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00米~750米。地表廣泛出露紅色巖系,稱為紅色盆地。盆地西部地勢低平,土質肥沃,西北部灌縣建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盆地東部為低山丘陵。盆地中部為方山丘陵,占總面積的62%,主要由紫紅色砂巖、頁巖組成。盆地內還蘊藏煤、石油、天然氣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舊時對外交通不便,今已修建成渝、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整治長江航道,開辟成都、重慶飛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線,交通形勢有根本改變。成都、重慶是其重要經濟和交通中心。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重慶市、四川省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 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相對凹下的部分;因為地表廣泛出露侏羅紀至白堊紀的紅 色巖系,又稱為紅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遼闊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屬中國地勢劃分的第二級階梯。周邊為環繞盆地的相連山脈,東邊是巫山,南邊是大婁山、大涼山,西邊是邛崍山、岷山、北邊是大巴山、米倉山。在地理上,四川盆地幾乎是完全封閉的。排水系統方面,川水從長江巫峽流出,這也是四川唯一的排水通道。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概貌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中國最大外流盆地。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這里的巖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巖和頁巖組成。這兩種巖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底部分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為中國西南最大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 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巖層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臺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巖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巖被雨水溶蝕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征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云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形成

地貌

氣候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位于長江河谷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近30℃,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44℃,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超過6000℃,如綦江超過6100℃,相當于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于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 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干、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云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生物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

礦產

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及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并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中鹽巖礦儲量達2~3億噸 。盆地區水力資源蘊藏量近0.5億千瓦。工業集中,主要工業城市有成都、重慶、自貢、宜賓、內江、南充、瀘州等市。
農業物產
盆地為中國著名農業區。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堿,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盆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子、銀耳、黃連等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為10萬和16萬平方公里。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巖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盆地底部又可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三者以龍泉山和華鎣山為界。


成都

1993年,成都被國務院確定為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樞紐,綜合實力西部第一。2007年,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海濱新區之后又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綿陽綿陽,古稱“涪城”、“綿州”,自古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之美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距成都90公里,幅員面積20249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這里是享譽世界的中國詩人--李白的故里,也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唯一科技城。據國內權威調查機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調查表明,綿陽位居中國最佳宜居城市前三名。
綿陽城市始建于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特別是自1985年建立地級市以來,綿陽在傳承文明中發展,在改革開放中跨越,以她青春的英姿和美麗的面孔呈現于世人,成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先后榮獲“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城市”等眾多榮譽稱號,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江澤民等領導多次視察綿陽,盛贊“綿陽是個好地方!”

朝著這一宏偉目標,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綿陽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提升綿陽城市的現代化程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水平”的發展思路,努力把綿陽建設成為“百萬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和“中國最佳宜居城市”。2006年經省政府批準,啟動了綿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以充分發揮城市總體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和戰略性作用,推進綿陽站在一個新的和更高的起點上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新宦值某鞘兇芴騫婊?鴉?就瓿傘?
“山秀綿州、水映涪城”。新一輪城市規劃將綿陽定位為:中國科技城,四川省重要的區域中心,歷史文化和宜居名城。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城市規模面積達到11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18萬人。同時,新一輪的城市規劃發展方向更加明晰,功能布局更加臺理,特色塑造更加鮮明,其最終目標為,將綿陽建設成為融"山-水-林-文-城"五位一體的中國宜居城市的典范。

重慶是中國四大中央直轄市之一,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國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中國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城鄉統籌的特大型城市。
重慶市地處中國內陸之西南,位于長江上游,是一個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城市依山而建,人謂“山城”;冬春雨輕霧重,又號“霧都”。因境內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渝。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為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
重慶的總人口計算分為城市核心區與都會區全區,其中若以都會區全區(3,144萬)計算,則其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列中國的四個直轄市之最,但國際一般以城市核心區人口作為排名依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地震導致四川盆地局部下降60厘米,龍門山上升。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地表破裂帶在哪里?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張培震介紹,中國地震臺網測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為8級,震源深度約為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的釋放是在一分多鐘內完成的。到目前為止,已發生余震1.3萬余次,并且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最大強余震震級達6.4級。這些余震主要分布在從映秀鎮到青川縣的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形成長達300公里的余震帶。這次地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彈性波的形式傳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地球。張培震表示,5月12日突然發生的汶川8級地震是一次低速率、長周期和高強度的巨大地震。這次地震的特點是能量積累慢、復發周期長、影響范圍大、破壞強度高、次生災害重。
【動力來源】
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相對運動
張培震說,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沖推覆斷裂帶上。該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具有十分復雜的地質結構和演化歷史。張培震指出,這次巨大地震的最根本動力來源還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斷裂帶上產生的能量積累和釋放。
印度大陸向北推擠,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地下的地殼厚度達60—70公里,比四川盆地厚40公里的地殼多出20—30公里。在這種狀態下,青藏高原不可能再向上升高和向下增厚,高原內部的地殼物質只能向東和向北擴展,導致高原在這兩個方向上的增生。由于強硬四川盆地的阻擋,在青藏高原東部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就形成了南起瀘定和天全,北達廣元和陜西勉縣、長近500公里、寬40—50公里、北東走向的龍門山脈。構成龍門山山脈的重要巖石單元是古老的雜巖體,這種巖石抵抗破壞和斷裂的強度特別大,能夠積累很大的能量在瞬間釋放形成強烈地震。

一分鐘內形成長300公里、深30公里大斷裂
張培震說,考察結果顯示,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
在地震發生的短短一分多鐘時間內,地殼深部的巖石中形成了一條長約300公里、深達30公里的大斷裂,其中的200余公里出露地表,形成沿映秀—北川斷裂分布的地表破裂帶。另外,龍門山與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斷裂也發生了60多公里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帶延伸方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斷裂面向西北方向傾斜,相對于四川盆地,龍門山沿這條地表破裂帶既有向上的運動,又有向東北方向的運動,其最大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分別達到5米和4.8米,沿整個破裂帶的平均錯距可達2米左右。
張培震表示,由于地震的能量主要沿斷裂釋放,造成地震破壞在垂直于斷裂的方向上衰減很快,所以這次地震對成都平原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地表變形】
四川盆地下降60厘米龍門山大幅度上升
張培震指出,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大區域的地表變形。震后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大幅度的相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其幅度正在測算過程中。
四川盆地相對下降,下降幅度在沿龍門山前的安縣、都江堰一帶最大,達30—60厘米,向東迅速變小,到重慶一帶反而表現出數毫米的上升現象,但誤差較大。
這種大尺度的地表變形圖像是地震引起的彈性暫態形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停息,恢復到原來的穩定運動狀態。

四大原因致北川遭到毀滅性破壞
張培震表示,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點在地面的投影對應著汶川縣,所以被稱為“5·12”汶川大地震。
他特地分析指出,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原因有四條:映秀—北川發震斷裂從整個縣城通過;縣城附近的地震破裂位移量大,地震在這里釋放的能量也大;縣城坐落在河灘松散堆積物之上,場地效應和地基失效使破壞加劇;大量的山體滑坡和巖石崩塌使得災害雪上加霜。
【復發間隔】
8級強震復發間隔在3000至5000年以上。龍門山斷裂帶滑動速率的緩慢還導致強震復發周期的加長,估計龍門山斷裂帶8級強震的復發間隔至少在3000—5000年以上,這就是為什么在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中龍門山斷裂帶上沒有發生過強震的原因。

對川人性格的影響
在許多人看來,四川多奇山異水,同樣,四川人則多奇異人士,這也和四川盆地的封閉性和自成一體有關系。國學大師程千帆曾述及這種現象:“四川這個地方,一方面是外面的人根本不曉得四川的學者有多大能耐,另一方面,四川的學者還很看不起外面這些人。他看不起自有他值得驕傲的地方”,“四川要么不出人,要出一個人就很奇特”。
川人治川理念的影響

不過,當國難當頭時,四川又往往表現出很強的愛國熱情,比如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央勢力無法滲透入四川,當抗戰爆發時,除了歡迎中央政府遷川外,川人并且立即動員起來,川軍很快就組織起來開赴前線。自秦起,巴國和蜀國被納入中國的版圖。由于自秦帝國起中國基本上一直采取專制制度,相應的也采用官員任用籍貫回避制度,因此“川人治川”理想基本上沒有得到實現。
1997年,重慶以及川東南萬州、涪陵、黔江四地被中央政府以西部大開發及三峽工程的名義從四川分離出去。巴文化[注1]的地位才得以重新被重視,是為現在的巴渝文化。但也有觀點認為自古未有巴渝文化這個概念,這個詞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是重慶劃出四川后因政治而人為制造的,是不成熟的新地域文化概念。從來將巴蜀看成一體,好比山東的齊魯。重慶始終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劃分不會破壞四川人和四川文化的整體認同。

素有“紅色盆地”之稱的四川盆地,紅色、紫紅色的塊狀、巨塊狀的砂巖、礫巖廣泛分布,主要含于白堊系地層,其次為侏羅系、下第三系地層,以及個別區域的下三疊統地層。在區域分布上又相對集中在盆西北、盆西、盆南一帶。因此,受地層條件的制約,加上氣候和水文條件的影響,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盆西北、盆西、盆南的山前地帶。
丹霞地貌分布區往往丹崖赤壁,碧水綠樹,地形起伏多變,奇峰異洞,溝壑縱橫,以其特有的形象美、色彩美、動態美構成極富觀賞和游覽價值的風景名勝區(點)。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也不乏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其中,劍門蜀道、青城山、樂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6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均與丹霞地貌有關,在四川盆地同級風景名勝區中占有絕對優勢(盆地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處)。
陳傳康曾經描述丹霞地貌:“以其山寨、峰林、峰叢、柱墩、巖墻、天生橋、懸崖、洞穴、一線天等類型,以及相應的奇特造型地貌配以青山綠水,相應的廟宇道觀,摩巖石刻成為引人入勝的紅石公園”。充分突出了丹霞地貌景觀區開發生態旅游的資源優勢。
四川盆地地處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因有秦巴山地對北方冷空氣南侵所起的屏障作用,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4—8℃;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達5500℃以上,盆地南緣的河谷地帶可達61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mm,50—60%集中在夏季。溫暖濕潤、降水豐沛的氣候和稠密的河網,加上塊狀、巨塊狀紅色、紫紅色砂、礫巖分布區巖層傾斜角度小與舒緩褶皺、斷裂和裂隙的發育,在水流侵蝕和溶蝕下,重力崩塌,形成了懸崖峭壁、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等較為齊全的景觀特色,構成了四川盆地各丹霞地貌景觀區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都江堰青城山以礫巖為主,山谷間溪流潺潺,加上垂直節理發育,巖層在流水強烈下切侵蝕作用下,在溝谷兩側形成陡崖、峭壁。樂山的凌云山、烏尤山為巨厚的砂巖,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江河側蝕作用下被蝕后退,加上重力作用與陡坡坡面平行的次生節理有一定發育,產生崩塌形成臨江陡壁,樂山大佛即在凌云山崖壁上鑿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雄偉壯觀。位于連綿不斷的秦嶺、大巴山、岷山之南的劍門蜀道,其因巍巍群峰、倚天似劍而得名的劍門關以巨厚的礫巖為優勢。受河流侵蝕,及溪流、溝谷分割,赤壁千仞,大小劍山七十二峰,危巒起伏,倚天如劍,加上似虎、似猴的各種造型的奇石和一線天、穿洞、天生橋的點綴,更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位于盆南的黔北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泛出露紅色厚層塊狀長石石英砂巖,經流水切割和重力崩塌,隨處可見峽谷陡崖景觀,最為壯觀的長嵌溝峽谷陡崖,長24km,相對高差800m以上,兩側多為懸崖峭壁、險峰峻嶺。且在盆南、盆西的砂巖型丹霞地貌區,因氣候濕潤,植被茂密,水源涵養較好,多瀑布溪泉,并有洞穴發育,更顯奇特。赤水雄偉的赤壁陡崖與綠色林海和流泉飛瀑相襯映,構成了“千瀑之鄉”美譽的獨特勝景。江津四面山也是瀑布成群,落差100m左右的就有8處,終年流珠滾玉,懸掛在丹霞赤壁之上。位于長寧、江安境內的蜀南竹海有數十條飛瀑流泉,其中三疊飛瀑高約200m,寬約15m,十分壯觀。竹海還有洞穴20余處,其中,仙寓洞長500m,半面敞開,洞內雕像石刻神態逼真;天寶洞長1500m,高20m,亦為半邊山洞,上為形似刀削的紅色石壁,下面深谷萬丈,春夏紅巖綠樹,繁花似錦。此外,在碳酸鹽含量較高的礫巖分布區,喀斯特型丹霞地貌發育,景觀獨特。尤其是安縣龍泉礫宮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