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
“城市熱島”是“熱島效應”的同義詞。
熱島效應,是一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個地區性氣候現象。是一個地區的氣溫高于周圍地區的現象。中心的高溫區就象突出海面的島嶼,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熱島。常見的是城市熱島效應,即城市氣溫高于郊區氣溫的現象。另外還有非城市熱島效應,如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等。

城市熱島效應是 一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個地區性氣候現象。就是指城市氣溫比郊區氣溫高的現象,在城市熱島作用下,近地面產生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熱島環流。城市熱島增強空氣對流,空氣中的煙塵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結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區多。
熱島強度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日變化表現為夜晚強、白天弱,最大值出現在晴朗無風的夜晚,上海觀測到的最大熱島強度達6℃以上。季節分布還與城市特點和氣候條件有關,北京是冬季最強,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廣州以10月最強。
產生原因
城市人口密集、工廠及車輛排熱、居民生活用能的釋放、城市建筑結構及下墊面特性的綜合影響等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
危害

對人體的危害: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城市中每個地方的溫度并不一樣,而是呈現出一個個閉合的高溫中心。在這些高溫區內,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容易產生氣旋式上升氣流,使得周圍各種廢氣和化學有害氣體不斷對高溫區進行補充。在這些有害作用下,高溫區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疾病,且神經系統患病率達30%,主要表現為神經官能癥、失眠、煩躁不安、記憶力下降、憂郁壓抑感等。 此外,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數也有所增多。
對工業的影響:對居民生活和消費構成影響的主要是夏季高溫天氣下的熱島效應。為了降低室內氣溫和使室內空氣流通,人們使用空調、電扇等電器,而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
對環境的影響:城市熱島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市空氣濕度、云量和降水。對植物的影響則表現為提早發芽和開花、推遲落葉和休眠。
避免或減小城市熱島效應的方法

(2)城市熱島強度隨著城市發展而加強,因此在控制城市發展的同時,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3)建筑物規劃時,要結合當地的風向,不要把樓房全部建設成為東西走向的,要建設成為便于空氣流通的模式;同時,最好將一些單位的高院墻拆掉,建成柵欄式,增加空氣流通。
(4)水面、風等也是緩解城市熱島的有效因素。
(5)減少人為熱的釋放,盡量將民用煤改為液化氣、天然氣并擴大供熱面積也是根本對策。
量變到質變
《熱島效應》講,城市降水比郊區多。如果熱島面積太大,效應就改變! 水汽擴散,必將不足以形成降水(觀測結果)。

據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理論: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或稱“下墊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墊面大面積抬升(相當于把“火爐”升高),故其熱量較同緯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區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區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對環境的多要素影響極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貢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帶和緯度相當的峨眉山相比豐富得多,許多樹木的分布界線也設于峨眉山,就是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