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霧

團霧,又名坨坨霧,是受局部地區微氣候環境的影響,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出現的更“濃”、能見度更低的霧氣團。由于團霧預測預報難、區域性很強,車輛難以提前得到通知或警示,往往造成駛入團霧區域內根本來不及減速,常常釀成重大交通事故。

團霧因局部水汽受輻射降溫而引起。當低層水汽條件比較好的時候,團霧比較容易出現,尤其是雨后一到兩天,如果天氣晴好就比較容易出現。
與市區相比,郊區和鄉村地帶容易出現團霧,尤其是部分比較空曠的高速公路路段。團霧常在高速公路上出現的原因是:
1、由于團霧與局部小氣候環境關系密切,而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溫度較高,晝夜溫差更大,更有利于團霧形成;
2、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物顆粒的增加,如秋季焚燒秸稈、工業粉塵污染、汽車尾氣排放等,空氣中微小顆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團霧。
1、與大霧彌漫有所不同,它的勢力范圍比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團霧外視線良好,團霧內四顧朦朧;
2、能見度很低,一般只有十至二十米;
3、覆蓋范圍呈一段一段的形態,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很濃;
4、覆蓋面積大小也不一致,一般來說,大的團霧覆蓋面積長約五公里,小的團霧僅有一公里。
時間

冬季易出現團霧,一般出現在晝夜溫差較大、無風的夜間,或者是早6時至8時。
地點
團霧一般出現在地勢低洼、空氣濕度大的地區,與局部小氣候環境關系密切。多是雨后山區高速公路,前提條件是晝夜溫差大、無風。
由于其本身與大范圍的大氣環境并不是很匹配,團霧不僅能在大霧天氣中常常現身(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出現的能見度更低的霧),在天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于偏遠的山區或農村。
根據統計資料,高速公路上比較容易發生團霧。這是因為團霧與局部小氣候環境非常密切。在靠近大水體的周邊地區,團霧比較常見。

團霧預測難度較大,氣象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象鼻”曲線規律。比如在團霧出現之前,能見度逐漸下降的過程中,會突然出現一個短暫回升期,在10分鐘左右,能見度會回升到600米至700米左右,能見度數據用曲線勾勒出來,就出現一個“象鼻”形象。這預示著更厲害的濃霧其實還在后頭,大約在30分鐘到2小時之間,能見度會突然下降到100米以下。如果氣象臺值班人員在電腦上捕捉到了這個象鼻曲線,就會迅速向高速公路指揮部發出預警信號。
由于團霧預測預報難、區域性很強,車輛難以提前得到通知或警示,等駕駛員意識到有霧的時候,已進入團霧中心了,有時駕駛員剛從一團霧中出來,可下一團霧卻又在不經意間降臨,讓人防不勝防,常常釀成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團霧被稱為高速公路上的“流動殺手”。據統計,霧天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濃霧、團霧造成多車連續追尾事故屢有發生,損失嚴重,極具殺傷力。
如果是在行駛中觀察到前方視線受阻有“團霧”發生,在距離和車速滿足變道條件,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減速駛入最右側車道,然后就近選擇道路出口緩慢駛出或進入附近服務區暫避,等待團霧消散。
車輛一旦進入團霧區域,應立即減速,打開所有車燈,可通過路面標線及前車尾燈引導視線。特別是進入能見度很低的團霧區域時,切記不能就地停車,因為就地停車最危險,最易引發連續追尾事故。如果不能駛離高速公路,應選擇緊急停車帶或路肩停車,并按規定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和放置停車警告裝置,并將車上乘員轉移至安全地帶,等能見度好轉時再繼續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