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皆位于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一般被認為是未來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帶。在各地震帶內還劃分出不同的區段,作為獨立的地震活動性和地震區域劃分的統計研究單元。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地震時間分布
地震帶內的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顯著活動和相對平靜交替存在,一定時期后又重復出現。各地震帶的重復期從幾十年到幾百年,甚或千年以上。
地震發生方式
各地震帶的大地震發生方式有單發式和連發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級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來釋放帶內積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時期內以多次7~7.5級地震釋放其絕大部分積累的能量。地震帶內顯示的各種不同的地震活動性與該地帶地殼介質性質、構造形式和構造運動強弱有關。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環太平洋地震帶

1、分布范圍
分布于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
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后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中國臺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后,經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到新西蘭。
2、特點
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范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
1、分布范圍
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
2、特點
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其他地震帶
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范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

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1、臺灣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市、寧夏寧、天山南北麓;
4、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臺灣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中國的西藏、新疆、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