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是南宋初年一度“總中外之任”的顯赫人物。人們對他一直是褒貶參半,褒者譽之為“王導”、“諸葛”,把他和岳飛并列,稱他是“抗金英雄”。貶者謂其“無分毫之功,有邱山之過”,“一生無功可紀,而罪不勝書。”——總的來說,功大于過的民族英雄的評價應是公允的。
在南宋各大名將中,張浚的戰術作戰能力一般,但頗有大帥知人善任之名。是主戰派的領袖,與兒子張栻都是著名民族英雄。提拔過吳玠、劉锜、楊沂中和虞允文等名將,以及楊萬里等文官。對其負面評價,主要是其主導的富平之戰和隆興北伐的大敗。富平之戰雖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幾乎擊敗金軍主力,后來看來,所差可能就是一個趙哲。隆興北伐時,張浚已老將死,力不從心,其過錯不在于具體工作,而在于沒有把總帥的職位讓給虞允文這些年輕一輩的人物。
浚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遍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陳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筦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行,皇族系虜,生民涂炭,誓不與敵俱存,故終身不主和議。每論定都大計,以為東南形勢,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懷憤惕。至如錢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號召北方。與趙鼎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皆一時之望,人號“小元祐”。所薦虞允文、汪應辰、王十朋、劉珙等為名臣;拔吳玠、吳璘于行間,謂韓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锜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稱浚為知人。浚事母以孝稱,學邃于《易》,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子二人、栻、枃。栻自有傳。
在南宋各大名將中,張浚的戰術作戰能力一般,但頗有大帥知人善任之名。是主戰派的領袖,與兒子張栻都是著名民族英雄。提拔過吳玠、劉锜、楊沂中和虞允文等名將,以及楊萬里等文官。對其負面評價,主要是其主導的富平之戰和隆興北伐的大敗。富平之戰雖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幾乎擊敗金軍主力,后來看來,所差可能就是一個趙哲。隆興北伐時,張浚已老將死,力不從心,其過錯不在于具體工作,而在于沒有把總帥的職位讓給虞允文這些年輕一輩的人物。
浚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遍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陳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筦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行,皇族系虜,生民涂炭,誓不與敵俱存,故終身不主和議。每論定都大計,以為東南形勢,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懷憤惕。至如錢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號召北方。與趙鼎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皆一時之望,人號“小元祐”。所薦虞允文、汪應辰、王十朋、劉珙等為名臣;拔吳玠、吳璘于行間,謂韓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锜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稱浚為知人。浚事母以孝稱,學邃于《易》,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子二人、栻、枃。栻自有傳。
上一篇: 張昌宗 | 下一篇: 張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