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圈
地球的外衣--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內部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裂變和衰變所釋放出的能量的積聚和迸發、隕星對地表的頻繁撞擊等,導致了地球火山的強烈活動,使地球溫度升高到出現局部熔融,重元素沉入地心,輕物質浮升到地表,逐漸形成地殼(巖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層次。與此同時,被禁錮在地球內部的氣體不斷迸發出來,形成原始大氣圈,其主要成分為H2O、CO、CO2、CH4和N2等。當時不含有氧氣,這是一個還原性大氣圈。水氣凝結后在低凹處匯聚成海洋(水圈),地表水呈酸性。上述過程歷時約10億~15億年。顯然,早期地表環境的顯著特征是缺氧,也沒有臭氧層,太陽輻射中的高能紫外線可直接射到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