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抃(Zhao Bian)
趙抃(1008~1084) 字閱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親近蔣山法泉禪師,禪師未嘗容措一詞。及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聞雷震,大悟。乃作偈云:“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謚清獻,蘇軾曾為之作《清獻公神道碑》。抃致仕后,遍游名山,后安家于衡山城前煙霞峰下,筑室講學(xué)其中,后來衡山縣令將此地建成清獻書院。明代夏良勝等重修南岳鄴侯書院,抃與韓愈、朱熹、張栻等同祀。工詩善書,著有《南臺誎垣集》二卷。三子趙棠隨其移居衡山。孫趙方,紹興三年(1133)生于衡山城前村,后官至南宋刑部尚書,抗金英雄,1222年病故,葬于今衡山嶺坡黃谷村五組賀家?guī)X境內(nèi)的天子墳山。趙方二子趙范,少年考取進士,曾任南宋工部尚書;趙方三子趙葵,武功蓋世,書畫名家,曾任刑部、兵部尚書。
(據(jù)《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擅豪翰,筆跡勁麗。為政相當清簡,不喜歡繁文縟節(jié)。他同時也是個相當重視自身修為,學(xué)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將日間作為恭謹?shù)乇嫔咸臁K紊褡诹ⅲ僦G院,并對他說:“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任江原縣令時,十分注重教育。為了勉勵縣學(xué)生員苦學(xué)成才,他除親自授課外,還寫了一首《勸學(xué)示江原諸生》的七律“古人名教在詩書,淺俗頹風(fēng)好力扶。口誦圣賢皆進士,身為仁義始真儒。任從乏味笑原思病,莫管時譏孟子迂。通要設(shè)施窮要樂,不須隨世問榮枯。”其為學(xué)、為人、為官的主張盡在詩中。趙抃為官,“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示于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任殿中御史時,“彈劾不避權(quán)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明朝時,崇慶人民懷念趙抃,特為他和曾任蜀州通判的陸游共建一“趙陸公祠”,大門懸“琴鶴梅花”匾額。“琴鶴”乃頌揚趙抃的清正廉潔,“梅花“乃贊譽陸游的高潔情操。 《宋史》有傳。
趙抃工詩善書,與他同時代的蘇轍就曾稱頌他:“詩清新律切,筆跡勁麗,蕭然如其為人。”他的作品傳世不多,臺北故宮收藏就有兩件,也都稱得上是勁麗之作。但不同的是:在第一件的《致知府閣下尺牘》中,用筆端正嚴謹,點畫潤澤,取法北宋初期書壇所流行的顏體,是偏向“麗”的書風(fēng)。而在另一件《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牘》中,結(jié)字則較寬散,用筆也樸質(zhì)得多。細韌的筆畫加上傾側(cè)的字態(tài),顯得清勁而古雅,可說是偏向“勁”的書風(fēng)。
【生平作風(fēng)】
『高齋』《宋人軼事匯編》卷九《羅湖野錄》:“趙清獻元豐間以太子少保歸三衢,與里民不間位貌,名所居為高齋,有詩見意曰:腰佩黃金巳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阿村趙四郎。”
『一琴一鶴』趙抃任成都轉(zhuǎn)運使,到官時隨身只帶一琴一鶴。見宋沈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宋史·趙抃傳》。后來稱人為官清廉,常用此語。按:宋趙善璙《自警篇·嗜好》稱抃\\赴官攜一琴一鶴,朱長文《琴史》卷五及葉夢得《石林詩話》則以琴鶴龜三事并言。《宋史·趙抃書》原話為:“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今四川尚存二賢祠,為后人為紀念趙忭與杜甫二人所建。其后人紀念為紀念此事以此為堂號曰琴鶴堂。
『鐵面御史』《宋史·趙抃傳》:“翰林學(xué)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又稱為:“鐵面春風(fēng) ”。
『神道碑』元豐七年(1084)逝世,追贈太子少師,謚清獻。蘇軾撰《趙清獻公神道碑》,贊稱:“東郭慎子清,孟獻子之廉,鄭子產(chǎn)之惠,晉叔向之賢”抃一人“兼而有之”。宰相韓琦贊為“世人標表”。趙抃\\祠在衢州市區(qū)鐘樓底,始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447平方米,平面為縱長方形,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前廳和后廳,前后廳之間有一天井。旁為高齋,緊靠趙抃祠東面,坐西朝東,占地124平方米,西邊天井旁有清代鄭永禧書《重建趙清獻公高齋碑記》。
上一篇: 張昪 | 下一篇: 張伯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