨季節。但有些年份冷空氣勢力較強,不斷南下,使冷暖空氣再次在長江中下游對峙,在這些地區繼續出現一段時陰時雨的梅雨天氣。
倒黃梅的出現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復所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后,重新南退一段時間,這好象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后,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后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后,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上面從高空西風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方面,說明了異常梅雨產生的原因。但是必須指出,梅雨異常的出現,并不是長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氣氣候現象,有些嚴重的年份,還與整個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活動異常聯系在一起。全球范圍內大氣運動的異常與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動、太陽黑子的活動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