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軍(1918—
2、副教授
3、甘肅省作家協
4、撫順美術家協
5 、原遼寧省省
6、河海大學教授
7、邯鄲明仁中醫
8、 國民黨少將
9、歷史人物
10. 華北煤炭醫
10、北京工業大
11、許昌市政協
(1)張子明,字蘭雪,號大頑老癡,又號雪山道人,畫家,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彥材子。畫山水能世家學,兼善畫竹及花鳥。永樂(一四O三-一四二四)中徵至京師,有名公卿間。《太倉州志、常熟縣志、海虞畫苑略、壬癸志稿》
(2)張子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義軍將領成員。1363年,陳友諒率軍攻打洪都(今南昌),朱元璋守將朱文正奮力守城,經過一個多月的拼殺,雙方傷亡慘重。朱文正,發現洪都的抵抗已經接近了極限,他于是派了張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張子明從洪都出發,去找朱元璋,為了保險起見,他白天不趕路,而是找地方睡覺,晚上趁人少才出發(有點類似倒時差)。這種沒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歷經險阻,走了半個月才到應天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張子明說: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朱元璋他告訴讓張子明帶信給朱文正,表示救兵不久就到。張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陳友諒的士兵擒獲,陳友諒親自接見了張子明。
以下是《明朝那些事兒》對此過程的記載:
======================================================================
張子明給陳友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這個人容易對付。 陳友諒開始給張子明做思想工作,從拉家常開始,到天下一統、民族大義等等,張子明只是不斷的點頭,到最后他也說煩了,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和我合作,誘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張子明連忙說,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喊話,讓城里的人投降。
張子明連聲答應,走到城下,大聲喊道:<STRONG id="bks_b12xry9e">請大家堅守下去,我們的大軍馬上就到了!
陳友諒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柔弱的讀書人有這樣的膽量,氣急敗壞,拿刀殺了張子明。他這才明白,這個書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他還不能死。他還一直記得張子明臨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讓他不安的是,從他的將領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佩。
=======================================================================
張子明,只是一個小卒,但他的勇氣和氣節,已經記錄在《明史》當中。
(2)張子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義軍將領成員。1363年,陳友諒率軍攻打洪都(今南昌),朱元璋守將朱文正奮力守城,經過一個多月的拼殺,雙方傷亡慘重。朱文正,發現洪都的抵抗已經接近了極限,他于是派了張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張子明從洪都出發,去找朱元璋,為了保險起見,他白天不趕路,而是找地方睡覺,晚上趁人少才出發(有點類似倒時差)。這種沒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歷經險阻,走了半個月才到應天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張子明說: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朱元璋他告訴讓張子明帶信給朱文正,表示救兵不久就到。張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陳友諒的士兵擒獲,陳友諒親自接見了張子明。
以下是《明朝那些事兒》對此過程的記載:
======================================================================
張子明給陳友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這個人容易對付。 陳友諒開始給張子明做思想工作,從拉家常開始,到天下一統、民族大義等等,張子明只是不斷的點頭,到最后他也說煩了,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和我合作,誘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張子明連忙說,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喊話,讓城里的人投降。
張子明連聲答應,走到城下,大聲喊道:<STRONG id="bks_b12xry9e">請大家堅守下去,我們的大軍馬上就到了!
陳友諒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柔弱的讀書人有這樣的膽量,氣急敗壞,拿刀殺了張子明。他這才明白,這個書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他還不能死。他還一直記得張子明臨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讓他不安的是,從他的將領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佩。
=======================================================================
張子明,只是一個小卒,但他的勇氣和氣節,已經記錄在《明史》當中。
上一篇: 朱子真 | 下一篇: 張保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