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是氣象部門通過氣象監測在暴雨到來之前做出的預警信號,提示百姓躲避暴雨,工商企業盡量減少暴雨帶來的損失,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是暴雨預警信號中的第三級別。

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含義: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經造成較大影響且降雨可能持續。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暴雨應急工作;
2、切斷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戶外作業;
3、處于危險地帶的單位應當停課、停業,采取專門措施保護已到校學生、幼兒和其他上班人員的安全;
4、做好城市、農田的排澇,注意防范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2007年08月23日17時11分,湖南省氣象臺對茶陵境內、攸縣境內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2009年09月29日05時24分,海南省氣象臺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瓊海、保亭、瓊中、五指山4個市縣6小時內已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強降水仍將能持續。
2012年7月21日9時3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第一次氣象預警,當時只是暴雨藍色預警信號。到了午時,市氣象局和市國土資源局聯合發布了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下午,城區多次出現短時強降水。市氣象臺在14時將暴雨藍色預警信號上升到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并在15時30分繼續發布。18時30分,市氣象臺將預警信號再次提高,升到了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是北京市氣象臺發布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第一個暴雨橙色預警 。隨著雨情發展,不排除發布最高級別暴雨紅色預警的可能。
中國暴雨預警信號等級
中國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暴雨等級規定
中國氣象上規定, 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
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
100—200毫米以下為“大暴雨”;
200 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
暴雨危害
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
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現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24小時降水量為1870毫米。中國最大暴雨出現在臺灣省新寮,24小時降水量為1672毫米,均是熱帶氣旋活動引起的。中國是多暴雨國家之一,幾乎各省(市、區)均有出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暴雨日數的地域分布呈明顯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內陸少;迎風坡側多,背風坡側少的特征。臺灣山地的年暴雨日達16天以上,華南沿海的東興、陽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區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區平均每年不到1天。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兩種:
⑴ 漬澇危害。 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暢易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加強了嫌氣過程,產生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而減產。
⑵ 洪澇災害。 由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作物,使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而發生各種傷害,淹水越深,淹沒時間越長,危害越嚴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發、河流泛濫,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沖毀農舍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經濟損失嚴重。中國歷史上的洪澇災害,如1954年7月長江流域大洪澇,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9月河南大澇災,1998年中國全流域特大洪澇災害等都是由暴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