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shù)宋人眼里,“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嘉祐四年(西元1059),這時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xù)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趙禎都沒有批準。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翰林學士王珪等群臣給他寫謚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謚于帝……維其歷古圣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于代相襲之。夫仁者圣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chuàng)業(yè)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謚,宜天錫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于仁。”《宋史》這樣評價贊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于亂。《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贊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范鎮(zhèn)、呂誨云。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余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歷、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天圣、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歷、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wèi)徑也稱:“嘉祐之治”振古無及。
在宋代贊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1010—1063)四十二年不識兵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zhàn)國后,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
趙匡胤統(tǒng)一中國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xiàn)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guī)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
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tǒng)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jīng)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xiàn)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shù)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不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么·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做做吧。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后病死于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中說: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后為太后,喪禮必須從簡。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嚎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可見趙禎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
嘉祐四年(西元1059),這時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xù)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趙禎都沒有批準。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翰林學士王珪等群臣給他寫謚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謚于帝……維其歷古圣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于代相襲之。夫仁者圣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chuàng)業(yè)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謚,宜天錫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于仁。”《宋史》這樣評價贊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于亂。《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贊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范鎮(zhèn)、呂誨云。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余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歷、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天圣、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歷、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wèi)徑也稱:“嘉祐之治”振古無及。
在宋代贊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1010—1063)四十二年不識兵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zhàn)國后,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
趙匡胤統(tǒng)一中國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xiàn)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guī)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
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tǒng)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jīng)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xiàn)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shù)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不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么·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做做吧。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后病死于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中說: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后為太后,喪禮必須從簡。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嚎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可見趙禎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
上一篇: 張伯端 | 下一篇: 鄭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