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曾祖:衎(原名洙)官居朝奉郎,妣郭氏,生有二子,長子:詵,官居江西吉州通判、左朝散大夫,妣潘、李、張氏,安居吉州;次子:諷,貢士。
其祖(爺):詵,生六子,各為:利見、利建、利用、利謙、利有、利永。
其伯父:利見,官居右宣教郎。
其父:利建,官居左宣教郎、太學(xué)博士,妣王氏生有二子一女:必大、必強、三叟。
周必大三世俱贈太師益國公;妣俱贈益國夫人。
其外祖父平江府治,外祖母封衛(wèi)國宋夫人。
周必大必大公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丙午年)七月十五(中元日)巳時在平江府治生下。其弟必強次年出生,妹夭折。
從周必大成長的經(jīng)歷來看,他的一生歷經(jīng)坎坷,波折無數(sh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公四歲,父利建隨侍高宗皇帝在維揚,卒于揚州,年三十八歲,可惜年壯亡故。公四歲喪父,從及陳學(xué),由母親督促他讀書;未想,十二歲時母親又去世了,只好跟隨伯父去廣東;十四歲回廬陵,不久又隨伯父輾轉(zhuǎn)各地。青少年時的生活飄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學(xué),終于成才。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辛未年)時,周必大年二十六歲,中進(jìn)士,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戶參軍。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紹興二十七年(1157),舉博學(xué)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循左修職郎。正月生一子,名綸(又名珙)。
紹興三十年(1160),召為太學(xué)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合門事,奉祠。弟逝,年三十三。
乾道四年(1168),除權(quán)發(fā)遣南劍州。
乾道六年(1170),除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
乾道八年(1172),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
淳熙二年(1175),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
淳熙七年(1180),除參知政事。
淳熙九年(1182),除知樞密院事。
淳熙十一年(1184),創(chuàng)行內(nèi)外諸軍點式法,震懾外敵,安定邊防,帝特賜羊酒米面慶公生辰。
淳熙十二年(1185),命宰相樞密使。七月十五日,帝復(fù)賜羊酒米面慶公生辰。
淳熙十四年(1187),文德殿宣麻轉(zhuǎn)光祿大夫、右丞相。三月遷右相府。《神道碑》云:“以國事為己任,進(jìn)退人才,一本公道,養(yǎng)民擇守,憂邊訓(xùn)兵,仰贊睿謨,慮周而敏,被遇日隆。”又云:“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厲精求治,久而不倦,圣德日新,光紹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明良會遇,可謂盛矣。求其相為始終,全德備福,未有如益國周文忠公者。”
淳熙十六年(1189),文德殿宣麻,轉(zhuǎn)特進(jìn)左丞相,進(jìn)封許國公。
紹熙四年(1193),改判隆興府。
慶元元年(1195),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益國公致仕。
慶元三年(1197),其子綸倅臨州,公作《送綸丞郡臨川十以箴》。箴云:“蒞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謙。待人以恕,責(zé)己以嚴(yán)。得眾以寬,養(yǎng)和以恬。借謹(jǐn)以獨,詢謀以僉。
嘉泰元年(1201)韓侂胄彈劾必大公為偽學(xué)罪首。
嘉泰三年(1203)十月公之子綸除大理司職。十七日妻益國夫人王氏卒,享年六十九。
嘉泰四年(1204)十月卒于正寢,年七十有九。朝廷聞之,贈必大公為太師,寧宗輟朝兩日,賜銀千兩、絹千疋。
開禧三年(1207),賜謚文忠。《謚誥》云:公“道德文章為世師表,功名始終,視古名臣為無慚也。......在位最久,得軍最專。......謹(jǐn)按《謚法》:‘道德博聞曰文,廉公方正曰忠。’考行易名,裒時二美,豈無他人?莫如公宜。請謚曰文忠。......謚,行之則也。曰文曰忠,謚之至美者也。......二月十五,三省同奉圣旨......奉敕宣賜曰文忠公。”
嘉定元年(1208)十一月,宣賜寧宗御書“忠文耆德之碑”六字,并詔詞臣撰書碑銘。《忠文耆德之碑》云:“嘉定元年,公之子綸告于朝,......天子曰:‘嘻!此四朝宗臣也!’謚以‘文忠’,御書‘忠文耆德之碑’以賜,且詔臣鑰為之文。”
周必大一生功績顯赫,名譽遠(yuǎn)播,是一位極富才干的政治家。無論輔佐朝廷或主政地方,他“立朝剛正”,言事不避權(quán)貴,處事有謀,治政勤奮。且主張:一要強兵,并制訂“諸軍點試法”,整肅軍紀(jì);二要富國,主張大力發(fā)展商貿(mào)業(yè),以增加收入;三要安民,以民為本,減賦賑災(zāi);四要政修,要擇人才,考官吏,固職守。以上作為皆表現(xiàn)了周必大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yuǎn)見卓識,且終其一生,始終秉持剛正不阿,清廉執(zhí)政,愛國愛民的作風(fēng)。周必大還是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學(xué)家。詩詞歌賦,“皆奧博詞雄”。書法“渾厚剛勁,自成一體”。必大公著有《玉堂類稿》等八十一種,共一百三十四萬余言。后人將其遺作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計二百卷,其中《玉堂大記》、《二老堂詩話》選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周必大用時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類書之一的《文苑英華》計一千卷,還刊刻了《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使《歐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歷代名家奉為私家刻書的典范。
上一篇: 張九齡 | 下一篇: 趙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