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文明

地外文明指宇宙中除地球以外的其它天體上可能存在的高級理智生物的文明。有人猜測地外文明可能比地球上的文明發達。

生命是美妙的,正是生命的繁衍才使地球上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生命不是神造的,生命是天體演化的必然結果。生命存在的條件又是非常苛刻的,所在的天體要有堅硬的外殼,要有適宜的大氣和適合的溫度,要有一定數量的水。同時,行星圍繞的天體必須是一顆穩定的恒星。就太陽系來說,符合上述條件的只有金星、地球和火星。其中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間,處于生命繁衍的最有利的空間。現在還沒有發現金星和火星上有生命。太陽系中其它行星上就更不適合生命存在了。
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這是探索地外文明的又一個方向??茖W家們早已開始了潛心的觀測和研究。到目前還沒有發現一個被確認的行星系。如果真的發現一個行星系,那里也不一定就有生命。如果真的發現一個有比較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系。
地外文明是指地球以外的其它天體上可能存在的高級理智生物的文明。探索地外文明首先要根據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狀況,弄清生命存在的條件和環境。
生命是美妙的,正是生命的繁衍才使地球上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生命不是神造的,生命是天體演化的必然結果。生命存在的條件又是非??量痰?,所在的天體要有堅硬的外殼,要有適宜的大氣和適合的溫度,要有一定數量的水。同時,行星圍繞的天體必須是一顆穩定的恒星。就太陽系來說,符合上述條件的只有金星、地球和火星。其中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間,處于生命繁衍的最有利的空間。現在還沒有發現金星和火星上有生命。太陽系中其它行星上就更不適合生命存在了。
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這是探索地外文明的又一個方向??茖W家們早已開始了潛心的觀測和研究。到目前還沒有發現一個被確認的行星系。如果真的發現一個行星系,那里也不一定就有生命。如果真的發現一個有比較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系。

接收并分析來自太空的各種可能的電波。這方面的工作從1960年就開始了。
人類主動向外層空間發出表明人類在太陽系內存在的信號。1974年11月16日,美國利用設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305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發出人類第一組信號,對準武仙座球狀星團,發射3分鐘。
發射探測器去登門拜訪外星人。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都在完成對太陽系內的探測任務后,帶著許多人類的信息,作為人類使者,漫游在恒星際空間。如果巧遇人類的知音,他們將從探測器中了解人類的活動,確定進一步交往的可能。由此可見,探索地外文明是一項綜合性的科學使命,過于樂觀是不現實的,過于悲觀也是沒有根據的。

然而,這一切都不可信。當我們向這些現象尋求非同尋常的證據時,發現大多數現象可以歸結于人類的飛行器、氣球、自然現象、目擊者的幻覺以及徹頭徹尾的騙局。而剩下的案例也不能提出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那就是外星人的飛船。而把不明飛行物當作外星人的飛碟也是不合適的。你看到的任何“不明”物體都可以被稱作不明飛行物,例如你的鄰居在21樓扔下的一個垃圾桶蓋子(有趣的是,某些“飛碟”照片正是用類似的物體偽造拍攝的)。

這一結論或許讓人非常失望,那些原本讓人激動地飛碟和外星人全都變成的泡影。或許你要指責我打碎了一些人的夢想,然而,世界上還有更令人激動地、嚴肅的科學研究:科學家雖然不屑于飛碟和外星人的傳奇,卻一直致力于科學的搜尋地外生命的跡象。

事實上,早在1960年,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就領導開展了這樣的一個計劃。稱之為“奧茲瑪”計劃(projectozma。這個名字來源于鮑姆的童話《綠野仙蹤》 )。這個計劃使用一架26米的射電望遠鏡進行了幾個月的觀測,結果一無所獲。然而,科學家認為使用無線電追蹤地外文明的蹤跡是可行的。經過計算,把一個英文單詞用波長三厘米的微波發射到1000光年外的地方,并且用地球現有的技術把它接收到,只需花費不到一美元。這與前面提到的向銀河系發射宇宙飛船的花費形成了鮮明對比。

人類第一次有意識的向宇宙表明自己的電報。這個電報以二進制方式發送。普通人大概只能看出雙螺旋、人類外形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形狀。然而科學家相信地外文明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
那么,應該在什么頻率上追蹤地外文明的“漂流瓶”呢
科學家主要把目光放在了1.42ghz、1.667ghz、22ghz附近的微波波段上。第一個頻率是氫原子發出的無線電波的頻率、第二個是羥基(-oh)的頻率、第三個則是水分子的。這些頻率被形象地稱為宇宙“水坑”(waterhole)——不是非洲大草原上動物們喝水的地方,而是被認為最有可能進行星際通訊的波段。選擇這些波段的理由是,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羥基和水在生命活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當然,科學家也不緊緊盯著“水坑”,他們同樣也監視某些紅外線、紫外線甚至可見光波段。光學波段的seti是最近才興起的,追蹤目標是地外文明發出的激光脈沖。
像我們這樣的有機體,不能忍受高溫。所以,我們只能生活在條件適宜的行星上。如果地外文明也是有機體,那么他們也要有一個適宜的行星。我們的銀河系有1000億顆恒星,沒有理由認為適合生命產生的行星只有我們地球一個。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是以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命名的。
幸運的是,科學家還擁有別的觀測手段。nasa進行的一項被稱為“類地行星搜尋”(tpf)計劃就是其中之一。tpf利用所謂的“干涉測量法”,讓科學家能夠“看到”數十光年之內的行星。另外一項計劃是所謂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伴_普勒”是一個1米直徑的望遠鏡,計劃于2006年發射升空。當行星從恒星表面掠過的時候,對于觀察者,恒星的亮度會稍微降低?!伴_普勒”的工作就是辨別出這樣的亮度降低現象,尤其是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造成的亮度降低。
氧氣也能成為尋找地外生命跡象的標志。氧氣的性質比較活潑,很快就和別的物質結合。正是因為光合作用才導致地球大氣中較高的氧氣濃度,而在10億年前,它的濃度還不到現在的一半。天文學家可以借助光譜分析測量出行星大氣層的氧氣含量。如果某顆行星的氧氣含量異乎尋常的高,那么那里就可能存在著生命。同樣,二氧化碳和水也在被關注之列。
搜尋地外文明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得到答案?或許是明天,或許是1萬年。既然地球上的生命能夠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出來,那么在宇宙中的其它地方也有可能發生類似的故事。德雷克提出過一個計算銀河系中文明數量的著名公式,即德雷克公式。這個公式中包含一個重要的因子,即一個文明能夠維持的時間。作為一個物種,能不能安全的度過掌握危險技術的最初階段(例如,人類能否不被自身創造出來的核武器毀滅?),而變得理性,這至關重要。不同的人對于文明延續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樂觀的人得出的結論是銀河系中有1000萬個文明,而悲觀者的數字是不超過1個。

信息包含了我們估計任何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會對我們人類所感興趣的所有要素,包括:我們的位置(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我們人類的樣子,傳播信號的天文望遠鏡的簡單素描圖,以及我們的生態結構的一些片斷。
在漢普郡發現的麥田里的怪圈在形狀上很像1974年所傳送的那幅。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在漢普郡發現的圖案中沒有傳播信號的天文望遠鏡的簡單素描圖,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看起來像太陽能的人造太空衛星;另外,描繪我們太陽系的圖表雖然還有原來的八個行星,但是行星3至5有所偏離,而最后一顆變大了一些。麥田里的怪圈是外星人留下的幾率幾乎為零,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全部是人為的。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還有待考證。
set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越來越樂觀地相信他們能夠找到宇宙來的信號以證明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人類并不孤獨。新近一些進展越來越使他們堅信自己的觀點。樂觀地看,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找到證據來證明在宇宙中我們并不孤獨。
http://jsxzjh.bokee.com/4135771.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10/15/content_6884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