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化碳
全氟化碳是一種碳原子數目超過6個的氟碳化合物,最早于20世紀中葉即研制成功作為化工、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材料。
生產全氟化碳的方法,包括使氫氟化碳與氟氣在汽相中、在較高的反應溫度下在第一反應區中接觸獲得氣態反應混合物的步驟;和將氣態反應混合物作為稀釋氣體引入第二反應區中和將其在該區中于較高的反應溫度下與必要時與氟氣一起送入第二反應區的氫氟化碳接觸的步驟,送入第二反應區的氫氟化碳與在第一反應區中的氫氟化碳不同。
自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認識到全氟化碳液體的高度穩定化學特性和能攜帶大量氧的特征,可作為血液代用品廣泛用于醫學領域。
Kasner在1968年提出了成人玻璃體對眼球的生理功能而言并非是必不可少的,玻璃體手術后出現的許多并發癥,并非是由于眼球失去了玻璃體,而是因為殘余玻璃體的繼發病變所致。他的觀點奠定了近代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隨著玻璃體注吸切割器(VISC)的出現,閉合式三通道玻璃體切割手術成為眼后段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最主要的眼科手術方法之一。通過此類手術將病變的玻璃體切除,從而達到消除混濁、松解粘連、清除感染灶等目的,廣泛用于各種復雜的眼部病變的治療:(1) 伴有嚴重PVR的孔源性視網膜脫離;(2)嚴重眼外傷;(3)眼內炎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眼內容炎、ARNS等;(4)玻璃體異物:晶狀體或人工晶體脫位、眼內異物、球壁異物等;(5)全身病引起的玻璃體混濁和牽引性視網膜脫離:高血壓、糖尿病、淀粉樣變性等;(6)其他:難治性青光眼,如血影細胞性青光眼、角膜移植術后等。
正是由于玻璃體手術的應用,使得一些用傳統手術方法難治的眼病得到了更為簡便有效的處理,在手術技術和應用范圍上都有了很大的。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發現全氟化碳液體的理化特性能作為良好的玻璃體臨時替代物,1987年開始臨床應用于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大大提高了復雜性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成功率,使過去一些認為不可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疾病預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