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蒲公英

2004年第7號熱帶風暴(蒲公英)于6月23日下午14時在關島西北方向洋面上生成,6月24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27日14時加強為臺風。

2004年第七號臺風已在太平洋洋面形成,并命名為“蒲公英”(名字來源于朝鮮,意為“一種小黃花”)。28日下午2 時,其中心位于北緯18.3度,東經125.5度,也就是在呂宋島偏東方約 40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度,達到45米/秒的風速,是低氣壓950百帕。預計,臺風“蒲公英”未來24小時內將以15公里/小時的 速度向偏西北方向移動,逐漸向巴士海峽東部海面靠近。

2004年第7號熱帶風暴于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4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7日加強為臺風,折向東北方向移動,并繼續加強,6月29日臺風發展到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m/s達15級,7級風圈半徑460公里,10級風圈210公里。臺風進入東經122度以后,轉向偏北方向移動,7月1日10時30分在臺灣花蓮登陸,7月2日穿過臺灣省北部地區后進入東海南部海面繼續向偏北方向移動,臺風減弱為強熱帶風暴,7月3日9點30分中心在浙江樂清黃華鎮登陸,繼續沿浙江海岸線北上,經舟山海域轉向東北,20時熱帶風暴中心已經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并以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逐漸遠離上海,7月5日08點鐘減弱為低氣壓消失。

1、臺風生成時間早、歷時長:“蒲公英”臺風于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于7月5日8點鐘停止編報,歷時將近12天。
2、臺風較強、移動速度較慢,近上海海面時,移速加快:“蒲公英”臺風于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首先向偏西方向移動,移動速度較慢,除6月25日臺風的移速達20公里/小時外,在臺風登陸以前的移速為10—15公里/小時。在臺風沿西北向移動過程中,臺風中心氣壓也逐漸降低,中心風速逐漸增強最高達15級,6月29日臺風達最強盛時,臺風移速減慢至緩慢狀態。7月3日臺風在浙江登陸后,移速才增加,以25—37公里/小時的速度漸漸遠離上海。
3、臺風云系呈不對稱狀:從“蒲公英”臺風云系的發育過程來看,該臺風有明顯的不對稱現象。在6月29日之前該臺風呈現出較完整的形態,從衛星云圖上可看到非常明顯的臺風眼和臺風的螺旋云系。當臺風靠近臺灣沿海附近時,其云系逐漸發展成不對稱現象,中心氣壓上升到980百帕,但臺風所到之處強度依然很大,給附近區域帶來8-9級大風,并伴隨著強降雨。
4、臺風風速大:“蒲公英”臺風呈現風力很強的特性,中心最大風速達50m/s,近中心風力達15級,其中12級以上風力持續時間為84個小時。在臺風處于上海臨近海域時,上海外高橋水文站的風力達到7-8級大風,長江口區達到9-10級大風。
5、臺風發展不穩定:“蒲公英”臺風在減弱為熱帶風暴,經過上海繼續北上過程中,中心氣壓又開始增強,由7月4日2點鐘的990百帕增強到7月4日14點鐘的983百帕,后又慢慢減弱,這在歷史臺風中是比較少見的。

雖然“蒲公英”臺風在穿過臺灣后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于7月3日16時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但該臺風依然風力較強,受“蒲公英”臺風北上外圍云系的影響,上海外高橋水文站風力達到8-9級,又恰逢黃浦江處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區受到了風、雨、潮的綜合考驗,最高潮位超過了警戒水位,由于預報及時,防汛措施得當,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區因臺風引起的經濟損失。
1、雨情:7月3日20時熱帶風暴中心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時臺風云系非常不對稱,從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勻,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區域,南部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
2、風暴潮:“蒲公英”臺風對上海黃浦江潮位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近二年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吳淞口站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1、流域降雨情況

“蒲公英”臺風于7月3日影響太湖流域,受臺風影響,全流域大部分地區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降雨主要分布在澄錫虞區和陽澄區,暴雨中心在白泖閘,雨量達173毫米。全流域平均降雨為29.8毫米,其中陽澄區平均降雨量達86.9毫米,澄錫虞區達61.9毫米,湖西區和杭嘉湖區雨量最小,分別為10.4毫米、14.8毫米,浙西、上海、湖區雨量在20~30毫米之間
2、流域水位變化情況
(1)對太湖水位的影響
受臺風影響,太湖短時間內的風力為8-9級,陣風10級左右,受風力風向的影響,太湖出現強風浪,太 湖南岸水位急劇上漲,太湖北岸水位急劇下降。3日上午11時至下午16時,小梅口水位由3.45驟升至4.41米, 增幅為0.96米;夾浦水位由3.33米上漲到3.92米,增幅為0.59米。大浦口水位增幅不明顯,水位由3日14時的3.40米增加到3日17時的3.48米,增幅為0.08米。西山水位由3日11時的3.3米增為3日17時的3.61米,增幅為0.31米。望亭(太)水位由3日8時的3.32米降為3日19時2.28米,減幅為1.04米。太湖水位受五站平均的影響,水位也有一個驟變的過程,水位由3日13時的3.34米增加到3日16時的3.57米,增幅為0.23米。
(2)對地區河網水位的影響
本次臺風期間,無錫、蘇州地區水位普遍上漲0.20米以上,陳墅最高水位漲至4.05米,漲幅0.63米,超警戒水位0.15米;
受7號臺風影響。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普遍超警戒水位,幅度在0.12~0.20米,其中米市渡超警戒水位0.41米。
7號臺風期間,太浦河、望虞河及澄錫虞區、陽澄淀泖區沿江閘門全力排水,7月3日太浦閘排水1007萬立方米,常熟樞紐排水1240萬立方米,澄錫虞區、陽澄淀泖區沿江閘門(不包括常熟樞紐)排水3083萬立方米
1、對太湖流域影響

受 “蒲公英”強熱帶風暴外圍和北方冷空氣的共同影響,7月3日,湖州市出現大風、降雨天氣,太湖湖面風力達到7~8級,
陣風10級以上,大風、降雨天氣造成太湖中運輸船只遇險。18艘貨船沉沒, 25只餐船嚴重受損,其中“太湖珍子”等六艘餐船已完全傾覆,死亡1人,失蹤3人。環湖大堤在強風襲擊中起到了擋風作用,大大減弱了太湖大風對小梅港、環湖大堤內側村莊的危害作用。但大風對大堤也造成了不小破壞,環湖大堤78米擋墻、1150米擋墻壓頂、208米迎水面砼平臺、10.8公里護腳拋石不同程度受到破壞,約1.3萬株防護樹木刮倒,沖毀堰壩7條。大量電力設施因線桿被吹倒而停電,城市廣告牌、樹木等設施倒塌,部分工地臨時工棚倒塌。水產養殖、優高農業損失慘重。
江蘇太湖地區蘇州、無錫受7號臺風影響直接經濟損失2933萬元,其中水利設施損失182萬元。
2、對浙江與福建的影響
7號臺風對福建影響不大,對浙江全省影響較大。7月2日8時起,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開始降雨,其中東南沿海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7月2日8時~4日5時,暴雨主要在沿海及天目山區。鰲江流域、溫瑞、溫黃平原的河網水位漲幅達0.40米左右,溫州、臺州沿海潮位大多在警戒水位以下,僅鰲江、瑞安站7月2日晚的高潮位超過警戒水位0.30米。
7號強熱帶風暴給浙江帶來了較大范圍降雨,增加了水庫、河網的蓄水量,其中溫、臺、甬地區大中型水庫增加蓄水量超過1億立方米,緩解了臺州、溫州等沿海地區的旱情。
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基本上都發源于菲律賓以東和關島附近太平洋上,以及中國南海,尤以西太平洋生成熱帶氣旋次數最多。對中國有影響的熱帶氣旋,多自五月份開始,影響地區一般自南至北,到十月份基本結束,其中百分之七十的熱帶氣旋發生在7-9月份,尤以8-9月份為最多。今年的7號熱帶風暴“蒲公英”發生在六月底七月初,較之往年來說在出現時間是稍微偏早的。
(1) 生成于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后向西移穿越菲律賓,或發源于南海,朝西或西北移動,登陸越南和中國海南、廣東省。
(2) 發源于菲律賓以東太平洋上,向西北移動,穿越我國臺灣或硫球群島后,登陸中國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等省。
(3) 發源于菲律賓以東太平洋上,在向西北方向移動了一定距離后,朝東北方向日本、朝鮮移去。
影響太湖流域的熱帶氣旋以第二條路徑為最多,登陸浙江中、北部、上海、江蘇。這次的七號熱帶風暴“蒲公英”也是屬于第二條路徑,7月1日在臺灣的花蓮市登陸以后,7月3日又在浙江省樂清市黃華鎮登陸。
建國以來梅雨期恰遭遇臺風穿越太湖流域地區的年份為1980年、1985年和2001年。1980年梅雨期為6月9日-7月21日,長達42天,8006號臺風于7月11日在廣東汕頭登陸,13-14日穿越太湖流域,此時也適逢梅雨期。1985年梅雨期為6月21日-7月7日,共16天,8504號臺風于6月24日在廣東海豐登陸,26-27日穿越太湖流域。2001年梅雨期為6月17日到6月27日,2001年的2號強熱帶風暴“飛燕”于6月23日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登陸,6月24日經過太湖流域,此時適逢梅雨期。加上今年的7號臺風“蒲公英”也發生在梅雨期。梅雨遭遇臺風的概率近50多年來發生了4次。
1、雖然在梅汛期間發生臺風的概率較小,但是由于發生的時間早,許多人容易產生僥幸麻痹思想。從太湖流域梅雨和臺風遭遇的概率看,近幾年有增多的趨勢,因此,務必提高警惕,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2、這次“蒲公英”影響太湖流域時已減弱為熱帶風暴,太湖短時間內風力8-9級,陣風10級,但是臺風造成增水不容忽視,太湖南岸增水達1米多,因此,研究臺風對太湖的影響,特別是增水和風浪特性,對于做好太湖洪水預報和防洪調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3、盡快實施環湖大堤加固工程,保障環湖大堤安全。保障環湖大堤安全是流域防洪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環湖大堤在太湖低水位時遭遇10級風浪時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一旦高水位遭遇臺風,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宜盡快研究優化環湖大堤的結構,盡快實施環湖大堤加固工程,以保障流域防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