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朱元璋

朱元璋

  出身布衣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后改名元璋,字國瑞。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此于《元史》無征,冉證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舉當時紹興鄉間為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命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據俞樾鉤沉,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爺爺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等等,皆為佐證。
  和大多數封建皇帝一樣,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為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母親剛懷孕時,曾經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仙藥,放在手中閃閃發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親從夢中驚醒,但是仍余香滿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屋,時值夜晚,紅光從屋中射出,鄰居見后,以為失火,忙奔走相救,結果是虛驚一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蘇盱眙)。元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由于營養不良,朱元璋小時候體弱多病,瘦得皮包骨頭。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認為只有觀音菩薩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們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覺寺,并讓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為師。 當然也有說是朱元璋活不下去才去投奔寺院的。
  朱元璋到了10歲時,其父親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再次搬家。后來就在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過程中,朱元璋結識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并成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勛,成為開國元老。
  朱元璋自幼聰明頑皮,并曾經讀過幾天書,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戲就是扮皇帝,他穿著破衣爛衫,把棕樹葉撕成絲絲縷縷,粘在嘴上當胡子,用一塊車輻板放在頭上頂著當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裝模作樣稱起皇帝來,還讓伙伴每人撿一木塊,用雙手捧著,三跪九叩,并高呼萬歲。
  當放牛娃,不僅常挨主人打罵,而且經常吃不飽,只有餓肚子放牛,于是發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時,朱元璋和徐達、湯和、周德興都覺得肚子餓,于是朱元璋出點子,將一頭小牛犢殺掉,大家烤著吃了。沒多久,只剩下一張牛皮、一堆骨頭和一條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發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來,想了個辦法,他讓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跡掩蓋起來,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巖縫里,就說小牛鉆進山洞里去了,拉不出來。小伙伴都紛紛贊同。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瞞不過地主劉德,結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頓并趕回了家,而且給父親增添了賠償小牛的債務。但是朱元璋卻因敢作敢當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元朝統治時期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漢人在死亡線上掙扎。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干干凈凈。禍不單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其64歲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可嘆朱世珍一生勞苦,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處。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驚動鄰居劉繼祖,于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不到半個月,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復返了。家破人亡的慘痛,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進了無底深淵。這時,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實在走投無路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愿舍身的皇覺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于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
  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后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云游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于是在回到皇覺寺后,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干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并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將帥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于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于是便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并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伙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
  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后來取名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傷心。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甚是可憐,于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后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縣(今安徽泗縣)人胡大海為前鋒,一舉攻克了和州。消息傳來,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后,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朱升獻策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高筑墻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后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后,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涂)、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只,只能望江興嘆。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余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只,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里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愿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朱元璋進城后,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后,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并且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務是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于是在占領應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戰前,為了嚴明軍紀,朱元璋故意以放縱士卒的罪名將徐達抓起來,并準備以軍法處斬。此時,李善長出來求情,眾將不知是計,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順水推舟,說看在眾人的面上,暫時免去徐達死罪,不過要徐達攻下鎮江后,做到不燒不搶,方可完全赦免徐達之罪。眾將見對待主將尚且如此嚴厲,因此,無不嚴守軍紀,鎮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攻下了金壇、丹陽、江陰、常州、常熟、揚州等地,控制了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到1359年,從現在的地圖看,朱元璋已經占領了江蘇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經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到浙東的一塊長方形地區。與四年前剛占領應天時相比,形勢已大有改觀。
  在完成了“高筑墻”的部署后,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征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于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長、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解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削陳平張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后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愿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后,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后,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張士誠是泰州(今屬江蘇大豐市草堰鎮)人,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蘇州)。消滅陳友諒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西吳有關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不看開頭和結尾,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討伐令。這表明朱元璋已經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準備繼承王朝的正統。
  朱元璋的軍隊攻勢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后,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明朝統一
  消滅東吳張士誠后,朱元璋大體上占據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東部、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這些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此,進行大規模南征北伐的時機成熟了。
  當時南方的形勢是方國珍占據浙東、陳友定據有福建、明玉珍控制著四川,廣東和廣西則仍處在元朝統治中。在平江戰役快結束之時,朱元璋已派參政朱亮祖率兵進攻方國珍,然后又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從寧波進攻方國珍,方國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歸降。與此同時,朱元璋與劉基細細商定了北伐計劃。此時常遇春提議: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滅元朝的疲卒,占領大都后,分兵出擊,則大功告成。為此,朱元璋不贊成,他認為大都是元朝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堅固,孤軍深入進攻,太過危險,應先取山東,再占河南,折攻潼關,取得東西南三方面的軍事要點,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將成功。諸將對此表示贊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統率全軍;以常遇春為副將軍,另以參將馮勝、右丞薛顯、參將傅友德各領一軍,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軍紀,告誡出征將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隨后還發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對中原地區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檄文還表示,對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為新皇朝臣民,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
  北伐軍節節勝利,迅速攻下山東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領開封,平定河南,同時攻克潼關。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見孤城難守,于是帶著后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說的一樣,胡運不過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經過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漢人終于重掌了政權,坐回自己的主人。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1371年,明軍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進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統一。1387年,馮勝、傅友德、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納哈出無路可走,只好投降,遼東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國已基本上光復。
  休養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一片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并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于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并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他即位后,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墻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范。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明太祖實錄》第92卷寫道,洪武七年農歷八月,朱元璋給南京的官員下了一道圣旨,讓他們找一塊空閑土地,蓋260間瓦房,供沒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一個月后,他又給上海(當時叫華亭縣)的官員下了一道圣旨,讓他們對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修好后讓沒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這兩道旨意下發之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很快地執行了,朱元璋很高興,認為試點成功,在當年年底,又給中央的官員下了一道旨意:“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明太祖實錄》卷93)沒飯吃的,國家給飯食;沒衣服穿的,國家給衣服;沒房子住的,國家給房子。
  而且全國各地都得這么做。中央的官員一想,這辦不到啊,找朱元璋解釋,朱元璋說:“爾等為輔相,當體朕懷,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獲也。”(《明太祖實錄》卷95)你們在我手底下當官,就得體會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讓我的百姓沒飯吃、沒房住!
  清除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于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門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威脅皇權。1378年,朱元璋對中書省采取行動。一天,胡惟庸的兒子騎馬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結果跌落馬下,被一輛過路的馬車壓了,胡惟庸將馬夫抓住,隨即殺死。朱元璋十分生氣。十一月又發生了占城貢使事件。占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門口,被守門的太監發現,報與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將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抓進監獄。但是,兩丞相不愿承擔罪責,便推說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職責,于是,朱元璋便把禮部官員也全部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理解了皇上的意圖,便群起攻擊胡惟庸專權結黨。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以后不再設丞相。
  朱元璋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為他打擊異己的武器,以致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后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著,朱元璋又于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朱元璋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朱元璋下決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并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后,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后,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后共殺四萬人。
  對于朱元璋的濫殺,皇太子朱標深表反對,曾進諫說:“陛下誅戮過濫,恐傷和氣。”當時朱元璋沒有說話。第二天,他故意把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揀起。朱標怕刺手,沒有立刻去揀,于是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揀,我把這些刺去掉,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去他們,你才能坐穩江山。”然而朱標卻說:“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會有什么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標只好趕緊逃走。
  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就是死于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家當和尚。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后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
  后來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關系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并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從自己身邊“高干”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采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后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后,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后,又查出戶部侍郎(相當今天的副部長)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伙,采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幸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處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伙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雙雙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并導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并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廷之機,采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并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臺。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伙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
  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督部門也被腐敗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后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家許多錢物,還誘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了處理。
  第三,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卷宗時突發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采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后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干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嘆氣。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后自律,讓百姓學后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只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集權統治 
  由于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后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征參編《孟子節文》,一日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于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里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
  某些野史記載,朱元璋出生貧寒,并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過現代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朱元璋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大明皇陵碑》及明太祖御筆詩文等都大談朱元璋少年時做和尚的事跡。野史稱朱元璋忌諱“光”“禿”“僧”“生”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野史稱,多人因此送命,如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罵他做過和尚。據說,有一年元旦夜里,朱元璋外出,發現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里抱著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后是個大腳,于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野史中稱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以上關于“文字獄”的記錄,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經王春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大多為不實記載:
  如上文提到的徐一夔,在野史中記載為朱元璋所殺。但是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日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又如野史記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朱元璋,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所謂觸怒朱元璋的《應制詩》,其實收錄于《皇明雅頌》,頗得賞識。)
  又如上文提到的文字獄使文官人人自危,不得不設計標準措辭,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折過于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
  朱元璋所設立的文體規范,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王春瑜老師在《功夫文章學子書》中,簡單地介紹了陳學霖的研究結論:
  “學霖先生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明史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海內外有相當一批明史著作,包括影響巨大的吳晗《朱元璋傳》,述及明初文字獄,都依據趙翼《廿二史札記·明初文字之禍》等資料。說朱元璋炮制“表箋之禍”,……并由此而給朱元璋下結論:‘其初學問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誤殺人’。學霖先生對此未敢輕信。”“經學霖先生考證,徐一夔壽終八秩,何嘗死于明太祖刀下?來復涉嫌與胡惟庸同黨而死,亦與文字獄無關。如此等等,所舉證據,均確鑿、過硬,堪稱鐵板釘釘,有力地廓清了明初史研究中的幾重霧。”
  緊抓教育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于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卷106)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颙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范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颙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后模范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借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恒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說,圣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卷14)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后,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愿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國榷》卷6;《明通鑒》卷6)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身葬孝陵
  同任何一個皇帝一樣,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鐘山南麓,稱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里,規模宏偉。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于孝陵,謚號“圣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上一篇: 周恩來 下一篇: 占谷堂

朱元璋作品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贺兰县| 益阳市| 昭苏县| 萝北县| 南澳县| 铁岭县| 滨州市| 中西区| 汤阴县| 宜宾县| 灯塔市| 昆山市| 饶河县| 克山县| 安溪县| 上饶市| 普安县| 曲松县| 浪卡子县| 尖扎县| 兰坪| 芷江| 裕民县| 昆明市| 木里| 永宁县| 江北区| 漯河市| 闸北区| 宁晋县| 炉霍县| 焦作市| 邮箱| 普兰县| 宕昌县| 永德县| 锦屏县| 湘潭县| 葫芦岛市|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