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集》
別集名。朱彝尊作。八十卷,系作者自編。凡賦一卷、詩二十二卷、詞七卷、文五十卷,附錄《葉兒樂府》一卷。另符其子昆田《笛漁小稿》4卷。
《曝書亭詞》
詞集名。朱彝尊作。七卷。
《經義考》
初名《經義存亡考》,后改今名。朱彝尊撰,三百卷。首列御注、敕撰諸書,次經諸經分類,后附毖緯、擬經、承師、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家學、自敘各門。搜集歷代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籍,注明存佚、卷數、撰人姓名,并附原書序跋、諸儒論說,或作考證,是研究中國古代經學派別,經義和版本目錄的重要參考書。后翁方綱沿用原書體例,撰有《經義考辯正》十二卷。
《日下舊聞》
清地理著作,朱彝尊撰。四十二卷。記載北京掌故史跡,上至遠古,下至明末。內容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垌、京畿、僑治、邊障、戶牖、風欲、物產、雜綴等十三門,而以石鼓考列后。皆征引前人著作,逐條排比。所引經、史、小說、文集、金石文字等凡`1649種。采輯淵博,記載詳備。其子朱昆田撰《補遺》,清高宗又命大臣竇光 、朱筠等增續,別成《日下舊聞考》。
《明詩綜》
總集名。朱彝尊編選。一百卷。錄存明初詩人至明亡后遺民3400余人的作品,并有作家小傳及諸家評論,附有詩話,編者自述其纂輯意圖是“竊取國史之義,俾覽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書中資料較為豐富,頗有涉及當時社會、政治情況的作品。于明詩各個流派的特點亦有所反映。
《詞綜》
詞總集名。清朱彝尊編,汪森增定。三十卷,祉遺六卷。選錄唐、宋、元詞六百余家。朱氏論詞提倡“雅正”,推崇姜蘷等的格律派詞,本書雖也反映出這一傾向,但選錄面較廣,收入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內容比較豐富。后王昶續輯《補遺》二卷,又輯《明詞綜》十二卷、《國朝詞綜》四十八卷、《國朝詞綜二集》八卷。合《詞綜》成《歷朝詞綜》。其后黃燮清輯《國朝詞綜續編》五十八卷,續補八卷。
《食憲鴻秘》
食譜。朱彝尊撰。本書分上、下卷,是一部介紹各類食品加工調配、烹飪的專著。全書以《食憲總論》為首,論飲食的宜忌,下列飲之屬,飯之屬,粥之屬,餌之屬,醬之屬,蔬之屬,伏姜、果之屬,魚之屬,蟹、禽之屬,卵之屬,肉之屬,香之屬,書末附有汪拂云所錄食譜,內容非常豐富,有菜肴飯點烹調或制作方法四百余種。朱彝尊認為飲食之人有三種,一是之人,“食量本弘,不擇精粗,惟事滿腹,人見其蠢,彼實副其量為損為益?!币皇亲涛吨?,“嘗味務遍,或肥濃鮮爽,生熟備陳,或海錯陸珍,奉非常饌當其得味,盡有可口”。一是養生之人,“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所以,朱彝尊認為“食不須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縱有他美,須俟腹內運化后再進,方得受益。”[3]
別集名。朱彝尊作。八十卷,系作者自編。凡賦一卷、詩二十二卷、詞七卷、文五十卷,附錄《葉兒樂府》一卷。另符其子昆田《笛漁小稿》4卷。
《曝書亭詞》
詞集名。朱彝尊作。七卷。
《經義考》
初名《經義存亡考》,后改今名。朱彝尊撰,三百卷。首列御注、敕撰諸書,次經諸經分類,后附毖緯、擬經、承師、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家學、自敘各門。搜集歷代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籍,注明存佚、卷數、撰人姓名,并附原書序跋、諸儒論說,或作考證,是研究中國古代經學派別,經義和版本目錄的重要參考書。后翁方綱沿用原書體例,撰有《經義考辯正》十二卷。
《日下舊聞》
清地理著作,朱彝尊撰。四十二卷。記載北京掌故史跡,上至遠古,下至明末。內容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垌、京畿、僑治、邊障、戶牖、風欲、物產、雜綴等十三門,而以石鼓考列后。皆征引前人著作,逐條排比。所引經、史、小說、文集、金石文字等凡`1649種。采輯淵博,記載詳備。其子朱昆田撰《補遺》,清高宗又命大臣竇光 、朱筠等增續,別成《日下舊聞考》。
《明詩綜》
總集名。朱彝尊編選。一百卷。錄存明初詩人至明亡后遺民3400余人的作品,并有作家小傳及諸家評論,附有詩話,編者自述其纂輯意圖是“竊取國史之義,俾覽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書中資料較為豐富,頗有涉及當時社會、政治情況的作品。于明詩各個流派的特點亦有所反映。
《詞綜》
詞總集名。清朱彝尊編,汪森增定。三十卷,祉遺六卷。選錄唐、宋、元詞六百余家。朱氏論詞提倡“雅正”,推崇姜蘷等的格律派詞,本書雖也反映出這一傾向,但選錄面較廣,收入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內容比較豐富。后王昶續輯《補遺》二卷,又輯《明詞綜》十二卷、《國朝詞綜》四十八卷、《國朝詞綜二集》八卷。合《詞綜》成《歷朝詞綜》。其后黃燮清輯《國朝詞綜續編》五十八卷,續補八卷。
《食憲鴻秘》
食譜。朱彝尊撰。本書分上、下卷,是一部介紹各類食品加工調配、烹飪的專著。全書以《食憲總論》為首,論飲食的宜忌,下列飲之屬,飯之屬,粥之屬,餌之屬,醬之屬,蔬之屬,伏姜、果之屬,魚之屬,蟹、禽之屬,卵之屬,肉之屬,香之屬,書末附有汪拂云所錄食譜,內容非常豐富,有菜肴飯點烹調或制作方法四百余種。朱彝尊認為飲食之人有三種,一是之人,“食量本弘,不擇精粗,惟事滿腹,人見其蠢,彼實副其量為損為益?!币皇亲涛吨?,“嘗味務遍,或肥濃鮮爽,生熟備陳,或海錯陸珍,奉非常饌當其得味,盡有可口”。一是養生之人,“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所以,朱彝尊認為“食不須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縱有他美,須俟腹內運化后再進,方得受益。”[3]
上一篇: 朱熹 | 下一篇: 朱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