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軾(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號南軒,四川錦竹人,和朱熹、呂祖謙齊名,并稱“東南三賢”,其父張浚曾任丞相,為抗金名將。張軾在長沙先創城南書院講學,后主教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在湖南長沙優美的岳麓山下。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即長沙)太守,創辦岳麓書院。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張軾主講岳麓書院時,理學家朱熹自閩來湘,交流學術,成為岳麓書院歷史上的盛事。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十八歲登進士,他在學術上的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集理學之大成,他的《四書集注》成為后世科舉進士必讀之書和標準答案,愛國詩人辛棄疾對其學術成就欽佩不已,稱道他說:“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
乾道三年八月,朱熹不遠千里從福建崇安啟程,至九月八日抵達長沙,訪張南軒,講學城南、岳麓,當時來岳麓書院聽講學的人很多,盛況空前,以至有“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開創了岳麓書院千年自由講學的風氣.朱張常乘舟橫渡湘江,往返岳麓書院與妙高峰下城南書院,至今民間還留下“朱張渡”的歷史佳話。
朱熹,張軾交誼甚深,不僅切嗟學術于講堂,而且攜游名山勝地,游岳麓山時,兩人互有唱和,并相聯詠。如有次在岳麓書院門前赫曦臺上:
朱熹吟道:泛舟長沙渚,振衣湘山岑。
張軾和道:煙云渺變化,宇宙窮高深。
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
朱熹又云:寄言塵中客,莽莽誰能尋?
詩歌表達了他倆對宇宙世界的探詢和對金兵南侵嚴峻現實的憂患。
為了再現“千年書院,朱張論道”這一盛景,我于戊子年特請江南刻銅后起之秀一品秋葉友, 精雕在岳麓書院會講論道的朱熹、張軾兩位大師,并仿北宋著名書法瘦金體細刻朱張于赫曦臺上對唱吟詩之作。
上一篇: 朱放 | 下一篇: 鄭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