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不僅是清初的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他主張“詩之中要有人在”,反對脫離現實,無病呻吟;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教育作用;主張“文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近”,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用“神韻"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壞;反對京派主義傾向,培養真正的新生力量;反對賞識善于諂媚逢迎的庸人,要選擇有真才實學的”佳士“等一系列主張和見解。在當時的詩壇上,王士禎的”神韻說“風靡一時,而在創作上與之抗衡、在理論上與之辯駁的唯有趙執信。趙、王二人之所以由原來相互唱和、彼此欣賞發展到相互詬厲,關鍵就在于他們的詩歌理論不同,各執一端,互不相讓。
關于趙、王詩派評論,《清史列傳》卷七十一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三有所論述:“平心而論,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境刻為主。王之規模闊于趙,而流弊傷于膚廓;趙之才銳于王,而末派病于纖小。使兩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見其長;正不必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今人任道斌先生給了趙執信一個更中肯的評價:“雖然執信一生潦倒以終,但在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強不息,勤奮創作,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和多篇散文、詩論,能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神韻說”泛濫的清初詩壇上獨樹一幟,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去揭露封建社會的殘酷與黑暗,并表現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抗爭精神,豐富了清初的詩壇,為當時的文學發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上一篇: 張惠言 | 下一篇: 鄭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