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來自拉丁文Natura,意指“天地萬物之道”,原意為植物、動物及其它世界面貌自身發展出來的內在特色,最早的文獻中意義為植物。最廣義來說可以是自然界、物理學宇宙、物質世界或物質宇宙?,F在有天然、自然界現象、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等含義。下面詞條內容主要介紹的是自然的“自然界”含義。


【讀 音】zì rán
【釋 義】
(一)天然;非人為的。
(二)指自然界。廣義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等范疇同義,包括人類社會;通常分為非生命系統和生命系統。被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通常稱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參見“自然界”詞條。
(三)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強的。
(四)副詞或連詞,猶當然。
(五)事物按其內部的規律發展變化,不受外界干預。
(六)指道。三國魏何晏《無名論》:“自然者,道也?!?
(七)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與名教相對。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縱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愿,縱欲則得自然?!?
(八)廣義的自然界指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物質世界。此物質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變化著的。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生的物質世界。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最高產物。物質世界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和無窮多樣性。它既包括人類已知的、也包括人類未知的物質世界。
(九)狹義的自然界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

在現今不同的用法中,自然可以是眾多有生命的動植物種類的普遍領域,部分況則指無生命物體的相關過程──特定對象種類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變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氣及地質,與及形成那些對象種類的物質和能量。自然很多時意指"自然環境"或"荒野"(wilderness)──野生動物、巖石、森林、沙灘及本質上未受人類介入,或是即使人類介入仍然存留的東西。這種仍然流傳到現在的自然物體的傳統概念意味著自然與人工的分野,后者被理解為由人類所帶來的或是類似人類的意識或心靈。

地球為太陽系第五大行星,距離太陽第三近。它在行星系統的類地行星中大小最大,亦是在宇宙中能夠維持生命的唯一已知地方。迄今為止,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許多地球上的歷史之謎還有待人們去不斷探究。對于地球的起源?為什么偌大個宇宙只有地球才有生命的痕跡?人類生產生活給地球帶來的影響和地球未來的變遷等等問題,人們現在還停留在考察、推測、研究、進一步論證的過程中。地球上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物種多樣性、地球內部的質地成分以及結構等都還待分析研究。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水球,海洋占據了70%,豐富的水資源帶給地球無限的生機,這也是其它宇宙星球所不具備的生命之源。大自然賦予了地球特有的物質基礎,從而使地球上擁有了生命的存在。
地球科學
地球氣候的最顯著特征為她廣大的兩極地區、兩個較狹窄的溫帶地區、及廣闊的赤道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降水模式依據位置不同而有很大改變,由每年降雨幾米至少于一毫米。地球表面70%的地方被鹽水海洋所覆蓋。其余地方為大陸和島嶼,大部分的人類聚居地(HumanSettlement)位于北半球。地球氣候的改變與人類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同時也受到太陽黑子、宇宙磁場等非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科學合理地分析研究、探測宇宙奧秘,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大自然的破壞,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共同任務。
地球結構
地球在地質及生物過程中演化并留下原本情況的痕跡。地殼分為幾個板塊,它們在地質年代間漸漸在表面移動,其中幾次更移動得較快。行星內部維持活躍,厚厚的一層熔化了的地幔及充滿鐵的地核制造出磁場。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組成。其中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那里的溫度是最高的;地幔占據了地球的大部分容積,我們平常所說的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都是由地幔的對流運動導致的;地殼是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

大氣情況
地球的大氣情況因為生命體的出現而從原本情況產生巨大轉變,并促成了隱定表面環境的生態平衡。雖然因為緯度的不同及其它地理因素而令氣候有很大的不同,在兩個冰河時期間的長期平均全球氣候仍然頗為隱定,而全球平均溫度的一兩度轉變在歷史上對生態平衡及地球地理有顯著影響。
歷史觀點
1、行星形成
依據現今證據,科學家重組了行星過去的詳細資料。地球估計在45.5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與太陽及其它行星一同形成。月球在不久之后亦都形成(約在地球形成2千萬年后,即45.3億年前)。
2、水的起源
行星熔化了的外層冷卻后,形成固體的地殼。在經歷出氣(Outgassing)活動及火山活動后形成了原始的大氣。由彗星運送的冰膨脹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凝結后形成海洋,詳見地球水的起源(OriginofwateronEarth)。高能量的化學反應被認為在40億年前制成一個能夠自我復制的分子。
3、超大陸的組合與分離
地球表面在幾億年間改變自己的外形,令大陸形成后分離及再形成,間中組合而成一個超大陸(supercontinent)。約在7.5億年前,以知最早的超大陸羅迪尼亞(Rodinia)開始分離。大陸們之后再組合而成超大陸潘諾西亞(Pannotia),而潘諾西亞約在5.4億年前又再次分離,之后再組合而成超大陸盤古大陸,而盤古大陸亦在1.8億年

4、生命的起源
雖然仍然在科學家之間討論中,但是有顯著證據顯示一個在新元古代發生的嚴重冰川作用令一層大冰原(Icesheet)覆蓋行星大部分地區。以上假設被稱為“雪球地球”,而“雪球地球”亦在寒武紀大爆發中引起特別關注,因為多細胞生物在5.3-5.4億形成后開始增殖(Proliferation)。
5、生物滅絕的發生
自從寒武紀大爆發以來,五個獨立的生物集群滅絕被確認。最后一次生物集群滅絕發生在6千5百萬年前,當時一個隕石撞擊引起獸腳類恐龍及其它大型爬蟲類的絕種,而一些小動物如像??的哺乳動物則仍然存活。在過去的6千5百萬年間,哺乳動物變得更多元化。
6、人類產生
在幾百萬年前,其中一種非洲的猿能夠站立起來。期后人類生命體的出現、農業的發展及進一步的文明容許人類以一個比之前的生命體更快的速度去改變地球,同時影響了自然、其它生物的數量與及全球氣候(與此相比起來,在成鐵紀因為藻類引起的氧氣大災難(OxygenCatastrophe)需要3億年去達到最高點)。
7、人類與生物圈的相互影響
現今時代亦被分類為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的一部分,稱為全新世滅絕事件(Holoceneextinctionevent),以比起以往最快的速度進行。部分學者如哈佛大學的艾德華?威爾森預計人類破壞了的生物圈可以令一半的物種在100年內滅絕。這次滅絕的規模仍然由生物學家研究及討論中。
大氣層、氣候與天氣
1、大氣層成分及結構

2、恒溫作用
地球上的天氣幾乎全都在對流層發生,并形成一個對流系統去再分散熱力。洋流是另一個影響氣候的因素,特別是主要水下的溫鹽環流,她把熱能由赤道的海洋傳送至極地。這些洋流有助調和溫帶地區的冬夏兩季的溫差。此外,如果沒有大氣層及洋流對熱能作出再度分配的話,熱帶地區將會過熱,而極地則會過冷。地球上的恒溫,確保了生物體的存在,這是其它天體所不具備的必要條件。
3、天氣災害
天氣同時能帶來有益和有害的效果。極端天氣如龍卷風、颶風及氣旋能夠沿途釋放大量能量,并造成破壞。表面植被演化成依賴天氣的季節性轉變,所以當只有為期幾年的突然轉變發生時,便會為植物及依賴其為食物的動物帶來巨大影響。天氣災害是不定時的,程度也有所不一。到目前為止,人類仍然無法駕馭天氣。釋一:災害性天氣,對人民生命財產有嚴重威脅,對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會造成重大損失的天氣。如大風、暴雨、冰雹、龍卷風、寒潮、霜凍、雨凇、大霧等??砂l生在不同季節,一般具有突發性。釋二: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資源環境造成危害的天氣。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大風、熱帶氣旋、沙塵暴、冰雹、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霜凍、降雪、霧等。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而且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因此災害性天氣種類繁多,不同地區又有很大差異。
災害性天氣是造成氣象災害的直接原因。研究災害性天氣的形成機理和變化規律,監測災害性天氣形成發展過程,是進行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的基礎。
4、氣候轉變
行星氣候是天氣長期趨勢的量度。不同的因素可以影響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包括洋流、表面反照率、溫室氣體、太陽光度轉變及行星軌道轉變。依據歷史檔案,地球在過去曾經經歷過巨大的氣候轉變,包括冰河時期。
5、地區性氣候
地區的氣候依不同因素而定,特別是緯度。當相近的氣候屬性在一個緯度帶的表面形成便成為一個氣候區。有很多這些區域存在,由位于赤道的熱帶氣候(TropicalClimate)至南北兩極的寒帶。天氣亦受季節影響,而季節的成因為地球的自轉軸相對軌道面(OrbitalPlane)有軸傾斜(AxialTilt)。故在冬夏兩季的任何時間,行星的一面會更直接受到太陽光照射。此暴露于照射的情況會因為地球公轉而互相交替。無論在任何時間,不論季節,北半球與南半球都會遇到相反的季節。
6、總體氣候情況
天氣是一個混沌系統,即依照自然環境的微小改變而不斷變化,所以氣象學現在的準確度只能夠限制在幾天以內。總括說來,兩個全球性的現象正在發生:(1)平均溫度正在上升;及(2)地區性氣候有顯著的轉變。

1、生命的普遍定義
雖然沒有公認的生命定義,科學家普遍接受生命的生物特征是有機體、新陳代謝、細胞生長(CellGrowth)、適應性(Adaptation)、對刺激有反應及繁殖。生命亦可以被簡單視為生物的特征狀態。
2、現存生物的性質
地球上的生物(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及細菌)的共同性質有均是由細胞組成、以碳和水為基礎形成復雜組織、有新陳代謝、有生長的空間、對刺激有反應及能夠繁殖。一個個體如果有以上的性質普遍會被視為生命。但是并不是所有生命的定義都視以上的性質為必須的。人工生命可能亦被算是生命。
3、生物圈
生物圈為地球外殼的一部分──包括空氣、土地、表面巖石及水──在她們當中生命產生,而生物過程在當中亦會改變及轉化。由最廣的地球生理學(Geophysiology)的觀點來看,生物圈是融合全球所有生命及她們的相互關系的生態系統,包括與巖石圈、水文圈、大氣層的相互關系。現在整個地球有超過750億噸(150兆磅或約為6.8x1013公斤)的生物質能,在不同環境的生物圈生活著。
4、生物種類分布
在地球上超過十分之九的生物質能是植物生命,而動物生命則極度依賴她們才能夠生存。超過二百萬的動植物生物物種在現今被確認,而估計現存物種的實際數字范圍由幾百萬至超過五千萬。獨立物種的數量維持長期波動,因為新物種的出現及其它物種的絕種不停會發生。而現今物種的總數則快速下降。
演化
1、生命的出現

2、被環境遺下的物種
不能占適應環境改變及其它物種競爭的物種便會絕種。但是很多這些久遠物種遺下的化石記錄成為她們存在的證據?,F在化石及DNA證據顯示所有存在的物種可以追蹤一個連續的系譜至最初的原始生命體。
3、遷移至地上
光合作用在全球基礎植物生命體的出現令獲得太陽的能量便成可能,從而制造一個容許更復雜生物生存的情況。其制成品氧氣在大氣層累積,從而促成臭氧層。在較大的細胞并入較小的細胞形成內共生生物即真核生物。在集群中的細胞變得更為專門化,成為真正的多細胞生物。因為臭氧層吸收掉有害的紫外線的關系,生命開始在地上殖民。
微生物
1、種類
在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是微生物,而她們維持是地球唯一的生物形態的地位直到十億年前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才告終結。微生物是單細胞生物比人類肉眼可見的大小還要小很多。她們包括細菌、真菌、古菌及原生生物。
2、特性
這種生命體在地球上任何有液態水的地點都可以找到,包括地球巖石內部。她們的繁殖既快速又大量。高突變率及基因水平轉移能力的組合下令她們在高度的適應性,亦可以令她們能夠在新環境生存,包括外層空間。她們形成行星生態系統的一個必要部分但是部分微生物是病原體,引致其它生物的健康危機。
植物與動物
1、兩者的分野

2、地區區系
在眾多植物分類方法中,地區區系依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包括在上一個紀元的植物殘余物形成的化石植物。在很多地區及國家的人們以她們獨特的植物區系為榮,而那些植物區系在全球依據氣候及地形(terrain)不同可以有很大改變。
3、地區區系的分類
地區區系普遍分類為"本土植物"、"農業及園藝植物",后者是有意培植和耕耘的。部分"本土植物"實際上是幾世紀前由移居過來的人們由其它大陸帶入的,而成為帶入當地的自然或本土組成的一部分。以上是一個人類和自然的相互關系的例子,并令甚么是自然的界定模糊化。
4、人類左右的植物分類
植物的另一個分類在歷史上稱為"野草"。雖然此名稱在植物學家之間正式用作分類"無價值的"植物,非正式的"野草"則用作描述人類和社會在改變及塑造自然的方法趨勢中被視為可以拋棄的植物。同樣地,動物亦依據她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會被分類為"家養動物"、"農場動物"、"野生動物"、"有害動物"等。
5、動物的分類

6、特別的動物
有部分動物例子是例外的,特別顯著的有海綿,其身體分為個別的生物組織。她們擁有令她們收縮及控制活動的肌肉、令她們轉送和處理訊號的神經系統及通常有一個內部消化內室。所有動物的真核細胞被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的糖蛋白形成的特別細胞外間質包圍。這些物質可能會鈣化形成像動物外殼(Animalshell)、骨頭及針骨(spicule)的結構,其構造令細胞可以在內部移動和在生長及成熟期間再重組,亦能夠支持機動性所需的復雜結構。

所有形態的生物都會和她們存在的環境及其它生命體互動。在二十世紀此假設引發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定義其為在任何情況下的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
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由無生命的和有生命的部分組成,并已一個互相關聯的方式運作。其結構和成分受到眾多相關的環境因素所影響。這些因素的改變可以引起生態系統的轉變。部分較為重要的構成要素有:土壤、大氣層、太陽幅射、水及生物。
物種間的連系
每種生物都與其它形成環境的元素有一個連續的關系。物種在生態系統中與其它物種在食物鏈中互相聯系及依賴,并在她們及環境之間交換能量與物質。
生態系統區域概念
每一種物種都有忍受影響其生存、成功繁殖、能夠繼續茁壯成長及與環境持續互動的因素的極限。而這些物種亦會同時影響其它物種,甚至所有的生命。因此生態系統概念是研究的一個重要學科,透過研究能夠提供信息決定人類生活應該如何進行互動從而容許不同生態系統能夠在未來持續下去而不是耗盡或無效率的提取。因為以上研究的目的,小規模的單位稱為微生態系統(microecosystem)。例如一個石頭及其下的所有生命都可以稱為生態系統。一個"宏觀生態系統"可以包含一個全部的生態區(Ecoregion)及其流域。

以下的生態系統是現在受到集中研究的例子:
? 大陸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如干草原(steppe)或熱帶草原)或農業生態系統(Agroecology),
? 內陸水文系統,例如靜水(lentic)生態系統如湖泊、池塘;激流(lotic)生態系統如河流,
? 海洋生態系統。
小區組合成的生態系統
另一個分類方式由小區的關系造成,例如人類生態體系(humanecosystem)。不同的特別動植物的區域組合中最能夠適應地區性自然環境、緯度、高度及地形被稱為生物群系(biome)。最廣義的分類方式把所有生命綜合視為一個類似能夠自我維持的生物。這個分類方式現在受到廣泛研究和分析,而因為其性質和有效性亦受到廣泛爭議。以上分類方式是一個受到地球科學研究的理論(非正式地稱為蓋亞理論)。

1、人類影響自然的規模
雖然現在人類在全球生物質能只占0.5%,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卻是不合比例地大。因為人為影響的規模之大,除非在極端情況下,自然與人工環境的界線均變得含糊。就算是在極端情況下,不受可識別的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的分量現今漸漸以一個快速的步伐減少,甚至部分意見認為她們已經完全消失。
2、人類對自然的威脅
人類種族的科技發展容許更大力度的天然資源開采,有助緩和部分天然災害帶來的危機。雖然有此進步,人類文明的命運仍然與環境緊密聯系。在高科技與環境轉變之間有一個高度復雜的回饋環路,而此回饋環路只是以緩慢的步伐漸漸被了解。地球自然環境受到的人為威脅包括污染、伐林(Deforestation)和例如漏油(Oilspill)的災害。人類引致很多動植物物種的滅絕。
3、人類影響自然的各種活動
人類利用自然作休閑和經濟活動。取得天然資源作工業用途維持是世界經濟系統的一個主要部分。部分活動會被作為生計及休閑目的,例如打獵和捕魚等。農業在前9千年被率先采用。自然在制作食物至提供能源各方面影響著經濟財富。
4、人類利用植物的原因
雖然早期的人類收集未經耕種的植物物料作食物和利用植物的藥性作治療,現代人類主要利用植物作農產品。清除大范圍的土地作為作物生長令濕地和森林的數目減少,結果是很多動植物失去棲息地及侵蝕的增加。
荒野
荒野通常被認為是未受到人類活動直接改變的地球上自然環境。生態學家認為荒野地區為行星自身維持的天然生態系統(即生物圈)?;囊暗挠⑽?wilderness"源自概念原始(wildness);另一角度即非人力所控制的。"wilderness"的語源來自古英語"wildeornes",而此字由意義為野獸的"wildeor"(wildeor=wild deor=beast,deer)引伸出來。由此觀點看來,因為地方足夠原始才能成為荒野。僅僅是人類活動的存在并不取消地方成為荒野的資格。很多生態系統在現在或曾經由人類聚居或受人類影響可能仍被視為荒野。如果自然過程仍未受到顯著的人類干預,其運作的地區亦會根據以上觀點而被視為荒野。

自然美景長久以來都是生活及藝術的主題,而有關自然美景的書籍更是占據圖書館和書店的一大部分地方。自然經由很多藝術、攝影、詩歌及其它文學作品所描寫和贊美,表達很多人從自然和其美麗所聯想起的力量。究竟此關聯何以存在?而此關聯又包含著甚么?以上的問題由哲學的分支學科美學所研究。除了部分很多哲學家同意的基本特征外,關于何謂美的意見事實上是無窮焦盡的。
中國作為自然藝術的始祖
在視覺藝術的觀點看來,自然與荒野為世界歷史不同時代的一個重要主題。早期傳統的風景藝術(landscapeart)由中國的唐朝藝術(TangDynastyArt)(618-907)開始。以“像真”形式表達自然的傳統成為中國畫的目的之一,同時亦對亞洲藝術(AsianArt)有著重大影響。藝術家學會以“自然為一個整體、以自身對自然道理的基本理解……就像是以鳥類的眼睛去看著自然”的看法去描繪山水。在13世紀,宋朝至元朝間饒自然《繪宗十二忌》指出"風景缺乏布局便不能表達自然景象"(境無夷險)為十二種繪畫時應該避免的要點之一。
自然藝術在西方文化中融合
西方文化中荒野概念的本質價值在18世紀,特別是在浪漫運動(RomanticMovement)中的作品開始冒起。大不列顛王國藝術家約翰?康斯特勃和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捕捉自然世界的美在畫作中。在此之前,畫作主要對象為宗教場景或是人物。威廉?華茲華斯詩句描述對自然世界的驚嘆,而自然在以往被視為威脅的存在。漸漸地自然價值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以上的藝術運動巧合地與超驗主義運動在西方世界中同時發生。
科學與自然的美
很多以更專門和更有組織去研究自然的科學家亦都有自然是美的信念;法國數學家龐加萊(1854-1912)指出:
“科學家不去研究自然因為她們是有幫助的;他研究自然因為自然使他高興。如果自然不美的話,她并不值得去認識,而如果自然不值得去認識,生命就不值得去認識。顯然我在此說的不是沖擊感官的美,即質素與外表的美;我并不是低估以上的美,一點也不,但是那些美與科學毫無關系;我的意思是這種來自各個部件的和諧排列、與及一種純粹的智慧能夠領會的深刻的美?!?
自然美態的各種思想
一種普遍唯美藝術的經典思想包含一詞為擬態(mimesis),是對自然的一種模仿。而另一個在自然美的領域的思想是完美(Perfection)是經由對稱、平均分配、與及其它有關完美的數學相論(Theoryofforms)和見解。

部分科學的學科認為自然是正在運動的物質,依據科學追求認識的基礎自然定律運行。因此最基礎的科學被認為是"物理"──其名稱仍然被認為意義是自然的研究。
宇宙的物理成分
物質普遍被定義為物理形成的本體。她構成了可觀測宇宙。宇宙中可見的成分現在相信只占全部質量的4%。其余成分相信包括23%的冷的暗物質及73%的暗能量。那些成分的實際性質仍然不明,并由物理學家密集的研究中。
物理定律與常數
在可觀測宇宙的物質與能量的行為像是跟隨定義明確的物理定律。這些定律被用作制作物理宇宙學的模型,而那些模型則成功地解釋了我們可見宇宙的結構和演化。物理定律的數學表達方式共利用了表面上在可見宇宙是固定的二十個物理常數。那些常數數值受到小心的量度,但她們的特定數值仍然是一個謎。

外層空間,亦被簡單稱為宇宙,指宇宙中在天體大氣層外相對真空的空間。外層空間用作與領空(及地面位置)作出分野。地球大氣層與太空并沒有明確的分野,因為大氣層會漸漸依高度上升而變得稀薄。太陽系內的外層空間稱為行星際空間(interplanetaryspace),在此之外越過星際物質后會進入太陽圈。
外層空間的成分
外層空間固然有很多空間,但與真空則相差很遠。外層空間被有機化學分子稀疏地填滿,而那些分子的發現則歸功于轉動光譜學(RotationalSpectroscopy)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些分子有的由大爆炸殘留下來、有的為宇宙起源已經存在、有的分子則是由離子化的原子核及次原子粒子組成的宇宙射線。空間中亦有部分氣體、等離子、灰塵及流星體。另外,現在外層空間亦含有人類生命的跡象,例如由之前載人及非載人的升空物資,并可能為航天器構成危險。部分太空垃圾會定期再次進入大氣層。
類地行星生命的可能
雖然地球為現在唯一一個已知在太陽系內能夠維持生命的物體,現今的證據顯示遠古火星表面擁有液態水體。在火星歷史一段短暫的時期內,她亦有可能形成生命。但是現在火星大部分水源已經凍結。如果生命在火星存在的話,她們最有可能的在液態水還有可能存在的地底下。其它類地行星如水星及金星的情況,在已知情況看來則對于維持生命太過嚴峻。但是現在推測木星第四大衛星木衛二可能擁有一個表面下的液態水及可能包含生命。
太陽系外生命的可能
最近,史帝芬?奧戴利(StéphaneUdry)的團隊發現了一個新行星稱為Gliese581c,是一個以紅矮星Gliese581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Gliese581c似乎在恒星周圍空間的適合生存區(habitablezone)內,所以依據現有知識有可能有生命存在。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⑴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⑵與⑶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薄言⑷情⑸悟,悠悠天鈞。
注釋
⑴、道,即指自然。
⑵、真,即指自然之真。
⑶、與,同“予”。
⑷、薄言,為語助詞,如《詩經?周南?孚苡》云“采采孚苡,薄言采之。”
⑸、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
⑹、天鈞,別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币庵^聽任萬物之自然平衡運行。
意義分析:
首四句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詩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著意去搜尋。所以下二句接著說:“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俱道”,《莊子?天運》:“道可載而與之俱也?!比裟芘c自然而俱化,則著手而成春,無須竭力去追求。
中四句進一步發揮此意,如花之開,如歲之新,皆為自然而然之現象,非依人力而產生?!罢媾c不奪”之“真”,即指自然之真,此二句謂自然賦予者不會喪失,欲憑人力而強得者反而會失去。
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違天機,雨后閑步,偶見蘋草,隨意采拾,亦非有意。 “悠悠天鈞”,乃指天道之自在運行,流轉不息。《莊子?齊物論》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边@二句是說以自然之本性去領悟萬物之自在變化。
俯拾皆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因為俯拾皆是,何必取之于鄰。自家地大物博,礦產豐富,點石成金,何必要向鄰國進口?就是這個意思,邏輯關系很明了,這是說選題與取材,用一句“美的像一朵花”的俗語來比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武林高手,摘葉飛花,即可傷人;文豪大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都是這個理,我的朋友阿蔡,他的書法水準高了我可不止三層樓,筆下文字哪怕是便條短簡,也是章法不亂,字體秀整,可至今沒有自己一支所謂專用的鋼筆。為什么?藝高膽大,一則隨心所欲,二則萬物皆備于我。我也曾百般計較筆具的優劣,自己寫不好字,遷怒于桌不穩、紙洇水、筆開花,甚至天氣熱、噪音大、旁觀者眾,胡攪蠻纏,但再好的筆硯宣紙呈上來,在我的手筆,永遠出不了優秀書法作品。
這個例子,說的是取材。可見,要做到“自然”這一步,并不簡單。平常人并非不懂得這個道理,但往往是力不從心。初學武的人,入不了門道,但那“出風頭”的心思蓋過“求真經”的恒心,因為那幾下“三腳貓”,不足以走江湖,所以要靠了那“削鐵如泥”的寶劍,方可維持一個所謂的武林中人的尊嚴。文章之道,也不出這個理。喜歡炫耀文采的,兜售典故的,不好好說話的,故作深沉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都是在文章大殿圍墻外繞著走的人。類似“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佳人笑”,普通行人只聽到笑,不懂得妙處,更不知道出處。所以,以凡俗的水準與眼界,要在文藝創作中做到隨心應手,取法自然,難度頗大。
當然,這話乍一看來,很難說得滴水不漏。有反駁者可以說很多文化不高的人,寫出文章也是清新自然,這樣的例子也是 “俯拾皆是”,數不勝數,比如《古詩十九首》,據說也是出于東漢中下層知識分子之手,文化水平不見得很高,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寫出清新脫俗的作品。反之,如今的博士們寫的文章到處充滿了不自然,翻譯腔、自說自話腔、馴話腔、自以為是腔,工廠改造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
回到正題來,“俯拾即是,不取諸鄰”,司空圖說,真正美的詩境是合乎自然的,不期而至的,這類似于“實境”品中的“遇之自天”、“妙不自尋”;“精神”品中的“妙造自然”等等。所以,自然之情境,不必著意去搜尋,也不能去著意。蘇東坡臨終前,身邊人讓他“想著西天,努力去想”,東坡微微一笑:“努力去想就不是了?!痹诿耖g的鬼神禁忌也是很好的一個例:心里頭的恐懼,暗暗壓著不敢作聲,為什么?就怕一作聲,惡鬼幽靈就附上來了。在求財運方面,也不能作聲,效果正相反,所以不能說,是因為“天機不可泄露”,戳破了幾微,財神就跑了。所以,“超詣”品中說“即之愈稀”,為什么,著了痕跡,佛在天邊了。這個道理,在佛教典籍《百喻經》中多有發明,可引為同證。
順著語氣往下說,引為不必勉強,所以下二句接著說:“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彼^“俱道”,《莊子》里頭說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俱字就不必怎么解釋了,君不見與時俱進,與時代走在一起,向前進。在這里的“道”就是“自然”。俱道適往,也就是說落筆行文,取材選題,注重與自然同進化、同變化,那么就能點石成金、著手成春,上佳美景無須竭力去追求,只要你做到與自然同進,它“自然”應聲而來。著手成春,這個成語在視覺上給我們強烈的直觀刺激,立竿見影的快速效應如此突出,因此使它成為后世標榜醫術高明的一句經典廣告詞,意謂大夫醫術了得,剛一動手病情就見好轉了。
這一節,是樸直的敘事,告訴我們“自然”之妙存乎自然,不要去乞借寫作的什么技巧、辭藻或者典故,舍本逐末,本身是背離自然的,須知,唯有與自然同化,溶于自然,放棄一切人為的造作,詩歌才能寫得清新自然。所以,本節好比就文章的構思和取材作了動筆之前的提示,要求作者在事、情和意諸多方面,都要得之自然,取法自然,不要強求,不要做作。這就要求詩人在生活中有著真情與實感,不吐不快之際,才落筆為文,這種情況好比“俯拾即是”,情與感,沒有半點不勉強,絲毫不做作,自家物產言之不盡,當然就用不著“取諸鄰”——堆徹辭藻、獺祭典故了。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奪,強得易貧。
花之開,歲之新,這里緊接著兩個自然界的比喻,對上一節的含義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讀過“流動”品,知道“好比、有如”僅僅是比方,是比方,因此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用于引申發揮,道理在后頭呢。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是自然;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是自然,更至于春去春又來,大雁自南歸。所以,花開花落,年年歲歲,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以人的意志、不依人的力量而發生改變。當然,我們也要知道,人的情緒憂傷,出于真情,本自天然,所以“心慨榮去速,情苦憂來早”,是真情,因此也是自然,而不能將它限定在自然界的山水木石上。
后半節,相信深受格言愛好者的喜歡,簡潔明了,瑯瑯上口,是可以抄在“格言本”上頭的?!罢嬗璨粖Z,強得易貧”,說得多好啊!白話說,就是“該你的,跑不掉;不屬于你的,捂也捂不住”。假如碰到身邊有人失戀、破財、落選、落第等等,這是個現成的安慰,而且氣度格局都很可觀。
這里的“真予”,可以理解為自然的、真正的給予,自然之真予,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因此有“不奪”。這個時候,戀人之間,即便有第三者“橫刀奪愛”,也是枉然。因為,既是“真予”,法于自然,自然一段姻緣,或者有顛簸飄蕩,但最終不會喪失。這是“真予不奪”的基本意思,
前頭有“真予不奪”,好比上聯,下聯“強得易貧”就非?!白匀弧绷?。兩者是一個意思,兩個角度來闡發而已。要知道,詩文出于自然,來自于自己的真情實感,好比自己勤勞致富,實實在在的福分,外人是剝奪不走的。詩文假如沒有思想感情,空虛蒼白,只憑借花哨的噱頭、繁復的技巧和晃眼的辭藻來妝點,最終只落得“筆墨何幸,白紙無辜”的惋惜。這多像好面子的人請客,桌椅是借的,碗筷是借的,仆人也是兼差應景的,一切行頭彩掛都是東挪西借的,這樣湊出來的場面固然有一時的熱鬧,但到最后,卻沒有什么可以留下,里子揭開,反而更丟了面子。這就是“強得易貧”的道理。
這一耦對聯,如果去闡發,可以容納下很多的人生道理,這里專論詩文,是一個深度啟示:詩文要本于自然,情感等等,真才可貴,不可強求,不可做作,不要寫東施效顰、無病呻吟的文章。我補充一句,也是,做人冷了穿衣,餓了吃飯,通常道理,要在這個層面上與眾不同,強出標新立異、自命不凡的風頭,何苦呢。
幽人空山,過雨采?。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這一節,是設景作譬了,前頭一番論理,這里忽然映出一副寫意畫,節制了語言,而句中深意得到升華。在我的習慣,喜歡把“幽人空山”錯位為“空山幽人”,后來想一想,“排名不分先后”也許行不通,“過雨采?”何妨寫成“雨過采?”,可是在表現的涵蓋面上,也許就淺窄多了。試看“空山幽人,雨過采?”,是一氣呵成的動作演示;而“幽人空山,過雨采?”更有片斷的意味,各自獨立,卻又藕斷絲連,詩意朦朧上,更見勝籌吧。這是臨場而發的一點審美感想,事關微妙感受,也談不上強詞奪理,一笑置之可也。
“幽人”在二十四詩品中是一個經典形象,道家用語中的“真人”,差相彷佛吧?!对娊洝防镉小恫?》篇,不需贅述。“?”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可入藥,可以為亦食料。知道這個就夠了,這是離題枝蔓,不需要糾纏。
這一節是說,脫于凡俗的“幽人”在空山隱居,取法自然,尊重自然,“空山新雨后”,信步賞晴,在道旁見到了?草,“俯拾皆是”,所以隨意采摘。這樣的自然而然,并非出于什么用意,他俯身采摘的動作,也是平常人所習見的吧,沒有特別之處?!氨⊙郧槲颉倍渲兄氨⊙浴?,為語助詞,這在《詩經》中常見,如“采采??,薄言采之”等等。
“情”指情性,本性,在這里解為人的自然天性;是人的角度?!坝朴铺焘x”,是指自在運行,流轉不息的天道物理,是天——自然的角度。還是《莊子》,《齊物論》里說“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鈞的含義可以從“鈞衡”上去理解,因為鈞和衡都是量物的工具,這里“鈞”也同“均”,是衡量、評量的意思。電視劇《劉羅鍋》的插曲“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這個天地之間之所以“有桿秤”,因為上有“悠悠天鈞”呢。
情悟云云,可以與“實境”品中的“情性所至”相互發明,是指人的思想意識上,脫略繁復的機巧與形累,浸于自然,久而久之,對于冥冥天道、深層物理有了開悟,類似佛道“頓悟”之境?!独銍澜洝分杏小袄韯t頓悟,乘悟并銷”之語,可以作為這里的注解。這兩句是說以人的自然本性去對應天地之自然,從而領悟宇宙萬物的自在變化,對天地造化、均衡互補有了理解。悠悠是永久之意,“往事悠悠”、“遺恨悠悠”,天道運轉不息,自然的衡量予奪是永恒不止的,要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真正走上自然之道。這里的“幽人”就是得道的形象。
貫穿起來,所謂自然,是一重境界一重境界之后的又一重境界,這一重境界的前提是當事人悟解了自然之道,才能收得自然之功。大家熟知的“山水喻”,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第一重到第三重,或許要走個昏天黑地,有如《西游記》中“不知到靈山還有幾多路程,何時行滿”。
所以,落實在詩文上,所謂“自然”,貌似簡單平常,哪知道這中間的萬水千山。俯拾皆是,卻不是隨便什么人的信筆亂揮,只有下過一番功夫的作者,才能寫得自自然然,這里用我喜歡(人民群眾都喜歡)的蘇東坡來打比方吧。
蘇軾的詩文“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但那是他的天才,在神秘學的角度書,文字天才是他的“報通”,來自于他的前生幾代。蘇軾不是說過嗎,“書到今生讀已遲”,對此我們不能輕易掠過。蘇軾的文學成就代表了自得天成的創作境界,那么被他批評為“終身雕蟲”的揚雄,尚在文海沉浮,未曾得筏登岸呢。蘇軾在《答謝民師書》說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蘇東坡的批評放在如今文科博士的論文身上,也是確當中肯。
蘇軾主張于平易、通達,這是自然。而在自然風貌下見豐富、見多樣,見別開生面、豁然開朗。另一位專業文藝評論家鐘嶸在《詩品序》里說,“觀古今勝語,多非假補,皆由直尋”,所謂“假補”,病在不自然,堆砌典故,雕琢繁飾,是文之末也;主張“直尋”,因為要從情性自然出發,直抒其美,真能做到這樣,那么,妙不自尋,“著手成春”矣。
“自然”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最高的理想審美境界,它的哲學和美學基礎是在老莊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對人為。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例詩介紹: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敝坌杏谠乱菇?,與山水渾然一體,如自然造化之涌現,而無一絲人工斧鑿之痕跡。
自然,是不喬裝作偽,是真實本原,含有排斥人為的意思。一篇文章,在詞章技巧方面雕琢作意,警醒刻板的端莊,到底比不上那“天然一段嫵媚風流”。所謂天籟之音,能成其為最高級別的音樂,也是因為它的自然?!八娠L流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說的就是自然。自然之美,山水不言而觀者為之感嘆,不像如今的人造景觀,推土機挖個大坑,用掘出來的泥土堆成一座小山,粘貼上綠色地皮,安插上各式樹木,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整齊劃一有如工藝流水線。于是,山水似乎也出來了,但畢竟不是天然生成,更何況,傲慢無知的現代人,不懂風水堪輿,不辨東南西北,只問前后左右,胡堆亂疊,邊走邊看,于是浪費清清白白的巨額公帑,成就莫名其妙的可怪景觀。這是個社會話題,不延伸了,但專論美與不美,違背自然是人造景觀失敗的病癥。
萬物同源,萬事同理,這里就以文章為例,專論“自然”的風格。二十四詩品的審美風格,充滿了關于自然的主張。在這里特別標出,成為一品。創作是人為的,但要其根本,必定有哲學和美學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任乎自然,反對人為。偉大的文藝評論家劉勰在他的千古名著《文心雕龍》開篇“原道”:“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薄对馈菲喈斢诂F代著作的理論概要篇,好比說文藝創作要先確定幾個基本原則,第一,“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第二“發揚文藝的團結作用、教育作用”……如此如此。這里的“云霞雕色”、“草木賁華”出于自然,天地造化,所以再好的畫工、再好的錦匠,也只能差似彷佛。杜甫的名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神秀之景,是造化賦予的,是天地之精氣凝結而成,除了贊嘆自然的力量,讓人無所措辭。
搜比 http://www.soobb.com/Destination_Wiki_1676.html
CNKI知識元數據庫 http://define.cnki.net/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