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于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1985年,觀眾看到了由衛星拍攝的臺風動畫云圖。之后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天氣預報,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中播出);另外在夏天還增加了臺風預報圖。以那個年代的技術水平,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
伴隨著新一代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制作系統的建成,1993年電視天氣預報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圖而言,形式上出現了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內容上全國天氣趨勢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
跨入21世紀,新的背景畫面還在繼續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預報時效再次拉長到72小時。另外根據觀眾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節、天氣氣候和配合重大活動等熱點,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小欄目:如24節氣、春播天氣、麥收天氣、各種災害性天氣成因以及防災減災、一周天氣回顧、天氣氣候評述、節日天氣、香港和澳門天氣氣候、長江三峽天氣氣候以及天氣知識和術語等科普小欄目等等,畫面想不豐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氣溫預報,針對重大影響天氣的5天天氣預報;2005年1月18日首次發布了“空間天氣預警”,利用FY-2C星的監測資料向社會公眾發布……
總之,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短期預報預警、中期預報和展望,也有區域性的監測預警、典型城市或區域的個例分析,在針對當前熱點事件進行天氣解說等等。所有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也連帶印證著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的指示,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系統,具體的名稱叫做“微機圖形動態顯示系統”(在電腦中輸入代碼,生成預報圖)和“數字/模擬信號轉換編碼器”(供切換臺播放)。這個系統雖然現在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卻是那個年代信息顯示方式上的一次飛躍,當屬“科技進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繪的預報圖退出了大家的視線。而采用攝像機翻拍的方式,黑白的臺風動畫云圖開始出現在節目中,多少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覺沖擊,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樣了(衛星云圖至今依然是最直觀通俗的專業圖形)。再后來,城市預報的畫面還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風景照片,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也開始家喻戶曉。198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氣象部門獨立制作天氣預報節目的國家。按照部門分工:《天氣預報》節目由國家氣象中心制作,中央電視臺負責播出并進行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由此,從1986年10月1日開始,《天氣預報》成為中國電視界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日播節目。
節目開播最初,正值是天氣最為復雜多變的夏天,那時候中央臺是派氣象臺的專家來播講;后來的7年時間轉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讓觀眾眼前一亮。因為就在這一天,氣象主持人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第一個亮相的是宋英杰。
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宣傳報道手段如此發達,《天氣預報》主持人走到臺前根本沒有做過任何宣傳,以至于后來的報道標題竟是《屏幕上“跳”出一個氣象先生》。記者之所以稱之為“跳”,是因為所有觀眾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稱完美。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鏡后的半年左右的時間里,畫面里是沒有主持人姓名的。后來應廣大觀眾的強烈要求,節目中才出現了一行通欄字幕:主持人 中央氣象臺 XXX。由此開始,人們一改“聽”天氣預報的習慣,更愿意仔細看了,收視率節節攀升,觀眾紛紛說“節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國地圖縮小并右移
在《天氣預報》節目中,主持人慣常都是站在畫面的左側,但這樣主持人的身體有時候就會擋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區。尤其當主持人伸出手來指華北尤其東北地區的時候,身體幾乎擋住整個西北地區。為了不影響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觀看自己家鄉的地理信息,節目組設身處地考慮到當地群眾的想法,把中國地圖縮小并右移了一點,以保證版圖上的領土完整。
《天氣預報》節目最早使用的地圖顏色是黃色調的,看起來就是一個從頭到腳都金燦燦的節目。或許是因為這種黃色調讓人總聯想到“沙塵暴”,2000年之后節目進行改版,制作人員大刀闊斧地把地圖顏色改成了清新淡雅的綠色,一來讓節目顯得更加環境友好,二來也給觀眾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心理提示。
最長的天氣預報
1999年12月31日,8分30秒,迎接千僖年特別節目,從關注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開始。由宋英杰和楊丹共同主持
最短的天氣預報
2008年8月8日,主持人出鏡時間40秒。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即將舉行,天氣預報自豪地為奧運會濃縮了一次。
最素色的天氣預報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全國哀悼日,《天氣預報》的片頭、字幕信息板、景觀窗口以及主持人都是黑白的,主持人神情凝重、語調低沉,那是一段舉國同悲的日子。
天氣預報最快的語速
記得陳佩斯曾經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小品中說,全國說話最快的人是—天氣預報主持人! 在外語教學中,老師經常說:學外語最難的,就是你能夠用外語流利地播報天氣預報。 可見世界各國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普遍比較快。因為《天氣預報》本身節目時間短,而大家又希望不漏掉可能導致災害的天氣內容,所以天氣預報主持人經常象機關槍一樣說話。一般正常的新聞播報速度在250-300字/分鐘,而我們曾經好奇地測算過,最快的時候,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曾經達到530字/分鐘,屬于嚴重“超速行駛”。
最國際視野的天氣預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發生。《天氣預報》隨即開始每天講解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的天氣狀況,這是《天氣預報》節目第一次持續播報“涉外”天氣。
“搬”到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的天氣預報
1997年2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午夜鐘聲敲響,楊丹現場直播天氣預報,“北方除了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瑞雪紛飛之外,基本上都是風和日麗的晴朗天氣,而南方地區則沐浴在綿綿細雨之中。新春的陽光雨露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預祝來年又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豐收年。”它象一首報春的小詩,深深地留在我們很多人的記憶之中。
在這個共同的平臺上,無論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還是點評風云的氣象編導也好,還是化專業化為通俗化的電視編導也好,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氣。
主持人隊伍:宋英杰,是前輩,大家尊稱為宋老師或者宋老。屏幕上專業權威的形象,不單單是源自于深厚的氣象底蘊,加之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激情,期期節目都堅持原創、堅持說天氣,引欄目組眾成員競折腰。每每一句精準到位的點評,總能讓深奧的氣象數據和圖形變得充滿生機和神韻。
趙紅艷,也是前輩,大家尊稱趙姐。如同大家的稱謂一般具有親和力的屏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無論陰晴冷暖,總能娓娓道來、不急不緩,天氣仿佛也和了韻律、章法。一句輕聲的問候像一段暖場的音樂,引領觀眾不知不覺地進入狀態。
裴新華,可謂中輩,大家尊稱裴姐,前輩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干練、國際化,這幾個詞用在她身上再貼切不過,指點江山的魅力,讓地圖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讓天氣預報的煽情也變得自然。
楊丹,亦是中輩,大家眼中更像是個鄰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縷陽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還擁有著一顆尋找天氣表情的執著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陽光代表開心,雨天代表傷心,多云代表無奈,陰天代表憂郁,每一種天氣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
藍一和馮殊,兩位新進聯播組的成員,一個如藍天中的一朵白云,另一個如夏日里的一絲清風;她能傳遞出感同身受的天氣通感,他亦能告訴你權威的另一種表情。
在電視屏幕的后面,還有真正的幕后英雄,那就是每天節目的氣象編導和電視編導,一個氣象專家、一個電視行家,一個是信息源、一個是解碼器。從某個角度來說,氣象編導是聯播天氣預報的核心成員,也是這個欄目組靈魂人物。 在電視天氣預報創辦之初,還沒有引入電視編導這個角色,不過到2003年,隨著電視手段的介入,電視手段的豐富成為電視天氣預報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而誕生了天氣預報的電視編導這一角色。
臺前幕后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制片人”到底是一個什么角色呢?天氣預報節目是制片人負責制的,簡而言之是一個負責統籌安排的大管家。具體細化到每天的節目錄制,她需要協調編導、主持人、制作和技術人員、以及化妝、機房、燈光、攝像、制作、傳輸等各個環節的資源,以保證每天正常制作和播出,并在節目內容和質量方面起到總體把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