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实v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一叢花令》中有「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生動。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詩歌在當代也享有盛名。
其詞含蓄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于兩宋 婉約詞 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 小令 向 慢詞 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清末詞學理論家陳廷焯評張子野詞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別于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詞壇叢話》) 陳廷焯又稱:“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后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齋詞話》)恰當地指出了張先在詞史上的地位。
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一次家宴上,蘇軾再度賦詩調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張先詞全集
●菩薩蠻
張先
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容的閨怨詞。它運思、謀篇方面自出機杼,別具一格,推陳出新。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并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詞之上片著眼于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絕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絕的今日所見與夕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合為詞境。下片著眼于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起首“憶郎還上層樓曲”一句通過閨中少婦登樓望遠的視線,把她的一顆愁心送到遠方游子的身邊。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第二句“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這句詞肉于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暗含既怨游子不歸又盼游子早歸的復雜意味。
上片末兩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梁,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聯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著衣袍的顏色,并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回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這一細節深深印在她的記憶之中,時時都會重現眼前,如今,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眼前了。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今日“憶郎”時的惆悵。牛希濟《生查子》詞中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可與這兩句詞參讀,不同的是:張先詞就居者立言;牛詞則擬居者口吻以囑咐行者。
過片兩句,緊承上片的三、四兩句。詞筆不離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樣是寫那件綠色的衣袍,但上兩句是回憶去時的袍色,這兩句是想象別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時間上拉回到過去,后者則把萬縷柔情空間上載送到遠方。同時,這兩句又與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兩字遙相呼應,也是從時間落想,暗示別離之長久。正因別離已久,才會產生衣袍已舊、怕那去時耀眼的綠色已經暗淡無光的推測。又從袍之舊、色之褪,觸發青春難駐、朱顏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兩句,把詞意再推進一步。詞中人之所惋惜、恐懼的是一個意義更深廣、帶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劇,而不僅僅是一次別離的痛苦。離別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終有歸來之日,日后相逢之樂還可以補償今日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歲月無情,而居者與行者都會分離中老去,這卻是無可挽回、無可補償的,正所謂“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這兩句詞,則對照眼前“芳草年年綠”之景,怨嘆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還會開;草枯了,明年還會綠;而人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了。鏡中的春容只會年年減色,不會歲歲更新。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白頭吟》)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謝池春慢·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
張先
繚墻重院,時聞有、啼鶯到。
繡被掩余寒,畫閣明新曉。
朱檻連空闊,飛絮知多少?
徑莎平,池水渺。
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
秀艷過施粉,多媚生輕笑。
斗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
歡難偶,春過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艷遇詞。全詞結構井然,層次分明,先景后情:上片寫貴家池館春曉之景,下片寫郊游艷遇相慕之情。夏敬觀評此詞云:“長調中純用小令作法”,別具一種風味。
起首一句,點出主人公的居處所?!皶r聞有”,承上句,乃由于高墻繚繞、院宇深邃的緣故,而接下句則為人春眼之中的緣故。這時而一聞的鶯啼把人喚醒了?!袄C被掩余寒”,可見被未折疊,而“畫閣明新曉”,天已大亮了?!爸鞕戇B空闊”句承“畫閣”而寫居處環境,與“繚墻重院”相應,雖富麗然而寂寥,其境過清。“飛絮知多少”暗點時令為暮春。這樣,春曉、恬睡、聞鳥,與“飛絮知多少”之景相連,就構成一個現成思路,間接表現出濃厚的惜春情緒。“徑莎平”句以下續寫暮春景象,路上長滿野草,池面漸廣,風平浪靜時,時有花影倒映。“日長風靜”與“閑”字表現出落寞蕭索的氣氛。這幾句暗示出詞中人小園芳徑之上徘徊不定,百無聊賴的獨特情緒。
過片承上啟下?!皦m香拂馬”,要去城南的玉仙現,一路上愁紅慘綠,偏又不期然而然地,“逢謝女,城南道”。兩人早已互相慕名的,而百聞不如一見,于是“一見慕悅”。她明艷絕倫,秀麗出于天然,“秀艷過施粉”,雖只微微一笑,便有無限嫵媚而其衣色鮮艷奪目,日暖衣薄,更顯示出其身段之窈窕,就連她隨身佩帶之玉飾,雕琢成雙蟬樣,也格外玲瓏可愛。這里以工筆重彩,畫出一個天生麗人,從中流露出一見傾心的愉悅。然而緊接六字“歡難偶,春過了”,是說有無窮后時之悔。從“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二句看,二人可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用筆變化,有相得益彰之妙。作者并沒有花太多筆墨來寫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談或品樂,卻通過相顧無言的描寫將彼此的傾倒愛悅和相見恨晚的惆悵情緒表露得淋漓盡致。“春過了”三字兼挽上片,惜春之情與相見恨晚之悔打成一片,情景莫辯。
●相思令
張先
蘋滿溪。柳繞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時隴月低。
煙霏霏。
風凄凄。
重倚朱門聽馬嘶。
寒鷗相對飛。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朧的送別詞。全詞以景語結情,熔情入景。詞中選取滿溪之蘋繞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煙、凄凄之風、寂寒之鷗等景象,營造出一個朦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使得本詞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送別詞中別具一格。
起首一句,寫送行途中所見景象。“蘋滿溪。柳繞堤。”青蘋滿溪,其含意無異于芳草萋萋,亦是關別情。垂柳繞堤,則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遠。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蘊包孕很豐富,語言卻極簡練,只六個字。“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點明送行之事,也點明全詞的詞旨。千里送行,終有一別,“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終于別去之處。無限凄惘,見于言外,因為水西一別,行人已經漸行漸遠,則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寫送者歸來所見景象:“回時隴月低。”隴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則天將拂曉??梢姡托兄畷r是拂曉之前。古人遠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回時”二字,寫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順此路送行,此時逆此路返回,卻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隴月,照見形單影只而已。“隴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與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隴月之低垂,與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隴月,正象征著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寫送別情境,下片則轉寫別后情境。過片兩句,純為景語,寫的是:拂曉之后,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靈,同樣籠罩凄迷悵惘之中,這景語又正象喻著心情。這兩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聲情吻合詞情之妙。這兩句共六字,字字皆陰平,構成凄涼之調,讀來愈覺其凄楚。“重倚朱門聽馬嘶”寫:送者已回到家門,可是仍不能平靜,因為家門反而觸動了傷心懷抱,所以送者轉過身來,背靠朱門,面向遠方,重新舉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再也不見那人的影子,聲聲馬嘶想必緊揪著送者的心。結句“寒鷗相對飛”將凄迷的詞情推到極致:此時,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孤獨的送者相對。人鷗相對,只是一片靜默而已;這靜默之中,包含著無限的悲哀。此句還含蓄地點出送者為女性,行人為男性。溫庭筠《河傳》詞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可與此詞參看。抒情主人公送行歸家,聞路上馬嘶聲,猶倚門傾耳而聽。一個“聽”字,寫出其心動神馳之狀,而一個“重”字,則其念茲茲之情亦可想。騎馬去者必為情郎,則“倚朱門”者自是怨女。對此作者偏不于明處交代,只從“聽馬嘶”一幕曲折透出。
●惜雙雙·溪橋寄意
張先
城上層樓天邊路,殘照里、平蕪綠樹。
傷遠更惜春暮,有人還高高處。
斷夢歸云經日去,無計使、哀弦寄語。
相望恨不相遇,倚橋臨水誰家住。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通過描寫登高望遠的境界,抒寫了詞人執著追求的情懷和綿綿無盡的愁思。全詞韻致高遠,別具一格。
上片起首一句寫登高望遠。“城上層樓”,極寫登臨之高:“天邊路”,極寫眺望之遠?!皻堈铡倍?,承“天邊”而來,寫的是:地平線上,夕陽西下,芳草綠樹的平原業已沉入落照的余暉里。殘照,給詞境染上了一層哀傷的色調?!按耗骸保枪旁娫~中常用傷逝的典型象征。雖只簡筆勾勒出一幅平蕪殘照的境象,卻已強烈地暗示了詞人的哀傷。寫景蓄勢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皞h更惜春草”,點出詞意?!斑h”,既可指空間距離之遙,也可指時間隔別之久。久別不得團聚,而大好春光卻已遲暮;傷心人悲苦縈懷,不可解脫,直至斜日西沉,還佇立高高的城樓之上。此情將隨夜色漸濃而愈深重,自不言之中,這樣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的抒情。
過片承上,點明所傷之事。夢與云,是我國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愛情的象征意象。往日的歡愛如前塵舊夢,早已日復一日地遠逝了;舊日的情人,也如天空的彩云,隨風飄蕩,日復一日地飛散。這一句,透露出一段夭折的情事,也暗示了這情感當初的美好?;仡櫳掀浴皞h”,則知所悲傷的必然是愛情的斷絕。“無計”一句,寫自己盡管一往情深,無法忘懷,卻不可能向舊日情人傳訴相思了。詞境至此,似乎山窮水盡;然而結筆二句卻再興波瀾。“相望恨不相遇”,原來情人就不遠??芍斑h”,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間距離上的遙遠,而是指時間距離上的久遠。情人原來就那“倚橋臨水誰家住”。雖然她家就近那溪橋邊的岸上,可以相望,卻不可以相會。無法重尋舊好的隱痛深哀與始終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見于言外。
●醉垂鞭
張先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
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酒筵中贈妓之作,首句寫她所穿的裙子,羅裙上繡著雙飛的蝴蝶?!皷|池”兩句,記相見之地(東池)、相見之因(宴),并且點明她“侑酒”的身分?!爸旆邸眱删?,接著寫其人之面貌,而著重寫其淡妝。“閑花淡淡春”以一個確切的、具體的比喻,將她的神情、風度,勾畫了出來。上層社會的行樂場所,多數女子都作濃妝,一個淡妝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閑花”雖只“淡淡春”,卻大有一枝獨秀的風致。張先顯然受了張祜的啟發,但“閑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創造性。唐人稱美女為春色,如元稹稱越州妓劉采春為“鑒湖春色”。此處“春”字,也是雙關。
過片三句,用倒裝句法。人人都說她身材好,但據詞人看來,則不但身材,實許多地方都好,而這“諸處好”,又是“細看”后所下的評語,與上“初相見”相應。柳與美女之腰,同其婀娜多姿,連類相比,詞中多有。結尾兩句寫其人的衣。古人較為貴重的衣料如綾羅之類上面的花紋,或出于織,或出于繡,或出于畫。出于織者,如白居易《繚綾》:“織為云外秋雁行?!背鲇诶C者,如溫庭筠《南歌子》:“胸前繡鳳凰?!背鲇诋嬚撸鐪赝ン蕖镀兴_蠻》:“畫羅金翡翠?!贝嗽~寫“衣上云”,而連及“亂山昏”,可見不是部分圖案,而是滿幅云煙,以畫羅的可能性較大。詞人由她衣上的云,聯想到山上的云,而未寫云,先寫山,不但寫山,而且寫亂山,不但寫亂山,而且寫帶些昏暗的亂山,這就使人感到一朵朵的白云,從昏暗的亂山中徐徐而出,布滿空間。經過這種渲染,就仿佛衣上的云變成了真正的云,而這位身著云衣的美女的出現,就象一位神女從云端飄然下降了。
這兩句的作用,決不限于寫她穿衣服的別致,更主要的是制造了一種氣氛,襯托出并沒有正面大加描寫的女主人的神韻。寫到這里,詞戛然而止,更無多話,收得極其有力。所以周濟《宋四家詞選》中,評為“橫絕”。
本詞意境之妙于亦真亦幻。如“昨日”兩句,很明顯是脫胎于宋玉《高唐賦》,而從其人所著云衣生發,就使人看了產生真中有幻之感,覺得她更加飄然若仙了。筵前贈妓,題材本屬無聊。但詞人筆下這幅美人素描還是相當動人的。妙處如“閑花”一句的以一勝多,“昨日”兩句的真幻莫辯等。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
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
何況自關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送別詞。詞中未具體刻畫送別情事,而是通過古今別情來襯托一己別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將別情抒寫得極為深摯。全詞語言素樸明快,情調清新健康,風格別具特色。
起首一句從別路寫起。隋煬帝開通濟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種柳樹,是為“隋堤”。“隋堤遠,波急路塵輕”兩句是說:這是一個水陸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車馬大路上來往,揚起“路塵”;不知有多少船只揚帆東下,隨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長堤上折柳送別,以寄深情?!八宓獭笔且粋€典型的送別環境,“波急”與“路塵輕”分寫水陸行程,暗示離別,寄有別情。一個“遠”字,既刻畫出別者長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畫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態。這二句著重從眼前、從水陸兩路,橫向地展開送別圖景;第三句則著重從古往今來,縱向地展示送別情事。一個“多”字,幾乎將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為別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喚起“見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況”二字造成遞進,突出個人眼前的離別情事。以上,詞人沒有具體寫到個人送別情事,只客觀敘寫普遍的離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觀情感。
過片轉寫別后,別時種種情事都被省略了,這里只是著重寫送者城樓望月的情景?!靶闭蘸蟆比址翘撛O,它表明送者城樓佇立的時辰之久,從日落到月出?!爸赝庇直砻飨纫淹^,上片“隋堤遠”數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時應當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頭望新月,并由此而產生了一個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贝送馀c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類,但“亭亭”二字卻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說法更是真摯深婉。
●一叢花令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后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向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后,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半x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里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征。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郁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后登高憶舊。尤言: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半p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闭f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于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閑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今日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簾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后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后,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凄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吊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于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張先的許多艷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蝶戀花
張先
移得綠楊栽后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
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
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將曠怨之情融入柳寄離情的境界中來表現,表情達意極為含蓄。全詞將詠柳與寫人熔于一爐,通過敘寫伊人風塵中橫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變而仍有不滿一事,塑造出一個渾然一體的動人形象,展示出一段曲折哀惋的特殊情事。
上片謂從外間移來了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后院,從此它就脫離了橫遭攀折飄零之苦。言下之意頗為自得。楊柳垂條輕盈裊娜,詩詞中常與美人纖腰互為比喻。此處說“學舞宮腰”就將楊柳擬人化,開篇便宛然有一個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學舞”云云,可見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猶短”的形容而然。這樣,移柳之事似乎暗示著一個小歌女脫離風塵,進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變:“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卞绷暌嘧靼粤辏藵h文帝陵寢所,長安東,附近有灞橋,自漢唐以來均為折柳送別之地,“殘絲亂絮”拋置之多,不言自明。二句暗示歌女脫離為人隨意作踐的境地,有了一個好心的主人扶持。
過片“幾葉小眉寒不展”,以楊柳嫩葉比美人之眉,仍是繼續前面的擬人,連下句依然顯現著那個小歌女的形象。葉兒“寒不展”,狀歌女顰眉情態,表明她心緒不佳?!澳蛾栮P》”四字暗示出離別情事?!蛾栮P》,曲辭即王維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乃送別曲也。與誰離別呢?看來便是前述那位好心的主人了,他將外出,故伊人依依難舍?!罢鎮€腸先斷”的“腸”與“眉”一樣是柳的借喻。末二句進一步點明斷腸原因,兼寄詞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題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的名句。那柳絲似乎條條盡是離人怨苦的具象了。
●訴衷情
張先
花前月下暫相逢。
苦恨阻從容。
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月無窮。
兩心同。
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表現了不甘屈服于邪惡勢力的美好愛情,表現出不幸命運中心靈的高貴、圣潔,表現出苦難人生中一對情侶的至愛情深,堪稱愛情詞中的千古絕唱。
全詞從上片的悲愴沉痛轉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靈升華,筆力不凡,波瀾起伏,感人至深。詞中用“花”、“月”的形象貫穿而成,既寫了“花前月下”的相戀,也寫了“花謝月朦朧”的愛情受阻,還寫了“花”不盡,月無窮的美好祝愿。隨著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義的流轉,詞人情感精神所經歷的曲折變化也凸現出來。
起首一句緬懷昔日兩人相戀的幸福情境?;ㄇ霸孪孪喾?,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句中插入一“暫”字,便暗透出一絲悲意。次句進一步點出戀人隔絕、歡會難再的現實?!翱嗪蕖倍织B下,足見詞人痛苦之深重。接下來“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用比興的手法,喻說愛情受阻的現實。“酒醒”,有“愁醒”之意。“夢斷”,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謝月朦朧”,則見證昔日美好愛情的春花已經衰謝,明月已經黯淡,竟成為情緣中斷的象征?!昂螞r”二字,強調好事難成,不僅寫戀人隔絕,而詞情因之倍加悲愴沉痛。
過片以千鈞之力,從悲愴沉痛中陡然振起,將詞情升華到一個美好的境界?!盎ú槐M,月無窮”兩句是對偶,用比興:花不盡,是期愿青春長;月無窮,是期愿永遠團圓。緊接著,迸出“兩心同”,則是堅信情人與自己一樣對愛情忠貞不渝。由此可見戀人之間的離別,決非出于心甘情愿,實有難以明言的隱痛,則愛情實為橫遭外來勢力之摧殘可知。衰謝了的春花再度爛漫,而且永遠盛開;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遠團圓。這是美麗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這些要升現詞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兩心同”這種極大的力量。如果沒有對情人無比的愛和最大的信任,是決不可能產生這種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歲》詞云“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可以注解“兩心同”的深刻意蘊。“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痹~人把甘為挽回春天即挽回愛情而獻身的意愿,寄托結筆這優美的比興之中。
綜上,此詞通過敘寫一段橫遭挫折的愛情,表現了詞人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時也表現出一種美好期望不斷升華的向上精神。宋晁補之評張先曰:“子野韻高”,乃深透之語。
●天仙子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為臨老傷春之作,為張先詞中的名作。全詞將作者慨嘆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一起,工于鍛煉字句,體現了張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寫作者本想借聽歌飲酒來解愁。但他家里品著酒聽了幾句曲子之后,不僅沒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煩了。于是吃了幾杯悶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覺醒來,日已過午,醉意雖消,愁卻未曾稍減。馮延巳《鵲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蓖瑯邮菍憽皻g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閑愁。只不過馮是酒闌人散,舞休歌罷之后寫第二天的蕭索情懷,而張先則一想到笙歌散盡之后可能愁緒更多,所以根本連宴會也不去參加了。
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幾時回”的慨嘆來。應當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兩個“春”字,有不盡相同的涵義。上一個“春”指季節,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僅指年華的易逝,還蘊涵著對青春時期風流韻事的追憶和惋惜。這就與下文“往事后期空記省”一句緊密聯系起來。
四、五兩句反用杜牧詩句:“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以“晚”易“曉”,主要于寫實。小杜是寫女子晨起梳妝,感嘆年華易逝,用“曉”字;而此詞作者則于午醉之后,又倦臥半晌,此時已近黃昏,總躺那兒仍不能消愁解憂,便起來“臨晚鏡”了。這個“晚”既是天晚之晚,當然也隱指晚年之晚,此處僅用一個“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層意思通過“傷流景”三字給補充出來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從詞意看,“悠悠”空靈而“后期”質實,前者自有其傳神入化之處。但“后期”二字雖嫌樸拙,卻與上文“愁”、“傷”等詞綰合得更緊密些。“后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往事已成過往,故著一“空”字。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失去了機會或錯過了機緣。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會引起人無限悵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則使人一想起來就加重思想負擔。這件“往事”,由于自己錯過機緣,把一個預先定妥的期約給耽誤了。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隨著時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記省”中去尋求。但尋求到了,卻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煩惱。于是他連把酒聽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會也不想去參加了。這樣的結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寫得格外惆悵動人,表面上卻又含而不露。詞之上片所寫,是作者的思想活動,是靜態,頗具平淡之趣。
下片從動態方面寫詞人即景生情,極富空靈之美。
作者未去參加府會,便暮色將臨時到小園中閑步,借以排遣從午前一直滯留心頭的愁悶。天很快就暗下來了,水禽并眠池邊沙岸上,夜幕逐漸籠罩了大地。這個晚上原應有月的,不料云滿夜空,并無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這時,起風了,剎那間云開月出,而花被風所吹動,也竟自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此句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其《人間詞話》中評曰:“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边@句權威性的評語主要是論其遣詞造句之功力,其實這句妙處不僅于修詞煉句的功夫,主要還于詞人把經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后,居然一天將盡時品嘗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復雜的心情,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曲傳達出來,讓讀者從而也分享到一點欣悅和無限美感。正如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云:“心與景會,落筆即是,著意即非,故當膾炙?!庇謼钌鳌对~品》云:“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結尾數句,作者先寫“重重簾幕密遮燈”而后寫“風不定”,并非遷就詞譜的規定,這只是說明作者體驗事物十分細致,外面有風而簾幕不施,燈自然會被吹滅,所以作者進了屋子就趕快拉上簾幕,嚴密地遮住燈焰。但風更大了,縱使簾幕密遮而燈焰仍搖擺,這個“不定”是包括燈焰“不定”的情景內的。“人初靜”一句,是說由于夜深人靜,愈顯得春夜的風勢迅猛;聯系到題目的“不赴府會”,作者這里的“人靜”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場面這時也該散了罷;再結合末句,又見出作者惜春、憶往、懷人的一片深情。好景無常,剛才還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紅,經過這場無情的春風,恐怕要片片飛落園中的小路上了。結句內涵頗豐,既有傷春之逝的惆悵,自嗟遲暮的愁緒,又有賞春自得的竊喜。
此詞聞名于世的主要原因還是善于煉字。作者詞中正是通過“花弄影”開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詞為之生輝。
●減字木蘭花
張先
垂螺近額,走上紅裀初趁拍。
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琢。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
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少年藝妓舞蹈形象的作品。全詞以纖細巧妙的藝術手法,把從起舞到急舞、緩舞以及舞罷的全套舞蹈動作寫得層次分明,姿態各異。
上片開篇句,寫舞蹈的開始?!按孤萁~”,指下垂近額角的螺形發髻,這樣的發型,說明舞女年紀尚幼,還帶幾分稚氣?!白呱霞t裀初趁拍”,是說這位舞女以輕快的腳步上場,隨即按著音樂的節拍,紅地毯上翩躚起舞。“走”字,意為疾趨、快步。這二句抓住舞女的頭上裝束和腳下動作,描寫了舞蹈的第一階段?!爸豢帧倍涫菑挠^眾眼中寫舞女的動作。這位舞女身輕如燕,急速飛旋,像是要飛到天上去。詞人作為觀眾,不禁為她耽心,于是想讓空中的游絲把她牽惹住。“只恐”、“擬倩”兩組虛詞,前呼后應,仰承俯注,設想奇絕,富于詩意。
換頭兩句,轉寫舞女的雙腳。她穿著繡有文采鴛鴦的舞鞋,紅地毯上輕快地旋轉、跳躍,一忽兒節奏放緩,她象楊花一樣飄去,連一絲兒灰塵也未沾惹。《伊州》,商調大曲名,唐時來自西北邊地。詞至結處,才知道伴奏的樂曲乃是《伊州》,前面所說的“初趁拍”乃是指配合《伊州》調的節拍。一曲奏畢,舞蹈停止,而舞女頭上的宮花還顫巍巍地搖晃不休。這樣的結尾極有余味,這顫動的宮花,讓人仍舊沉浸舞蹈的意境中,久久不愿醒來……。
古典詩詞中專以舞蹈為題材的作品不多,本篇則是為數不多的同類作品中出類拔萃之作。詞中以纖細巧妙的筆法描繪舞技的高超,如用游絲、楊花、宮花之類質地較輕之物襯托或比喻動作的輕盈飄逸,使人如親臨親見,獲得了極高的藝術享受。
●千秋歲
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
惜春更把殘紅折。
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東方未白凝殘月。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千秋歲》寫的是悲歡離合之情,聲調激越,極盡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運用描寫景物來烘托、暗示美好愛情橫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鳴聲悲切的鶗鴂提出來,詔告美好的春光又過去了。源出《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從“又”字看,他們相愛已經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這傷情卻和春天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殘紅折”之舉動。所謂“殘紅”,象征著被破壞而猶堅貞的愛情。一個“折”字更能表達出對于經過風雨摧殘的愛情的無比珍惜。緊接著“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是上片最為重要的兩句:表面上是寫時令,寫景物,但用的是語意雙關,說的是愛情遭受破壞。“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子青時,便被無情的風暴突襲,便是災難了。青春初戀遭此打擊,情何以堪!經過這場災難,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聲中歸去。被冷落的受害者這時也和柳樹一樣,一任愛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換頭“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兩句來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極,就必然發出傾訴不平的最強音。這種極怨的氣勢下,受害者接著表示其反抗的決心,“天不老,情難絕”。這兩句化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詩句而含意卻不完全一樣,此處強調的是天不會老,愛情也永無斷絕的時候。這愛情是怎樣的呢?“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薄敖z”“思”,諧音雙關。這個情網里,他們是通過千萬個結,把彼此牢牢實實地系住,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這是全詞“警策”之語。情思未了,不覺春宵已經過去,這時東窗未白,殘月猶明。如此作結,言盡而味永。
這首詞韻高而情深,含蓄又發越,可以說,兼有婉約與豪放兩派之妙處。
●更漏子
張先
錦筵紅,羅幕翠。
侍宴美人姝麗。
十五六,解憐才。
勸人深酒杯。
黛眉長,檀口小。
耳畔向人輕道。
柳陰曲,是兒家。
門前紅杏花。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以才子佳人之愛為主題,頗有戲劇性地敘寫了才子佳人歌筵酒席之間的邂逅。全詞以敘事見勝,筆墨緊湊,場面、人物、動作、對話表現得極為精彩,風格清新,明秀而又含蓄,情感熱烈、輕倩而不流于淺薄,讀來引人入勝。
起首兩句為場面描寫,寫的是錦筵鋪紅,羅幕垂碧,同時為下邊美人出場暗設襯托?!笆萄缑廊随?。”這一位侍宴的歌女生得很美,出現紅筵翠幕之間,自是格外光彩照人?!笆辶?,解憐才”,點其年齡之輕,則歌女之動人,詞人之動心,皆不言之中。“解憐才”三字,極有分量,說這位歌女雖很年輕,卻懂得什么是愛。正是因為她傾倒于詞人的才華,所以才“勸人深酒杯”。人,即詞人自指。這句詞意為歌女勸詞人飲盡、斟滿?!兜郎角逶挕份d“每張先來,即令侍兒出侑觴,往往歌子野之詞”,可證。這句妙很有分寸,入情入理。酒席之上,眾目睽睽之下,這位歌女要向詞人初次表示自己的愛慕,必然是也只能是通過勸酒之際來暗表衷情。這一動作描寫,不僅刻畫出她的愛情心理,而且十分貼近歌女的身份。
下片接著寫歌女借勸酒進一步大膽表示。過片兩句,為歌女而特寫檀口為淺絳,檀口即紅艷的嘴唇。
這兩句寫當歌女手執酒壺,詞人面前俯身斟酒時,詞人對她美貌的觀感:只見她畫眉長,紅唇小。不難想見,此時此刻,兩人目光相注,目成心許,所以機靈而大膽的歌女當下便“耳畔向人輕道”:“柳陰曲,是兒家。門前紅杏花?!贝巳涫歉枧暱?,尤言:柳陰隱秘之處,便是妾家,可別忘了,門前有紅杏花!聲音雖輕柔,膽子卻很大;話雖簡短,情感卻很摯烈。此三句,歌女性情全出。這幾句話雖極大膽,卻合情合理,完全符合歌女的身份。結句極美,將詞境溶入一片紅杏花之中。
這首詞,將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的邂逅敘寫得既富于故事性、戲劇性又富于抒情色彩,將才子佳人之愛表現得頗具情韻,堪稱愛情詞中難得的精品。
●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
張先
“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
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
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
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
彩絳朱索新整。
宿繡屏、畫船風定。
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
玉盤大小亂珠迸。
酒上妝面,花艷眉相并。
重聽。
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詞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用鋪敘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煙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動的人物,描寫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上片起首三句是環境描寫。“野綠連空”,見詞人站船上,目光順地平線伸延,只見遼遠無際的綠色原野上接蒼穹。作者又順勢舉頭眺望遠天,晴空蔚藍,好像與江水相連。
著一個“垂”字把遠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形象。詞人仰觀俯視,只見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凈”。“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皟簟弊质切稳菟拿鞒簼崈簟4司浔咀灾x朓詩“澄江凈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上三句,詞人以其拿手的煉字功夫,多方面多層次地畫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與綠野相連,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渾茫寥闊,而又十分寂靜。這幅圖畫中,“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正是綠野中的特寫。這二句,顯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寫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處正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見功力。特別是加了“無影”二字,整個畫面立即靈動起來,那柳絮飛舞的輕盈飄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風吹拂,輕絮飄舞,微暗的樹蔭中,依稀看見它們游蕩回轉,而一點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種飄忽無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進一層。詞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輕舞的環境描寫后,讓人物出場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遠處看到人歸之影,人影與晚霞相映,十分妍麗。人漸走漸近,看得也越清楚,連“修巾薄袂”也看得出來。修長的巾帶,薄薄的衫袖,雅麗非凡,且巾長袂薄,隨風飄舉,為美人勾出了一幅飄飄欲仙的姿態。由下句“擷香拾翠相競”來看,可知這美人不是獨自一人,她是結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鳥的各色羽毛,采各種香草。曹植《洛神賦》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寫出洛水眾女神之美,此處詞人借用此意,寫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寫兩個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邊,水邊過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賦》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晚霞輝映下,寂靜的洲渚上,忽的出現了這一雙美人,詞人凝望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美麗的幻覺,目為凌波女神。這不僅細致地寫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詞人的欣喜、驚愕,以至傾慕的心理也表現出來。這兩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節的鋪敘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詞人也該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煙”字,為江濱洲邊刷上一層煙水凄迷的朦朧色彩,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過片“彩絳朱索新整”,寫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擷香拾翠”之后,換妝梳洗,以更嬌麗的容顏出現?!安式{朱索”,指五顏六色的彩帶,是女子的裝飾物,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飾。
接下來一句為“金鳳響雙槽”?!敖瘌P”代指琵琶。本出樂史《楊太真外傳》:“妃子琵琶邏逤檀,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其木溫潤如玉,光耀可鑒。有金縷紅文,蹙成雙鳳?!惫侍K軾《宋叔達家聽琵琶》詩云:“半面猶遮鳳尾槽。”“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響雙槽”,表明是兩把琵琶同時彈奏。這里切題《舟中聞雙琵琶》。這優美的樂聲里飽含著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顯得高雅深沉。又用“誰省”一詞,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與琵琶女的關系推進一層。
“玉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句化來,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并舉,形象地表現了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處如急風暴雨,低回處如兒女私語,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皆隨樂聲起伏,曲曲傳出。樂聲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詞人對音樂形象的描繪也暫收束。船上一片岑寂,無聲的境界里,接下來詞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細節,徑直從借酒相慰寫起?!熬粕蠆y面”,是說琵琶女已帶醉意,面頰被酒暈得緋紅,故下句用“花艷”形容其醉態之美。借酒澆愁愁更愁,于是雙眉“相并”?!跋嗖ⅰ币饧淳o鎖,表明愁懷不釋。對醉態愁容的描寫,形神兼備,極其工巧。既然愁懷未釋,欣逢知己,欲一吐為快,于是重奏一曲,詞人亦“重聽”一遍。
“漢妃”句用王昭君遠嫁匈奴,馬上彈琵琶故事。晉石崇《王明君辭序》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薄耙磺币布嬷敢哉丫鋈适伦V寫的琴曲《昭君怨》。“漢妃一曲”也可以說是“今古幽思”的具體內容,其中寄托著琵琶女離鄉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結句“江空月靜”,以空廓沉靜的月夜,烘托出音樂的魅力。如泣如訴的昭君怨曲,把聽眾帶進了哀愁的境界,相對無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無窮的余韻,讓人回味。詞境從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化出。
這首詞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豆沤裨娫挕份d:“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埃ā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梢姶嗽~亦為作者的得意之作。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張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
君家正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把嘧诱汲病毙稳萑缃耠p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北驹~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回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闭哿泟e,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畫堂春
張先
外湖蓮子長參差,霽山青處鷗飛。
水天溶漾畫橈遲,人影鑒中移。
桃葉淺聲雙唱,杏紅深色輕衣。
小荷障面避斜暉,分得翠陰歸。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詞既寫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寫歌女容貌和性靈之美。全詞融自然美與女性美于一境,寫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間的清歌妙發,表現出湖山和人物純真自然的性靈。
上片起句開門見山,直寫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連。當外湖長滿蓮篷的時候,遠遠望去,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比起荷花盛開,又是別有一番風味,此時正是游湖的好時光。下句展開遠景:“霽山青處鷗飛”,是寫天放晴了,雨洗過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襯之間,幾點翩飛的白鷗,顯得格外的白?!八烊苎嫎镞t。”詞人俯仰上下,只見水涵著天,天連著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只見中緩緩地行。畫橈,指畫船。遲,謂緩行。這樣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時忘卻自己,有時卻又以為自己是江山風月的主人。清瑩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鑒中移?!比舜校兴希嫒珑R,人影鏡里移動。
下片由寫景轉為寫人,重點描寫歌女容貌之美和性靈之美?!疤胰~淺聲雙唱”與“杏紅深色輕衣”兩句為對仗,一寫其歌聲,一寫其衫色。桃葉,本是晉代王獻之妾之名。獻之篤愛桃葉,曾作《桃葉歌》歌之,傳其辭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陳時,江南盛歌之,見《樂府詩集》卷四十五《桃葉歌》題解。詞上句以“桃葉淺聲”寫所唱,此“桃葉”即《桃葉歌》,非指人而言。歌聲輕婉,故曰“淺聲”,女伴同唱,故曰“雙唱”。此句寫船上的一對歌女雙雙唱起了輕柔宛轉的歌聲。“杏紅深色輕衣”則寫青山綠水,上下天光之間,歌女杏紅的衣色,顯得格外深。深,亦是詞人印象之深。詞人寫歌女之印象,不寫其容貌而寫其衣著,正是韻高脫俗的體現。這時正當暑天,故著輕衣。然而,詞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暉。分得翠陰歸?!笔钐煨睍煪q熱,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葉遮面。荷葉雖小,可是當乘船一路歸去時,詞人卻感覺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葉的一份綠陰涼意。小荷障面之姿態,很美;分得翠陰之感受,雖為錯覺,但更美。
此詞游湖這一賞心樂事中,表現了自然風光和人物容貌、性靈之美,體現出詞人高雅、清曠的審美意趣,抒寫了詞人對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無限熱愛。
其他詞作:
醉垂鞭(正宮)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醉垂鞭(贈琵琶娘,年十二)
朱粉不須施,花枝小。春偏好。嬌妙近勝衣。輕羅紅霧垂。
琵琶金畫鳳。雙條重。倦眉低。啄木細聲遲。黃蜂花上飛。
南鄉子(中呂宮)
何處可魂消。京口終朝兩信潮。不管離心千疊恨,滔滔。催促行人動去橈。
記得舊江皋。綠楊輕絮幾條條。春水一篙殘照闊,遙遙。有個多情立畫橋。
南鄉子(中秋不見月·中呂宮)
潮上水清渾。棹影輕于水底云。去意徘徊無奈淚,衣巾。猶有當時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暮角寒沙雁隊分。今夜相思應看月,無人。露冷依前獨掩門。
菩薩蠻(中呂宮)
憶郎還上層樓曲。樓前芳草年年綠。綠似去時袍?;仡^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
菩薩蠻(中呂宮)
聞人語著仙卿字。瞋情恨意還須喜。何況草長時。酒前頻共伊。
嬌香堆寶帳。月到梨花上。心事兩人知。掩燈羅幕垂。
菩薩蠻(中呂宮)
夜深不至春蟾見。令人更更情飛亂,翠幕動風亭。時疑響屟聲。
花香聞水榭。幾誤飄衣麝。不忍下朱扉。繞廊重待伊。
菩薩蠻(中呂宮)
簟紋衫色嬌黃淺。釵頭秋葉玲瓏翦。輕怯疲腰身。紗窗病起人。
相思魂欲絕。莫話新秋別。何處斷離腸。西風昨夜涼。
踏莎行(中呂宮)
衾鳳猶溫,籠鸚尚睡。宿妝稀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翠幕成波,新荷貼水。紛紛煙柳低還起。重墻繞院更重門,春風無路通深意。
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一叢花令》中有「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生動。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詩歌在當代也享有盛名。
其詞含蓄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于兩宋 婉約詞 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 小令 向 慢詞 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清末詞學理論家陳廷焯評張子野詞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別于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詞壇叢話》) 陳廷焯又稱:“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后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齋詞話》)恰當地指出了張先在詞史上的地位。
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一次家宴上,蘇軾再度賦詩調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張先詞全集
●菩薩蠻
張先
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容的閨怨詞。它運思、謀篇方面自出機杼,別具一格,推陳出新。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并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詞之上片著眼于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絕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絕的今日所見與夕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合為詞境。下片著眼于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起首“憶郎還上層樓曲”一句通過閨中少婦登樓望遠的視線,把她的一顆愁心送到遠方游子的身邊。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第二句“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這句詞肉于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暗含既怨游子不歸又盼游子早歸的復雜意味。
上片末兩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梁,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聯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著衣袍的顏色,并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回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這一細節深深印在她的記憶之中,時時都會重現眼前,如今,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眼前了。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今日“憶郎”時的惆悵。牛希濟《生查子》詞中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可與這兩句詞參讀,不同的是:張先詞就居者立言;牛詞則擬居者口吻以囑咐行者。
過片兩句,緊承上片的三、四兩句。詞筆不離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樣是寫那件綠色的衣袍,但上兩句是回憶去時的袍色,這兩句是想象別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時間上拉回到過去,后者則把萬縷柔情空間上載送到遠方。同時,這兩句又與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兩字遙相呼應,也是從時間落想,暗示別離之長久。正因別離已久,才會產生衣袍已舊、怕那去時耀眼的綠色已經暗淡無光的推測。又從袍之舊、色之褪,觸發青春難駐、朱顏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兩句,把詞意再推進一步。詞中人之所惋惜、恐懼的是一個意義更深廣、帶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劇,而不僅僅是一次別離的痛苦。離別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終有歸來之日,日后相逢之樂還可以補償今日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歲月無情,而居者與行者都會分離中老去,這卻是無可挽回、無可補償的,正所謂“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這兩句詞,則對照眼前“芳草年年綠”之景,怨嘆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還會開;草枯了,明年還會綠;而人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了。鏡中的春容只會年年減色,不會歲歲更新。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白頭吟》)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謝池春慢·玉仙觀道中逢謝媚卿
張先
繚墻重院,時聞有、啼鶯到。
繡被掩余寒,畫閣明新曉。
朱檻連空闊,飛絮知多少?
徑莎平,池水渺。
日長風靜,花影閑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
秀艷過施粉,多媚生輕笑。
斗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
歡難偶,春過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艷遇詞。全詞結構井然,層次分明,先景后情:上片寫貴家池館春曉之景,下片寫郊游艷遇相慕之情。夏敬觀評此詞云:“長調中純用小令作法”,別具一種風味。
起首一句,點出主人公的居處所?!皶r聞有”,承上句,乃由于高墻繚繞、院宇深邃的緣故,而接下句則為人春眼之中的緣故。這時而一聞的鶯啼把人喚醒了?!袄C被掩余寒”,可見被未折疊,而“畫閣明新曉”,天已大亮了?!爸鞕戇B空闊”句承“畫閣”而寫居處環境,與“繚墻重院”相應,雖富麗然而寂寥,其境過清。“飛絮知多少”暗點時令為暮春。這樣,春曉、恬睡、聞鳥,與“飛絮知多少”之景相連,就構成一個現成思路,間接表現出濃厚的惜春情緒。“徑莎平”句以下續寫暮春景象,路上長滿野草,池面漸廣,風平浪靜時,時有花影倒映。“日長風靜”與“閑”字表現出落寞蕭索的氣氛。這幾句暗示出詞中人小園芳徑之上徘徊不定,百無聊賴的獨特情緒。
過片承上啟下?!皦m香拂馬”,要去城南的玉仙現,一路上愁紅慘綠,偏又不期然而然地,“逢謝女,城南道”。兩人早已互相慕名的,而百聞不如一見,于是“一見慕悅”。她明艷絕倫,秀麗出于天然,“秀艷過施粉”,雖只微微一笑,便有無限嫵媚而其衣色鮮艷奪目,日暖衣薄,更顯示出其身段之窈窕,就連她隨身佩帶之玉飾,雕琢成雙蟬樣,也格外玲瓏可愛。這里以工筆重彩,畫出一個天生麗人,從中流露出一見傾心的愉悅。然而緊接六字“歡難偶,春過了”,是說有無窮后時之悔。從“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二句看,二人可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用筆變化,有相得益彰之妙。作者并沒有花太多筆墨來寫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談或品樂,卻通過相顧無言的描寫將彼此的傾倒愛悅和相見恨晚的惆悵情緒表露得淋漓盡致。“春過了”三字兼挽上片,惜春之情與相見恨晚之悔打成一片,情景莫辯。
●相思令
張先
蘋滿溪。柳繞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時隴月低。
煙霏霏。
風凄凄。
重倚朱門聽馬嘶。
寒鷗相對飛。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朧的送別詞。全詞以景語結情,熔情入景。詞中選取滿溪之蘋繞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煙、凄凄之風、寂寒之鷗等景象,營造出一個朦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使得本詞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送別詞中別具一格。
起首一句,寫送行途中所見景象。“蘋滿溪。柳繞堤。”青蘋滿溪,其含意無異于芳草萋萋,亦是關別情。垂柳繞堤,則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遠。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蘊包孕很豐富,語言卻極簡練,只六個字。“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點明送行之事,也點明全詞的詞旨。千里送行,終有一別,“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終于別去之處。無限凄惘,見于言外,因為水西一別,行人已經漸行漸遠,則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寫送者歸來所見景象:“回時隴月低。”隴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則天將拂曉??梢姡托兄畷r是拂曉之前。古人遠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回時”二字,寫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順此路送行,此時逆此路返回,卻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隴月,照見形單影只而已。“隴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與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隴月之低垂,與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隴月,正象征著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寫送別情境,下片則轉寫別后情境。過片兩句,純為景語,寫的是:拂曉之后,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靈,同樣籠罩凄迷悵惘之中,這景語又正象喻著心情。這兩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聲情吻合詞情之妙。這兩句共六字,字字皆陰平,構成凄涼之調,讀來愈覺其凄楚。“重倚朱門聽馬嘶”寫:送者已回到家門,可是仍不能平靜,因為家門反而觸動了傷心懷抱,所以送者轉過身來,背靠朱門,面向遠方,重新舉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再也不見那人的影子,聲聲馬嘶想必緊揪著送者的心。結句“寒鷗相對飛”將凄迷的詞情推到極致:此時,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孤獨的送者相對。人鷗相對,只是一片靜默而已;這靜默之中,包含著無限的悲哀。此句還含蓄地點出送者為女性,行人為男性。溫庭筠《河傳》詞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可與此詞參看。抒情主人公送行歸家,聞路上馬嘶聲,猶倚門傾耳而聽。一個“聽”字,寫出其心動神馳之狀,而一個“重”字,則其念茲茲之情亦可想。騎馬去者必為情郎,則“倚朱門”者自是怨女。對此作者偏不于明處交代,只從“聽馬嘶”一幕曲折透出。
●惜雙雙·溪橋寄意
張先
城上層樓天邊路,殘照里、平蕪綠樹。
傷遠更惜春暮,有人還高高處。
斷夢歸云經日去,無計使、哀弦寄語。
相望恨不相遇,倚橋臨水誰家住。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通過描寫登高望遠的境界,抒寫了詞人執著追求的情懷和綿綿無盡的愁思。全詞韻致高遠,別具一格。
上片起首一句寫登高望遠。“城上層樓”,極寫登臨之高:“天邊路”,極寫眺望之遠?!皻堈铡倍?,承“天邊”而來,寫的是:地平線上,夕陽西下,芳草綠樹的平原業已沉入落照的余暉里。殘照,給詞境染上了一層哀傷的色調?!按耗骸保枪旁娫~中常用傷逝的典型象征。雖只簡筆勾勒出一幅平蕪殘照的境象,卻已強烈地暗示了詞人的哀傷。寫景蓄勢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皞h更惜春草”,點出詞意?!斑h”,既可指空間距離之遙,也可指時間隔別之久。久別不得團聚,而大好春光卻已遲暮;傷心人悲苦縈懷,不可解脫,直至斜日西沉,還佇立高高的城樓之上。此情將隨夜色漸濃而愈深重,自不言之中,這樣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的抒情。
過片承上,點明所傷之事。夢與云,是我國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愛情的象征意象。往日的歡愛如前塵舊夢,早已日復一日地遠逝了;舊日的情人,也如天空的彩云,隨風飄蕩,日復一日地飛散。這一句,透露出一段夭折的情事,也暗示了這情感當初的美好?;仡櫳掀浴皞h”,則知所悲傷的必然是愛情的斷絕。“無計”一句,寫自己盡管一往情深,無法忘懷,卻不可能向舊日情人傳訴相思了。詞境至此,似乎山窮水盡;然而結筆二句卻再興波瀾。“相望恨不相遇”,原來情人就不遠??芍斑h”,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間距離上的遙遠,而是指時間距離上的久遠。情人原來就那“倚橋臨水誰家住”。雖然她家就近那溪橋邊的岸上,可以相望,卻不可以相會。無法重尋舊好的隱痛深哀與始終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見于言外。
●醉垂鞭
張先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
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酒筵中贈妓之作,首句寫她所穿的裙子,羅裙上繡著雙飛的蝴蝶?!皷|池”兩句,記相見之地(東池)、相見之因(宴),并且點明她“侑酒”的身分?!爸旆邸眱删?,接著寫其人之面貌,而著重寫其淡妝。“閑花淡淡春”以一個確切的、具體的比喻,將她的神情、風度,勾畫了出來。上層社會的行樂場所,多數女子都作濃妝,一個淡妝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閑花”雖只“淡淡春”,卻大有一枝獨秀的風致。張先顯然受了張祜的啟發,但“閑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創造性。唐人稱美女為春色,如元稹稱越州妓劉采春為“鑒湖春色”。此處“春”字,也是雙關。
過片三句,用倒裝句法。人人都說她身材好,但據詞人看來,則不但身材,實許多地方都好,而這“諸處好”,又是“細看”后所下的評語,與上“初相見”相應。柳與美女之腰,同其婀娜多姿,連類相比,詞中多有。結尾兩句寫其人的衣。古人較為貴重的衣料如綾羅之類上面的花紋,或出于織,或出于繡,或出于畫。出于織者,如白居易《繚綾》:“織為云外秋雁行?!背鲇诶C者,如溫庭筠《南歌子》:“胸前繡鳳凰?!背鲇诋嬚撸鐪赝ン蕖镀兴_蠻》:“畫羅金翡翠?!贝嗽~寫“衣上云”,而連及“亂山昏”,可見不是部分圖案,而是滿幅云煙,以畫羅的可能性較大。詞人由她衣上的云,聯想到山上的云,而未寫云,先寫山,不但寫山,而且寫亂山,不但寫亂山,而且寫帶些昏暗的亂山,這就使人感到一朵朵的白云,從昏暗的亂山中徐徐而出,布滿空間。經過這種渲染,就仿佛衣上的云變成了真正的云,而這位身著云衣的美女的出現,就象一位神女從云端飄然下降了。
這兩句的作用,決不限于寫她穿衣服的別致,更主要的是制造了一種氣氛,襯托出并沒有正面大加描寫的女主人的神韻。寫到這里,詞戛然而止,更無多話,收得極其有力。所以周濟《宋四家詞選》中,評為“橫絕”。
本詞意境之妙于亦真亦幻。如“昨日”兩句,很明顯是脫胎于宋玉《高唐賦》,而從其人所著云衣生發,就使人看了產生真中有幻之感,覺得她更加飄然若仙了。筵前贈妓,題材本屬無聊。但詞人筆下這幅美人素描還是相當動人的。妙處如“閑花”一句的以一勝多,“昨日”兩句的真幻莫辯等。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
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
何況自關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送別詞。詞中未具體刻畫送別情事,而是通過古今別情來襯托一己別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將別情抒寫得極為深摯。全詞語言素樸明快,情調清新健康,風格別具特色。
起首一句從別路寫起。隋煬帝開通濟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種柳樹,是為“隋堤”。“隋堤遠,波急路塵輕”兩句是說:這是一個水陸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車馬大路上來往,揚起“路塵”;不知有多少船只揚帆東下,隨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長堤上折柳送別,以寄深情?!八宓獭笔且粋€典型的送別環境,“波急”與“路塵輕”分寫水陸行程,暗示離別,寄有別情。一個“遠”字,既刻畫出別者長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畫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態。這二句著重從眼前、從水陸兩路,橫向地展開送別圖景;第三句則著重從古往今來,縱向地展示送別情事。一個“多”字,幾乎將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為別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喚起“見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況”二字造成遞進,突出個人眼前的離別情事。以上,詞人沒有具體寫到個人送別情事,只客觀敘寫普遍的離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觀情感。
過片轉寫別后,別時種種情事都被省略了,這里只是著重寫送者城樓望月的情景?!靶闭蘸蟆比址翘撛O,它表明送者城樓佇立的時辰之久,從日落到月出?!爸赝庇直砻飨纫淹^,上片“隋堤遠”數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時應當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頭望新月,并由此而產生了一個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贝送馀c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類,但“亭亭”二字卻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說法更是真摯深婉。
●一叢花令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后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向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后,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半x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里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征。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郁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后登高憶舊。尤言: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半p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闭f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于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閑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今日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簾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后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后,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凄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吊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于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張先的許多艷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蝶戀花
張先
移得綠楊栽后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
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
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將曠怨之情融入柳寄離情的境界中來表現,表情達意極為含蓄。全詞將詠柳與寫人熔于一爐,通過敘寫伊人風塵中橫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變而仍有不滿一事,塑造出一個渾然一體的動人形象,展示出一段曲折哀惋的特殊情事。
上片謂從外間移來了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后院,從此它就脫離了橫遭攀折飄零之苦。言下之意頗為自得。楊柳垂條輕盈裊娜,詩詞中常與美人纖腰互為比喻。此處說“學舞宮腰”就將楊柳擬人化,開篇便宛然有一個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學舞”云云,可見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猶短”的形容而然。這樣,移柳之事似乎暗示著一個小歌女脫離風塵,進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變:“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卞绷暌嘧靼粤辏藵h文帝陵寢所,長安東,附近有灞橋,自漢唐以來均為折柳送別之地,“殘絲亂絮”拋置之多,不言自明。二句暗示歌女脫離為人隨意作踐的境地,有了一個好心的主人扶持。
過片“幾葉小眉寒不展”,以楊柳嫩葉比美人之眉,仍是繼續前面的擬人,連下句依然顯現著那個小歌女的形象。葉兒“寒不展”,狀歌女顰眉情態,表明她心緒不佳?!澳蛾栮P》”四字暗示出離別情事?!蛾栮P》,曲辭即王維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乃送別曲也。與誰離別呢?看來便是前述那位好心的主人了,他將外出,故伊人依依難舍?!罢鎮€腸先斷”的“腸”與“眉”一樣是柳的借喻。末二句進一步點明斷腸原因,兼寄詞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題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的名句。那柳絲似乎條條盡是離人怨苦的具象了。
●訴衷情
張先
花前月下暫相逢。
苦恨阻從容。
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月無窮。
兩心同。
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表現了不甘屈服于邪惡勢力的美好愛情,表現出不幸命運中心靈的高貴、圣潔,表現出苦難人生中一對情侶的至愛情深,堪稱愛情詞中的千古絕唱。
全詞從上片的悲愴沉痛轉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靈升華,筆力不凡,波瀾起伏,感人至深。詞中用“花”、“月”的形象貫穿而成,既寫了“花前月下”的相戀,也寫了“花謝月朦朧”的愛情受阻,還寫了“花”不盡,月無窮的美好祝愿。隨著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義的流轉,詞人情感精神所經歷的曲折變化也凸現出來。
起首一句緬懷昔日兩人相戀的幸福情境?;ㄇ霸孪孪喾?,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句中插入一“暫”字,便暗透出一絲悲意。次句進一步點出戀人隔絕、歡會難再的現實?!翱嗪蕖倍织B下,足見詞人痛苦之深重。接下來“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用比興的手法,喻說愛情受阻的現實。“酒醒”,有“愁醒”之意。“夢斷”,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謝月朦朧”,則見證昔日美好愛情的春花已經衰謝,明月已經黯淡,竟成為情緣中斷的象征?!昂螞r”二字,強調好事難成,不僅寫戀人隔絕,而詞情因之倍加悲愴沉痛。
過片以千鈞之力,從悲愴沉痛中陡然振起,將詞情升華到一個美好的境界?!盎ú槐M,月無窮”兩句是對偶,用比興:花不盡,是期愿青春長;月無窮,是期愿永遠團圓。緊接著,迸出“兩心同”,則是堅信情人與自己一樣對愛情忠貞不渝。由此可見戀人之間的離別,決非出于心甘情愿,實有難以明言的隱痛,則愛情實為橫遭外來勢力之摧殘可知。衰謝了的春花再度爛漫,而且永遠盛開;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遠團圓。這是美麗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這些要升現詞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兩心同”這種極大的力量。如果沒有對情人無比的愛和最大的信任,是決不可能產生這種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歲》詞云“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可以注解“兩心同”的深刻意蘊。“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痹~人把甘為挽回春天即挽回愛情而獻身的意愿,寄托結筆這優美的比興之中。
綜上,此詞通過敘寫一段橫遭挫折的愛情,表現了詞人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時也表現出一種美好期望不斷升華的向上精神。宋晁補之評張先曰:“子野韻高”,乃深透之語。
●天仙子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為臨老傷春之作,為張先詞中的名作。全詞將作者慨嘆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一起,工于鍛煉字句,體現了張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寫作者本想借聽歌飲酒來解愁。但他家里品著酒聽了幾句曲子之后,不僅沒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煩了。于是吃了幾杯悶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覺醒來,日已過午,醉意雖消,愁卻未曾稍減。馮延巳《鵲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蓖瑯邮菍憽皻g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閑愁。只不過馮是酒闌人散,舞休歌罷之后寫第二天的蕭索情懷,而張先則一想到笙歌散盡之后可能愁緒更多,所以根本連宴會也不去參加了。
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幾時回”的慨嘆來。應當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兩個“春”字,有不盡相同的涵義。上一個“春”指季節,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僅指年華的易逝,還蘊涵著對青春時期風流韻事的追憶和惋惜。這就與下文“往事后期空記省”一句緊密聯系起來。
四、五兩句反用杜牧詩句:“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以“晚”易“曉”,主要于寫實。小杜是寫女子晨起梳妝,感嘆年華易逝,用“曉”字;而此詞作者則于午醉之后,又倦臥半晌,此時已近黃昏,總躺那兒仍不能消愁解憂,便起來“臨晚鏡”了。這個“晚”既是天晚之晚,當然也隱指晚年之晚,此處僅用一個“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層意思通過“傷流景”三字給補充出來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從詞意看,“悠悠”空靈而“后期”質實,前者自有其傳神入化之處。但“后期”二字雖嫌樸拙,卻與上文“愁”、“傷”等詞綰合得更緊密些。“后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往事已成過往,故著一“空”字。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失去了機會或錯過了機緣。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會引起人無限悵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則使人一想起來就加重思想負擔。這件“往事”,由于自己錯過機緣,把一個預先定妥的期約給耽誤了。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隨著時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記省”中去尋求。但尋求到了,卻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煩惱。于是他連把酒聽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會也不想去參加了。這樣的結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寫得格外惆悵動人,表面上卻又含而不露。詞之上片所寫,是作者的思想活動,是靜態,頗具平淡之趣。
下片從動態方面寫詞人即景生情,極富空靈之美。
作者未去參加府會,便暮色將臨時到小園中閑步,借以排遣從午前一直滯留心頭的愁悶。天很快就暗下來了,水禽并眠池邊沙岸上,夜幕逐漸籠罩了大地。這個晚上原應有月的,不料云滿夜空,并無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這時,起風了,剎那間云開月出,而花被風所吹動,也竟自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此句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其《人間詞話》中評曰:“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边@句權威性的評語主要是論其遣詞造句之功力,其實這句妙處不僅于修詞煉句的功夫,主要還于詞人把經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后,居然一天將盡時品嘗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復雜的心情,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曲傳達出來,讓讀者從而也分享到一點欣悅和無限美感。正如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評云:“心與景會,落筆即是,著意即非,故當膾炙?!庇謼钌鳌对~品》云:“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結尾數句,作者先寫“重重簾幕密遮燈”而后寫“風不定”,并非遷就詞譜的規定,這只是說明作者體驗事物十分細致,外面有風而簾幕不施,燈自然會被吹滅,所以作者進了屋子就趕快拉上簾幕,嚴密地遮住燈焰。但風更大了,縱使簾幕密遮而燈焰仍搖擺,這個“不定”是包括燈焰“不定”的情景內的。“人初靜”一句,是說由于夜深人靜,愈顯得春夜的風勢迅猛;聯系到題目的“不赴府會”,作者這里的“人靜”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場面這時也該散了罷;再結合末句,又見出作者惜春、憶往、懷人的一片深情。好景無常,剛才還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紅,經過這場無情的春風,恐怕要片片飛落園中的小路上了。結句內涵頗豐,既有傷春之逝的惆悵,自嗟遲暮的愁緒,又有賞春自得的竊喜。
此詞聞名于世的主要原因還是善于煉字。作者詞中正是通過“花弄影”開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詞為之生輝。
●減字木蘭花
張先
垂螺近額,走上紅裀初趁拍。
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琢。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
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少年藝妓舞蹈形象的作品。全詞以纖細巧妙的藝術手法,把從起舞到急舞、緩舞以及舞罷的全套舞蹈動作寫得層次分明,姿態各異。
上片開篇句,寫舞蹈的開始?!按孤萁~”,指下垂近額角的螺形發髻,這樣的發型,說明舞女年紀尚幼,還帶幾分稚氣?!白呱霞t裀初趁拍”,是說這位舞女以輕快的腳步上場,隨即按著音樂的節拍,紅地毯上翩躚起舞。“走”字,意為疾趨、快步。這二句抓住舞女的頭上裝束和腳下動作,描寫了舞蹈的第一階段?!爸豢帧倍涫菑挠^眾眼中寫舞女的動作。這位舞女身輕如燕,急速飛旋,像是要飛到天上去。詞人作為觀眾,不禁為她耽心,于是想讓空中的游絲把她牽惹住。“只恐”、“擬倩”兩組虛詞,前呼后應,仰承俯注,設想奇絕,富于詩意。
換頭兩句,轉寫舞女的雙腳。她穿著繡有文采鴛鴦的舞鞋,紅地毯上輕快地旋轉、跳躍,一忽兒節奏放緩,她象楊花一樣飄去,連一絲兒灰塵也未沾惹。《伊州》,商調大曲名,唐時來自西北邊地。詞至結處,才知道伴奏的樂曲乃是《伊州》,前面所說的“初趁拍”乃是指配合《伊州》調的節拍。一曲奏畢,舞蹈停止,而舞女頭上的宮花還顫巍巍地搖晃不休。這樣的結尾極有余味,這顫動的宮花,讓人仍舊沉浸舞蹈的意境中,久久不愿醒來……。
古典詩詞中專以舞蹈為題材的作品不多,本篇則是為數不多的同類作品中出類拔萃之作。詞中以纖細巧妙的筆法描繪舞技的高超,如用游絲、楊花、宮花之類質地較輕之物襯托或比喻動作的輕盈飄逸,使人如親臨親見,獲得了極高的藝術享受。
●千秋歲
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
惜春更把殘紅折。
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東方未白凝殘月。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千秋歲》寫的是悲歡離合之情,聲調激越,極盡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運用描寫景物來烘托、暗示美好愛情橫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鳴聲悲切的鶗鴂提出來,詔告美好的春光又過去了。源出《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從“又”字看,他們相愛已經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這傷情卻和春天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殘紅折”之舉動。所謂“殘紅”,象征著被破壞而猶堅貞的愛情。一個“折”字更能表達出對于經過風雨摧殘的愛情的無比珍惜。緊接著“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是上片最為重要的兩句:表面上是寫時令,寫景物,但用的是語意雙關,說的是愛情遭受破壞。“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子青時,便被無情的風暴突襲,便是災難了。青春初戀遭此打擊,情何以堪!經過這場災難,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聲中歸去。被冷落的受害者這時也和柳樹一樣,一任愛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換頭“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兩句來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極,就必然發出傾訴不平的最強音。這種極怨的氣勢下,受害者接著表示其反抗的決心,“天不老,情難絕”。這兩句化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詩句而含意卻不完全一樣,此處強調的是天不會老,愛情也永無斷絕的時候。這愛情是怎樣的呢?“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薄敖z”“思”,諧音雙關。這個情網里,他們是通過千萬個結,把彼此牢牢實實地系住,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這是全詞“警策”之語。情思未了,不覺春宵已經過去,這時東窗未白,殘月猶明。如此作結,言盡而味永。
這首詞韻高而情深,含蓄又發越,可以說,兼有婉約與豪放兩派之妙處。
●更漏子
張先
錦筵紅,羅幕翠。
侍宴美人姝麗。
十五六,解憐才。
勸人深酒杯。
黛眉長,檀口小。
耳畔向人輕道。
柳陰曲,是兒家。
門前紅杏花。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以才子佳人之愛為主題,頗有戲劇性地敘寫了才子佳人歌筵酒席之間的邂逅。全詞以敘事見勝,筆墨緊湊,場面、人物、動作、對話表現得極為精彩,風格清新,明秀而又含蓄,情感熱烈、輕倩而不流于淺薄,讀來引人入勝。
起首兩句為場面描寫,寫的是錦筵鋪紅,羅幕垂碧,同時為下邊美人出場暗設襯托?!笆萄缑廊随?。”這一位侍宴的歌女生得很美,出現紅筵翠幕之間,自是格外光彩照人?!笆辶?,解憐才”,點其年齡之輕,則歌女之動人,詞人之動心,皆不言之中。“解憐才”三字,極有分量,說這位歌女雖很年輕,卻懂得什么是愛。正是因為她傾倒于詞人的才華,所以才“勸人深酒杯”。人,即詞人自指。這句詞意為歌女勸詞人飲盡、斟滿?!兜郎角逶挕份d“每張先來,即令侍兒出侑觴,往往歌子野之詞”,可證。這句妙很有分寸,入情入理。酒席之上,眾目睽睽之下,這位歌女要向詞人初次表示自己的愛慕,必然是也只能是通過勸酒之際來暗表衷情。這一動作描寫,不僅刻畫出她的愛情心理,而且十分貼近歌女的身份。
下片接著寫歌女借勸酒進一步大膽表示。過片兩句,為歌女而特寫檀口為淺絳,檀口即紅艷的嘴唇。
這兩句寫當歌女手執酒壺,詞人面前俯身斟酒時,詞人對她美貌的觀感:只見她畫眉長,紅唇小。不難想見,此時此刻,兩人目光相注,目成心許,所以機靈而大膽的歌女當下便“耳畔向人輕道”:“柳陰曲,是兒家。門前紅杏花?!贝巳涫歉枧暱?,尤言:柳陰隱秘之處,便是妾家,可別忘了,門前有紅杏花!聲音雖輕柔,膽子卻很大;話雖簡短,情感卻很摯烈。此三句,歌女性情全出。這幾句話雖極大膽,卻合情合理,完全符合歌女的身份。結句極美,將詞境溶入一片紅杏花之中。
這首詞,將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的邂逅敘寫得既富于故事性、戲劇性又富于抒情色彩,將才子佳人之愛表現得頗具情韻,堪稱愛情詞中難得的精品。
●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
張先
“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
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
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
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
彩絳朱索新整。
宿繡屏、畫船風定。
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
玉盤大小亂珠迸。
酒上妝面,花艷眉相并。
重聽。
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詞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用鋪敘的手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煙渚,以及此背景上活動的人物,描寫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上片起首三句是環境描寫。“野綠連空”,見詞人站船上,目光順地平線伸延,只見遼遠無際的綠色原野上接蒼穹。作者又順勢舉頭眺望遠天,晴空蔚藍,好像與江水相連。
著一個“垂”字把遠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形象。詞人仰觀俯視,只見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凈”。“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皟簟弊质切稳菟拿鞒簼崈簟4司浔咀灾x朓詩“澄江凈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上三句,詞人以其拿手的煉字功夫,多方面多層次地畫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與綠野相連,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渾茫寥闊,而又十分寂靜。這幅圖畫中,“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正是綠野中的特寫。這二句,顯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寫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處正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見功力。特別是加了“無影”二字,整個畫面立即靈動起來,那柳絮飛舞的輕盈飄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風吹拂,輕絮飄舞,微暗的樹蔭中,依稀看見它們游蕩回轉,而一點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種飄忽無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進一層。詞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輕舞的環境描寫后,讓人物出場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遠處看到人歸之影,人影與晚霞相映,十分妍麗。人漸走漸近,看得也越清楚,連“修巾薄袂”也看得出來。修長的巾帶,薄薄的衫袖,雅麗非凡,且巾長袂薄,隨風飄舉,為美人勾出了一幅飄飄欲仙的姿態。由下句“擷香拾翠相競”來看,可知這美人不是獨自一人,她是結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鳥的各色羽毛,采各種香草。曹植《洛神賦》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寫出洛水眾女神之美,此處詞人借用此意,寫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寫兩個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邊,水邊過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賦》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晚霞輝映下,寂靜的洲渚上,忽的出現了這一雙美人,詞人凝望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美麗的幻覺,目為凌波女神。這不僅細致地寫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詞人的欣喜、驚愕,以至傾慕的心理也表現出來。這兩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節的鋪敘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詞人也該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煙”字,為江濱洲邊刷上一層煙水凄迷的朦朧色彩,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過片“彩絳朱索新整”,寫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擷香拾翠”之后,換妝梳洗,以更嬌麗的容顏出現?!安式{朱索”,指五顏六色的彩帶,是女子的裝飾物,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飾。
接下來一句為“金鳳響雙槽”?!敖瘌P”代指琵琶。本出樂史《楊太真外傳》:“妃子琵琶邏逤檀,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其木溫潤如玉,光耀可鑒。有金縷紅文,蹙成雙鳳?!惫侍K軾《宋叔達家聽琵琶》詩云:“半面猶遮鳳尾槽。”“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響雙槽”,表明是兩把琵琶同時彈奏。這里切題《舟中聞雙琵琶》。這優美的樂聲里飽含著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顯得高雅深沉。又用“誰省”一詞,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與琵琶女的關系推進一層。
“玉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句化來,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并舉,形象地表現了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處如急風暴雨,低回處如兒女私語,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皆隨樂聲起伏,曲曲傳出。樂聲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詞人對音樂形象的描繪也暫收束。船上一片岑寂,無聲的境界里,接下來詞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細節,徑直從借酒相慰寫起?!熬粕蠆y面”,是說琵琶女已帶醉意,面頰被酒暈得緋紅,故下句用“花艷”形容其醉態之美。借酒澆愁愁更愁,于是雙眉“相并”?!跋嗖ⅰ币饧淳o鎖,表明愁懷不釋。對醉態愁容的描寫,形神兼備,極其工巧。既然愁懷未釋,欣逢知己,欲一吐為快,于是重奏一曲,詞人亦“重聽”一遍。
“漢妃”句用王昭君遠嫁匈奴,馬上彈琵琶故事。晉石崇《王明君辭序》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薄耙磺币布嬷敢哉丫鋈适伦V寫的琴曲《昭君怨》。“漢妃一曲”也可以說是“今古幽思”的具體內容,其中寄托著琵琶女離鄉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結句“江空月靜”,以空廓沉靜的月夜,烘托出音樂的魅力。如泣如訴的昭君怨曲,把聽眾帶進了哀愁的境界,相對無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無窮的余韻,讓人回味。詞境從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化出。
這首詞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豆沤裨娫挕份d:“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埃ā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梢姶嗽~亦為作者的得意之作。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張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
君家正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把嘧诱汲病毙稳萑缃耠p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北驹~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回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闭哿泟e,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畫堂春
張先
外湖蓮子長參差,霽山青處鷗飛。
水天溶漾畫橈遲,人影鑒中移。
桃葉淺聲雙唱,杏紅深色輕衣。
小荷障面避斜暉,分得翠陰歸。
張先詞作鑒賞
這首詞既寫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寫歌女容貌和性靈之美。全詞融自然美與女性美于一境,寫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間的清歌妙發,表現出湖山和人物純真自然的性靈。
上片起句開門見山,直寫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連。當外湖長滿蓮篷的時候,遠遠望去,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比起荷花盛開,又是別有一番風味,此時正是游湖的好時光。下句展開遠景:“霽山青處鷗飛”,是寫天放晴了,雨洗過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襯之間,幾點翩飛的白鷗,顯得格外的白?!八烊苎嫎镞t。”詞人俯仰上下,只見水涵著天,天連著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只見中緩緩地行。畫橈,指畫船。遲,謂緩行。這樣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時忘卻自己,有時卻又以為自己是江山風月的主人。清瑩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鑒中移?!比舜校兴希嫒珑R,人影鏡里移動。
下片由寫景轉為寫人,重點描寫歌女容貌之美和性靈之美?!疤胰~淺聲雙唱”與“杏紅深色輕衣”兩句為對仗,一寫其歌聲,一寫其衫色。桃葉,本是晉代王獻之妾之名。獻之篤愛桃葉,曾作《桃葉歌》歌之,傳其辭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陳時,江南盛歌之,見《樂府詩集》卷四十五《桃葉歌》題解。詞上句以“桃葉淺聲”寫所唱,此“桃葉”即《桃葉歌》,非指人而言。歌聲輕婉,故曰“淺聲”,女伴同唱,故曰“雙唱”。此句寫船上的一對歌女雙雙唱起了輕柔宛轉的歌聲。“杏紅深色輕衣”則寫青山綠水,上下天光之間,歌女杏紅的衣色,顯得格外深。深,亦是詞人印象之深。詞人寫歌女之印象,不寫其容貌而寫其衣著,正是韻高脫俗的體現。這時正當暑天,故著輕衣。然而,詞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暉。分得翠陰歸?!笔钐煨睍煪q熱,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葉遮面。荷葉雖小,可是當乘船一路歸去時,詞人卻感覺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葉的一份綠陰涼意。小荷障面之姿態,很美;分得翠陰之感受,雖為錯覺,但更美。
此詞游湖這一賞心樂事中,表現了自然風光和人物容貌、性靈之美,體現出詞人高雅、清曠的審美意趣,抒寫了詞人對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無限熱愛。
其他詞作:
醉垂鞭(正宮)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醉垂鞭(贈琵琶娘,年十二)
朱粉不須施,花枝小。春偏好。嬌妙近勝衣。輕羅紅霧垂。
琵琶金畫鳳。雙條重。倦眉低。啄木細聲遲。黃蜂花上飛。
南鄉子(中呂宮)
何處可魂消。京口終朝兩信潮。不管離心千疊恨,滔滔。催促行人動去橈。
記得舊江皋。綠楊輕絮幾條條。春水一篙殘照闊,遙遙。有個多情立畫橋。
南鄉子(中秋不見月·中呂宮)
潮上水清渾。棹影輕于水底云。去意徘徊無奈淚,衣巾。猶有當時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暮角寒沙雁隊分。今夜相思應看月,無人。露冷依前獨掩門。
菩薩蠻(中呂宮)
憶郎還上層樓曲。樓前芳草年年綠。綠似去時袍?;仡^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
菩薩蠻(中呂宮)
聞人語著仙卿字。瞋情恨意還須喜。何況草長時。酒前頻共伊。
嬌香堆寶帳。月到梨花上。心事兩人知。掩燈羅幕垂。
菩薩蠻(中呂宮)
夜深不至春蟾見。令人更更情飛亂,翠幕動風亭。時疑響屟聲。
花香聞水榭。幾誤飄衣麝。不忍下朱扉。繞廊重待伊。
菩薩蠻(中呂宮)
簟紋衫色嬌黃淺。釵頭秋葉玲瓏翦。輕怯疲腰身。紗窗病起人。
相思魂欲絕。莫話新秋別。何處斷離腸。西風昨夜涼。
踏莎行(中呂宮)
衾鳳猶溫,籠鸚尚睡。宿妝稀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翠幕成波,新荷貼水。紛紛煙柳低還起。重墻繞院更重門,春風無路通深意。
上一篇: 張舜民 | 下一篇: 章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