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jīng)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周邦彥

周邦彥

  納蘭性德是清代詞壇名家,婉約派的大手筆,盡管享年不永,卻留下了一批凄麗感人的佳作,在當時自成一派,流傳廣遠:“家家爭唱《飲水詞》”(曹寅),到今天仍吸引著大量愛好者。
  以前的研究者,往往將他比作李后主,比作晏小山,比作秦少游。這大致是有道理的,納蘭清婉凄迷的詞風,確與這三人有相通之處;然而深入地看,卻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問題。所謂“文學是經(jīng)歷的鏡子”,我們且看看諸人的身世:李煜,盡管是一國之君,卻是處于外敵虎視、風雨飄揚之中,最終國破家亡,淪為階下囚,最后還慘遭毒死;他的主要創(chuàng)作,是在被宋俘虜后,其傷感沉痛之音,乃緣境而發(fā)的心聲。晏幾道,雖是重臣之子,自小錦衣美食,但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只當過一個小官,晚年更家境中落,生活貧困,“不踐諸貴之門”;其詞也是反映了生活中的哀愁。秦觀更是仕途波折,好不容易由蘇軾薦為太學博士等,新黨執(zhí)政后卻坐黨籍,屢遭打擊,從京都外貶,輾轉(zhuǎn)多地,最后放還時卻死在路上;其一生顛沛流離,自然以筆墨抒落魄之愁恨。可以說,他們身歷憂困,在文學這“鏡子”中一副凄慘之相毫不為奇。然而,納蘭性德呢?他身處清初康熙之朝,當時大亂已定,局勢初穩(wěn),國力強盛,一派蒸蒸日上的繁榮氣象;其父明珠深得康熙寵信,權(quán)傾一朝,炙手可熱;納蘭本人才華過人,能文能武,尤其是詩詞的成就,使他年紀輕輕就極受康熙賞識,成為殿前一等侍衛(wèi),跟隨皇駕;同時,他的才學還深為當時文人學士推崇;而直到他三十一歲去世時,父親仍然顯貴——總之,他的一生可謂飽享繁華,才、望、權(quán)勢無一缺乏。那么,他怎么又寫出那么多痛徹肺腑,叫人讀后惻然生哀的作品來呢?文學反映生活這一理論,在納蘭身上不是落空了嗎?
  比較,是研究的一條好途徑。然而比較的雙方必須有可比之處,即須選擇一個合適的“基點”;倘“基點”選得不好,則比較往往走向困惑,把納蘭與李、晏、秦作比較,是基于他們的詞風,卻忽略了他們身世、經(jīng)歷的大異。為此,我把目光投向詞壇的另一人,也許,將納蘭與之比較,于我們研究納蘭性德更有意味一些,這個人就是周邦彥。
   一
   
  納蘭性德與周邦彥之可比較,首先在于兩人都是婉約詞之集大成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fā)揚光大,為婉約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北宋婉約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時賢,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詞典.前言》)。周創(chuàng)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而納蘭則是在詞壇經(jīng)歷元、明數(shù)百年的沉悶、單調(diào)后,以其卓爾不凡的才力,中興婉約詞,清詞在詞的發(fā)展史上有如死灰復燃,納蘭功不可沒。
  兩人相同的更重要一點是,他們都是繁華中人。納蘭已見前述,周邦彥雖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處于上升狀態(tài),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為宋徽宗設立的大晟府的“音樂官員”,上寵下捧,過著舒適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生活;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的慘變發(fā)生在其身后。相對來說,他的生活在文人中是較好的,與納蘭性德相近。
  有了這樣的“基點”(尤其是后一個),下面再深入分析兩人的不同,對了解納蘭的成就,理解納蘭詞的價值,將有更深遠的意義。
   二
  第一個大不同,是藝術上,對婉約詞的集大成,周邦彥是在形式上,納蘭則表現(xiàn)為內(nèi)容中。
  詞之初出,在唐末五代文人手中,即為軟紅嫩翠,婉也約也,內(nèi)容大都是春花秋月、醇酒美人。綿延至宋,此風更盛。人們視詩為正統(tǒng)、視詞為“小妾”,將正統(tǒng)之外的、有時連他們自己都不屑的一些柔弱瑣碎情感,交給詞去負載;所謂“娶妻娶德,娶妾娶色”,大抵也適用于文人對待詩與詞的不同態(tài)度。這固然使詞反而保存了作者人性真實的一面,卻也造成長期無人重視詞的藝術探索。
  到了蘇軾,一個新時代開始了,他大力開拓了詞的領域,內(nèi)容上天下地,本來由詩、文負載的東西也攬到詞中(所謂“以詩入詞”)。然而嚴格說來,東坡只是憑才子氣在縱橫馳騁,打破舊格律;但破壞不等于建設,他并沒有深入鉆研詞的藝術形式。真正精研音律、探索形式的,當由周邦彥開一代風氣、得一番成績。(至于評價兩人高下,那是另一個問題,我當然更推崇蘇東坡而不喜歡匠氣的周邦彥。)
  周邦彥所做的,其實暗合著文藝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重內(nèi)容到重形式。身為婉約詞人的他,詞的內(nèi)容既被東坡翻新到極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勝。他本人精音樂,又搞過“專業(yè)創(chuàng)作”,因此能精雕細琢,研音煉字,在審訂詞調(diào)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擴展了音樂領域,在填詞技巧上有不少新創(chuàng)舉。他更能自己度曲,創(chuàng)造了《六丑》等新詞牌。總之,他繼承了柳永、秦觀等人成就,開了格律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貢獻。
  同樣地,納蘭性德所作的貢獻,也是暗含著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的。宋亡之后,詞在元、明兩代呈式微之勢,要么成為文人的小把戲,衙門迎合市民、流于世俗。到了清代,欲對詞中興革新,必然要先從內(nèi)容入手。納蘭的詞,一個顯著的地方是上承宋人,重新出現(xiàn)了邊塞兵馬的生活、情懷。這類出于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作品,數(shù)量雖不多,卻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藝術成就較高。名篇如《菩薩蠻》: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相催,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上片由景入情,而荒景映襯凄情,強烈對比中動人神魄,而情又作極徹語:“由他好處行”。下片不但視角由小轉(zhuǎn)大,更把讀者的視覺、聽覺間隔調(diào)動,“畫角”、“馬嘶”與化冰的情淚、伴旗的殘星,交織成一幅聲色紛呈的畫面,讓讀者領受到一股悲愴無依的愁緒、一種蒼茫闊大的意境,藝術上已臻極高境地。此外膾炙人口的《長相思.山一程》、《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深受王國維贊賞:“‘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中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性德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納蘭性德的這類詞,在邊塞詩詞由南宋的流于粗疏直至湮滅之后,一新世人耳目。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懷已滲入他的思想,使他不少詞在婉約之中都顯出豪放,不但內(nèi)容敢于涉及生活許多方面,而且常常筆法奇崛,不受拘束,一反傳統(tǒng)。如多首《金縷曲》,通篇作情語,讓感情充分奔瀉。
  所有這些,都給婉約詞注入了新鮮氣息,開拓了婉約詞的境界。所以說,納蘭性德的集大成,不但指他集婉約派前人的各種風格,更指他一身集婉約、豪放兩家之長,錘煉為一,振興了詞壇,給當時、后世都造成了巨大影響。
   三
   
  納蘭性德與周邦彥之間的第二個不同點,也是我認為納蘭詞的獨特價值所在,是周處末世而賦悠閑,納蘭則于繁華寫寂滅。
  王世貞的《弇州山人詞評》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成(周邦彥字)能作景語,不能作情語。”這確乎是周詞的寫照。我們讀周邦彥的作品,常為他的精巧曲致贊嘆,但卻如面對一個小心翼翼營造出來的象牙雕塑,感覺技巧高而已,寫得好而已。試比較周邦彥與納蘭性德的兩首詠梅之作:
  粉墻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太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脆圓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周邦彥《花犯.詠梅》
  莫把瓊花比淡妝,誰似白霓裳。別樣清幽,自然標格,莫近東墻。 冰肌玉骨天付與,兼付與凄涼。可憐遙夜,冷煙和月,疏影橫窗。
  ——納蘭性德《眼兒媚》
  平心而論,周詞在技巧上確實高出一籌。它頗有點電影味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景象相交錯,技法多變卻又前后照應,結(jié)構(gòu)嚴密而又委婉曲折,寫出了對梅花的相惜,結(jié)句更是如畫可玩,后人評價甚高。可是說到底,該詞只是一篇可玩味的佳作。納蘭那一首就不同了,撲面而來的是一股冷:那梅花的“別樣清幽”竟令人“莫近”,它的高潔姿容是天賦予的,而天更同時賦予了它凄涼的命運。這里面,蘊含了一種宿命式的幻滅感。于是,每一個晚上,詞人看到的是“冷煙和月,疏影橫窗”的凄清圖象。納蘭沒有說他看后的心境,周邦彥也沒有說他夢見“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后的心境,然而我們卻不難感覺到兩者的區(qū)別:納蘭不像周,把情景寫得漂漂亮亮的讓人去玩味,他是把整個氛圍傳染給你,讓你和他一同感受那份情懷;周邦彥缺的正是這種深刻,也就是缺乏王世貞說的那個“情”字——這個“情”不應空泛地理解為一般的感情,而是發(fā)乎一個詞人敏感心靈的那種深邃感覺。
  納蘭性德《飲水詞》中的:“人比疏花還寂寞”(《金縷曲》),“人到情多情轉(zhuǎn)薄,而今真?zhèn)€悔多情”(《山花子》),“經(jīng)聲佛火兩凄迷,未夢已先疑”(《望江南》),“君不信,向西風回首,百事堪哀”(《沁園春》)……這類從心底發(fā)出的嘶叫、呻吟,在周邦彥的“清真”“片玉”(周集名)是看不到的,周雖也有沉郁之作,但缺少這種徹底的絕望、空幻的情懷。
  進而言之,我認為周邦彥詞中也出現(xiàn)的沉郁清愁,多少有點“反訓”的意味。因為悲哀的作品總是易打動人,遂以寫漂亮的憂郁使心靈獲得一種微妙的愉悅,這種悲歌取樂的反訓,恐怕正是周這個宮廷作家許多詞章的底蘊。試讀其《玉樓春》的:“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瑞龍吟》的:“事與孤鴻去……斷腸院落,一簾風絮”,以及這首《傷春怨》:“枝頭風信漸小,看暮鴉飛了,又是黃昏,閉門收返照。江南人去路杳,信未通,愁已先到,怕見孤燈,霜寒催睡早”,等等,這些作品中透露的憂傷,用雅麗的詞句排列組合著,形成一股流動的淡淡愁緒,絕不過激,就如低度美酒,讓人微醉,但又不致激動人的神思。這種似雨馀粘地的情絮,固然琢磨出高妙的技巧,但要將思想感情提升到一個高度,卻是一個障礙,所以后世人眼中只見其格律華美,少談其思想內(nèi)容,是必然的——大概,他的清愁沉郁只是其精美形式賴以樹立的手段罷了!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這一名句正形象地說明了他自己的詞風——疏荷小立的一份“清圓”意味。然而,他身處的時期,是北宋末年,國力衰弱,內(nèi)憂外困,在上者昏庸,在下者抗爭,在外者犯境:周邦彥死前一年,方臘起義;死后六年,宋徽宗被俘,北宋淪亡。可以說,曾長期擔任要員的周邦彥是國家衰亡的見證者,但本應十分敏感的詞人卻于末世沉浸在“清圓”的自在悠閑中。對比之下,國運、家運都那么昌盛,本人文運、武運都那么顯赫的納蘭,卻寫出那樣的黯然凄愴,是有別于“清圓”的一種“清凄”。
  四
   (一)
  那么,如此與身世不符、清凄寂滅的納蘭詞,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前人也注意過這個問題,楊芳燦在《序納蘭詞》中說:“先生貂珥朱輪,生長華膴,其詞則哀怨騷屑,類憔悴失職者之所為。”譚獻的《篋中詞》則說:“以成容若之貴,項蓮生之富,而填詞皆幽艷哀斷,異曲同工,所謂別有懷抱者也。”
  關于這個“別有懷抱”,前人又曾有兩種解釋:一曰愛情挫折,一曰政治雄心的壓抑。
  從納蘭詞中可看出,他與妻子盧氏甚為恩愛,然而紅顏薄命,情濃天妒,在納蘭二十二歲左右,盧氏便去世了。此外,還有人考證出納蘭曾有一段未果的隱情,于是一些人就用愛情上的不如意來解釋其詞風。
  確實,納蘭詞中有大量悼亡之作,可證愛妻早死對他的打擊。然而細讀納蘭的作品,又覺得他骨子里那種空幻絕望并非情之一字能概括。況且他許多相思苦恨之詞,不能僅僅用表面事實去解釋,這一點下面還將談到。
  至于說納蘭的政治雄心問題,是因為其先祖葉赫氏是被清所吞并的,這種家族之恨梗于其心底,想有所作為云云。這就更牽強了。且不說從葉赫氏被吞并距納蘭已是七、八代,僅以當時情勢看,也有三點理由證明這觀點的不妥:1、納蘭父子備受康熙寵信,以康熙之精明,怎會貼身貼心地重用對自己有深仇大恨的人;2、納蘭少年得志,父蔭鼎盛,要向上爬、實現(xiàn)政治圖謀,可謂前途光明,何至于在詩詞里表示什么來敗露心跡;3、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現(xiàn)實中的納蘭絕無“參政意識”,他雖侍皇帝之側(cè),但厭惡這份束縛性靈、無時得暇縱情詩酒的工作,對朋友一再流露出苦悶、退隱之意。他唯一干預政事的一次,是出于友誼和憐才之心,求赦被冤枉發(fā)配的吳兆騫,此外,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與政壇保存距離,不像其弟一頭扎進政治旋渦中。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政治說”的不可靠。其懷抱別在私情與“大義”之外。
   
  (二)
  納蘭有一首《采桑子》,下片云:“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可謂暗示出一些端倪:不是什么具體事實使他煩惱,而僅是一種來自冥冥中的感受,無法用理性思維解決甚至無法說出,在催迫、煎熬著他的靈魂。這并非無病呻吟,也不是周邦彥那種無聊清愁,而是一種無根之恨、絕對的大苦大悲。
  納蘭好友嚴繩孫曾說,他覺得納蘭總是“惴惴有臨履之憂”。問題是當時觸目皆繁華景象,那么,這種深切的憂,乃是來源于對整個生命、整個世界的空幻之感。表面上,清初文治武功、氣象旺盛,但實質(zhì),封建社會內(nèi)已積聚了無數(shù)化解不了的弊端、頑癥,正如大廈將傾;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一書對此有詳述,概言之,就是在表面繁榮的背后,統(tǒng)治者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壓制,已使社會走向死水深淵。
  這一點,還可借用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超穩(wěn)定系統(tǒng)的理論觀點:這個超穩(wěn)定系統(tǒng)不斷瓦解、重構(gòu)、回到原來狀態(tài),依靠的是周期性振蕩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但當最后振蕩導致失去所有動力、超穩(wěn)定系統(tǒng)本身疲態(tài)出現(xiàn)時(而不是像過往那樣,僅得系統(tǒng)下面的子系統(tǒng)沖突、偏離),它將別無出路。從后來的事實看,明滅清興是這個超穩(wěn)定系統(tǒng)最后一次重大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清初的旺盛,只不過有如瀕死者的回光返照而已。
   (三)
  明白這一層,我們便不難理解納蘭的苦悶了,他害的實在是世紀末之病。當此封建制度臨近崩潰的前夜,具有高度憂郁氣質(zhì)、異常敏感的他,已從當時的繁華中感覺到風雨欲來的氣息。他無法憑借理性寫出道明,而這氣息卻浸透了他的心靈,使他無力擺脫,于是,一篇篇“沉重的厭倦和空幻”(李澤厚語)之作便產(chǎn)生了。
  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倦舞卻聞雞,暗覺青綾濕。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夢遠輕無力。
  這首《生查子》,寫長夜失眠,種種凄迷的聲物使人心中無比空虛驚怕,黯然淚下。這一切太壓抑人了,那就借著夢逃避吧,誰料夢也“輕無力”,不能承托,只有任由無邊的黑暗把自己吞沒!
  晚來風起撼花鈴,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聽。那更雜、泉聲雨聲。 無憑蹤跡,無聊心緒,誰說與多情?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
  這首《太常引》,孤獨仍是一樣的深。夜幕降臨,蒼茫之中,哪怕風吹花鈴,也使詞人心驚,“不堪聽”。然而悲劇已經(jīng)開場了,泉聲、雨聲接踵而來,不放過詞人,把他籠罩著,要他永遠處于驚怕中。他無聊的(也就是前面說的“不知何事”的)心緒,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訴說——因為他太超前了,秉天命的先驅(qū)總是寂寞的,誰能像他一樣從繁華中發(fā)現(xiàn)大廈已朽的消息呢?他只好寄望于夢了。其實他也明知夢中不能得到些什么,“夢也不分明”;但還是哀求:不要“催教夢醒”啊!
  這些令人泣下的文字,出自這個承平少年之口,確實太獨特了!納蘭性德喜歡寫夢,除上兩首外,還有“若問生涯原是夢,除夢里,無人知”(《江城子》)、“索向綠窗尋夢,寄余生”(《南歌子》)、“好夢別催醒,由他好處行”(《菩薩蠻》)、“夢好難留,詩殘莫續(xù),贏得更深哭一場”(《沁園春》)、“一春幽夢有無間”(《浣溪沙》)、“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蝶戀花》)等等,也都是凄婉而別有深意的。但他非常清醒地知道,大廈之傾,夢也幫不了忙了,夢也解答不了什么了,甚至夢也做不成了!這就是他比其他寫愁緒者深刻之處。而他深知夢之無力,卻仍求一夢,這里面蘊藏的巨大酸楚悲痛,更體現(xiàn)出面對黑暗命運的萬般無奈。魯迅說:“人最悲哀的是夢醒后無路可走”。納蘭的求夢,又何嘗不是人生的大悲哀!
  本文開頭提到,文學是經(jīng)歷的反映這一理論在納蘭身上似乎不靈了。現(xiàn)在我們明白:世間上有一些天才,關注的不是實在經(jīng)歷的表面事實,他們是對整個時代精神進行把握,其敏感的心能領受到隱藏于事實背后的一些終極真相,然后把感受渲染成篇;而后人往往要經(jīng)過社會歷史的數(shù)番滄桑,回過頭去,才能領悟他們所要說的。納蘭性德就是這樣一個天才。
  納蘭的一本詞集叫《飲水詞》,典出《五燈會元》:“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對納蘭作品確實是名實相符的恰當比喻。他用心感受無形如水的世運之冷暖,形諸文字,于是作品往往揭示了人的命運,而不拘于一時一事、一朝一代,也即我前面說的,是對整個生、整個世的空幻。就像《紅樓夢》,為封建制度唱的挽歌,是通過“色空”之感來達致的。
  這樣說并非全憑個人猜度。嚴繩孫說,有一次他和納蘭相聚,“坐無余人,相與敘平生聚散,究人事之始終,語有所及,愴然傷懷。久之別去,又送我于路,亦終無復語。然觀其意,若有所不釋者。”這種令納蘭不釋、沉吟的情懷,緣起于人生聚與散、始與終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因此,納蘭的作品往往通過凄涼的情景,影射人生的格局,暗示、烘托著人類一些永恒的境地:尷尬、荒誕、流逝、無奈,等等。這來自詞人對時代的感覺,在作品中又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盡管他本人不一定有意識這么做)。下面試以幾個句子和一首詞作說明。
  句子之一是《金縷曲.西溟言別賦此贈之》的結(jié)句:“身世恨,共誰語”。如前所述,納蘭至富至貴,身世恨從何而來?難道真是指自己先人部族被滅?當然不是,他指的是人在天地間那種飄零無依、孤獨渺小和面對世事變幻、時光流逝的無奈(該詞前面寫道:“嘆人生,幾番離合,便成遲暮”);而這種恨,又無人可語,使“人”的悲劇色彩更濃!
  另一句子是《浣溪沙》中的“我是人間惆悵客”。這更不用什么解釋了,他揭示的是人無法把握自己命運,仿如寄人籬下的過客一樣。他本人不是很有才華嗎?家庭不是有權(quán)有勢嗎?然而他仍認為自己是“人間惆悵客”,榮華富貴、才華權(quán)勢,都不能換來做主人的地位,可見這是一種超越式的、形而上的惆悵,是對人命運的關注、憐惜。
  還有“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金縷曲.贈梁汾》),指證著人生的偶然、繁華的無據(jù)。“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美好事物終被摧殘,愈美好則結(jié)局愈令人不忍卒睹,這景象活脫脫是人類一種命運的寫照。納蘭詞中諸如此類的句子,不勝枚舉。
  要專門舉的一首詞是《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之所以特別提出這首詞,是為了說明,納蘭作品中的愛情篇章,不能僅單純從情的角度去看,以至用愛情挫折來總括他的悲凄哀婉。該詞乍看是寫愛侶離別后,孤獨者睹物思情,回憶起往日尋常小事的黯然心境。然而我們細細品讀,卻感受到一種超乎情事之上的意緒,很容易聯(lián)想到,我們?nèi)松螄L不是這樣子呢:快樂注定是留不住的,美好的東西不會因人的主觀愿望而永存,永恒的只是不停飛逝的時間,這是第一層意思;先以上片寫今日之孤寂,再以下片寫昨日的快樂,可見昨日的快樂須以今日的孤寂為代價,一刻迸發(fā)的幸福,往往留下一世的悵惘,這是第二層意思;快樂一經(jīng)沉淀在記憶中,哪怕是極細小尋常的事物,也因了時日的間隔和內(nèi)心意念的琢磨,而變得充滿幸福意味,因此回憶在帶給人痛苦的同時,又成為人保存美好之所在,這是第三層意思。這樣一首傷情之作,內(nèi)里蘊含著如此多如此深的人生體驗。也許納蘭下筆時確乎要寫情,但那種人生空虛的意識已滲滿其心靈,使他寫出來的便充滿了生命的酸楚滋味!同樣,納蘭很多憑吊興亡的作品,也流動著一種歷史人生的滄桑感、變幻感,并非就事論事的的傷古悲史,這一點在黃天驥那本大作中也有詳論。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談及《紅樓夢》時說:“頹運方至,變故漸多,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此論十分精辟,而移在納蘭身上也十分適合(有論者認為納蘭是寶玉的原型,不是沒有道理的)。他身處的繁華,遠超李后主、晏小山、秦少游,而詞中的憂郁凄怨又是他們所不及的,乃因他身處時代大變動之前夜(相對整個封建社會而言),“呼吸領會”到這大廈將傾所發(fā)出的悲涼之音。繁華而寫寂滅,這強烈的反差叫人觸目驚心,更可見封建社會無可挽回的“頹運”。納蘭實在具有先驅(qū)者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對此認識不足,現(xiàn)在該深入體會其作品的獨特價值了!
上一篇: 鄭文寶 下一篇: 朱敦儒

網(wǎng)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东丰县| 平阴县| 济宁市| 青田县| 根河市| 江西省| 凭祥市| 永胜县| 扎囊县| 克拉玛依市| 景德镇市| 井冈山市| 兰西县| 九江县| 封丘县| 湖口县| 崇礼县| 敦化市| 连城县| 孟连| 黄大仙区| 伊宁县| 杭锦旗| 双江| 江安县| 广南县| 无棣县| 怀宁县| 巍山| 汶川县| 南城县| 定襄县| 银川市| 昭平县| 永泰县| 灵丘县| 洛浦县| 资溪县| 芒康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