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降水微物理學

云和降水微物理學是研究云粒子(云滴、冰晶)和降水粒子(雨滴、雪花、霰粒、雹塊等)的形成、轉化和聚合增長的物理規律的學科。它是云和降水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工影響天氣的理論基礎。

成云致雨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微物理過程:濕空氣上升膨脹冷卻,其中的水汽達到飽和,并在一些吸濕性強的云凝結核上,凝結而成初始云滴的凝結核化過程;云中的過冷水滴或水汽,在冰核上凍結或凝華以及在-40℃以下,自然凍結成初始冰晶胚胎的冰相生成過程;水汽在略高于飽和的條件下時,在云滴(冰晶)上進一步凝結(凝華),使云滴(冰晶)長大的


微小的初始云滴,只有在相對濕度達百分之幾百的環境中才不致蒸發。但實際大氣的水汽含量很少能夠超過飽和值的1%。因此,在沒有雜質的純凈空氣中是難以直接形成云滴的。事實上,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凝結核,這為凝結成云滴提供了條件。
云凝結核可分成兩類:親水性物質的大粒子,它不溶于水,但能吸附水汽,在其表面形成一層水膜,相當于一個較大的純水滴;含有可溶性鹽的氣溶膠微粒。它能吸收水汽而成為鹽溶液滴,屬吸濕性核。例如海鹽的飽和水溶液,只要環境相對濕度高于78%,就可以凝結長大。
隨著凝結水量的增加,溶液滴的濃度越來越小,所要求的飽和水汽壓也越高。但是,隨著凝結水量的增加,溶液滴的尺度也隨著增大,所要求的飽和水汽壓又隨尺度增大而降低。因此,不同濃度和不同尺度的溶液滴要求的飽和水汽壓值各不相同,當環境水汽壓大于相應的臨界值時,溶液滴即可繼續增長,隨著尺度的增大,溶液滴漸趨純水滴,這時溶液滴的飽和水汽壓也轉而下降,一個含千億分之一克食鹽的微粒,只要環境的相對濕度略大于100%,即可成為凝結核而生成云滴。

云中空氣上升而膨脹冷卻時,水汽不斷凝結。在凝結過程中,云滴半徑的增長速度和云中水汽的過飽和度成正比,與云滴本身的大小成反比。所以在確定的水汽條件下,云滴凝結增長越來越慢。在0.05%的過飽和條件下,一個由質量為十億分之一克食鹽生成的初始云滴,從半徑為0.75微米開始,增長到1微米時需要0.15秒的時間,增長到10微米時需30分鐘,而增長到30微米時,就需要四小時以上的時間。雖然水汽在少數大吸濕核上凝結之后,可產生大的云滴,但如果要它繼續增長到半徑為100微米的毛毛雨,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積云本身的生命大約只有一小時,故在上述情況下不可能形成雨滴;在層狀云中,氣流上升的速度,只有幾厘米每秒,當大云滴在不斷下落的過程中,還來不及長成雨滴,就會越出云底而蒸發掉。總之,在實際大氣中,單靠水汽凝結是不能產生雨滴的。
云滴相互接近時,發生碰撞并合而形成更大云滴的現象,稱為云滴碰并增長。在重力場中下降的云滴,半徑大的速度較快,可趕上小云滴而發生碰撞并合,這稱為重力碰并。但半徑不同的云滴相互接近時,由于小滴會隨著被大滴排開的空氣流繞過大滴,所以在大滴下落的路途中,只有一部分小滴能和大滴相碰。相碰的云滴,也只有一部分能夠合并,其他則反彈開來。碰并的比例稱為碰并系數,其數值由大小云滴的半徑所決定,通常都小于1。半徑小于20微米的大云滴對小云滴的碰并系數很小。大云滴穿過小云滴組成的云體時,其半徑在碰并過程中的增長率與碰并系數、大小云滴之間的相對速度和小滴的含水量都成正比。大云滴的半徑越大,碰并增長得就越快。
在實際大氣中,云滴間的碰撞是一種隨機過程。云中一部分大云滴碰并小云滴的機會比平均結果大,所以長得特別快;而其他云滴的碰并速度,則比平均結果慢。由于雨滴的濃度只有大云滴的千分之一左右,所以只需要考慮那些長得最快的少數大云滴長成雨滴的過程。用這樣的概念建立起來的隨機碰并增長理論,所得到的雨滴生成時間,比連續增長的時間大大縮短,這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此外,氣流的湍流混合作用和云滴在電場作用下的相互吸引,也能使云滴相互接近而發生碰并。一般認為這兩種機制,主要是對小云滴的增長起作用。由液態水構成的云體,若有足夠的厚度、足夠的上升氣流速度和液態含水量,其中的大云滴就可以在碰并過程中長大為雨滴。這種過程稱為暖云降水過程。

伯杰龍根據這個道理,于1933年提出了降水粒子的生成機制。他認為:在低于0℃的云中,有大量的過冷水滴存在,冰晶的出現,就破壞了云中相態結構的穩定狀態;云中水汽壓處于冰面和水面飽和值之間,水汽在冰面上不斷凝華的同時,水滴卻不斷蒸發;冰晶通過水汽的凝華,可迅速長大而成雪晶。這樣,水分從大量的過冷水滴中不斷轉移到少數冰晶上去,終于形成了降水粒子。這即為冰晶過程,又稱伯杰龍過程。
過冷水滴一方面蒸發,水汽向冰晶轉移,使冰晶長大;一方面又和雪晶碰撞而凍結,使雪晶進一步長大。如果參加碰撞而凍結的過冷水滴很多,雪晶就會轉化為球狀的霰粒。雪晶還可能在運動中相互粘連成雪??化者,就是雪霰等固體降水;落到溫度高于0℃的暖區時,就會融化成雨滴。冰晶濃度在很多場合下高于環境的冰核濃度,這說明參與冰晶過程的冰晶,不僅從冰核作用過程中生成,而且當雪晶等固體降水粒子在-5℃左右和直徑大于24微米的過冷水滴碰撞凍結時,或者當松脆的枝狀冰晶碎裂時都可能產生一些碎冰粒。這種產生次生冰晶的過程,稱為冰晶繁生。
在中緯度地區,形成大范圍持續降水的層狀云,往往比較深厚,云頂常在0℃層以上:因而云體的上部溫度較低,有大量冰核活化,這是產生冰晶的源地。冰晶長大之后降到云體中部,那里有大量的過冷水滴,可通過冰晶過程將水分供給冰晶,使冰晶繼續生長。故一般稱這種云的上部為播種云,中部為供應云。在這種過程中長大的雪晶和雪團,落入下部0℃以上的暖云中,就融化成為雨滴。在雷達熒光屏上,常可觀測到顯示這種融化過程的亮帶。
對于云和降水粒子形成、增長和轉化的規律的認識,主要是從理論研究和可控條件下的實驗中得到的。實際上,自然云的環境和相應的微物理進程十分復雜,加上觀測方面的困難,對它們的認識還很粗淺。因此云和降水微物理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探測和研究以自然云為宏觀背景的粒子群體的演變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