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72年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4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始任職于中山大學中文系。2004年始兼為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流動站科研人員。近年學術志趣主要集中于一九四○-七○年代大陸中共文藝研究及當代作家評論。
研究著作
1.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2.欲望的重新敘述:20世紀中國文學敘事與文藝精神.參與著作.承擔2章5萬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愛玲傳(增訂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中國現代文學與儒家傳統.長沙:岳麓書社.2006.(即出)
參編著作
1.世界文學經典鑒賞?非洲美洲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2.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鑒賞.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主要論文
1.論苗長水和他的老區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5(5).
2.1993-1996:湖北中篇創作個案.當代作家研究.1997(5).
3.船,和它的歌聲.文論報1999.7.22、寫作.1997(5).
4.應該重視長篇小說的精神導向.芳草.1996(4).
5.張愛玲論.通俗文學評論.1997(2).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7(3).(全文轉載)
6.沉淪與救贖:無根的一代(重讀莫言、劉震云).小說評論.1997(1).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7(8).(全文轉載)
7.新時期湖北中篇小說創作論.收入.跨世紀的湖北文藝.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
8.莫言創作心理解析.武漢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9.裂隙中的敘事:論50至60年代文學的敘述機制.文學評論(中青年學者專號).2001.
10.現代性演進中的角色:文學批評50年(座談記錄).廣州文藝.2000(1).
11.意識形態的重建與自由主義.現代哲學.2003(2).
12.革命文藝中的叛徒敘述:重讀《青春之歌》.長江學術.第6輯(2004).
13.魯迅為什么不看重阿Q正傳:兼論國民性批判寫作與啟蒙主義之關系.中山大學學報.2004(5).
14.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淵源:兼談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中國視角.江漢論壇.2004(6).
15.用語言挑戰語言(韓少功訪談錄).小說評論.2004(6);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5(1).(全文轉載);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6.仍有人仰望星空:韓少功的1992-2002.小說評論2004(6);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5(1).(全文轉載);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7.我們怎樣進入歷史: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品格.廈門大學“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討會演講論文.選入.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8.普遍歷史的建構:對西方哲學史的一種考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1).
19.“勞作使我沉靜”(張煒訪談錄).小說評論.2005(3);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20.張煒與現代中國的仇恨美學.小說評論.2005(3);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21.“超越”的限度:論李銳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1).
22.通向“中國”的寫作(畢飛宇訪談錄).小說評論.2006(2).
23.“現代”之后,我們往哪里去.小說評論.2006(2).
(此資料未包括作者近年在《文藝報》、《今日名流》、《長江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上發表的學術隨筆,以及在各地學術會議上的提交論文)
科研項目
1.教育部資助青年教師項目“欲望的重新敘述”,第二負責人,1999。
2.中山大學985項目“二十世紀中國前沿問題研究”,子項目負責人,2002。
3.中山大學桐山青年基金“1895-1927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與形成”,2002。
4.武漢大學985項目“中國文學的市場、傳播與接受”,子項目負責人,2004。
研究著作
1.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2.欲望的重新敘述:20世紀中國文學敘事與文藝精神.參與著作.承擔2章5萬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愛玲傳(增訂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中國現代文學與儒家傳統.長沙:岳麓書社.2006.(即出)
參編著作
1.世界文學經典鑒賞?非洲美洲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2.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鑒賞.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主要論文
1.論苗長水和他的老區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5(5).
2.1993-1996:湖北中篇創作個案.當代作家研究.1997(5).
3.船,和它的歌聲.文論報1999.7.22、寫作.1997(5).
4.應該重視長篇小說的精神導向.芳草.1996(4).
5.張愛玲論.通俗文學評論.1997(2).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7(3).(全文轉載)
6.沉淪與救贖:無根的一代(重讀莫言、劉震云).小說評論.1997(1).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1997(8).(全文轉載)
7.新時期湖北中篇小說創作論.收入.跨世紀的湖北文藝.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
8.莫言創作心理解析.武漢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9.裂隙中的敘事:論50至60年代文學的敘述機制.文學評論(中青年學者專號).2001.
10.現代性演進中的角色:文學批評50年(座談記錄).廣州文藝.2000(1).
11.意識形態的重建與自由主義.現代哲學.2003(2).
12.革命文藝中的叛徒敘述:重讀《青春之歌》.長江學術.第6輯(2004).
13.魯迅為什么不看重阿Q正傳:兼論國民性批判寫作與啟蒙主義之關系.中山大學學報.2004(5).
14.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淵源:兼談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中國視角.江漢論壇.2004(6).
15.用語言挑戰語言(韓少功訪談錄).小說評論.2004(6);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5(1).(全文轉載);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6.仍有人仰望星空:韓少功的1992-2002.小說評論2004(6);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5(1).(全文轉載);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7.我們怎樣進入歷史: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品格.廈門大學“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討會演講論文.選入.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8.普遍歷史的建構:對西方哲學史的一種考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1).
19.“勞作使我沉靜”(張煒訪談錄).小說評論.2005(3);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20.張煒與現代中國的仇恨美學.小說評論.2005(3);選入.小說家檔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21.“超越”的限度:論李銳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1).
22.通向“中國”的寫作(畢飛宇訪談錄).小說評論.2006(2).
23.“現代”之后,我們往哪里去.小說評論.2006(2).
(此資料未包括作者近年在《文藝報》、《今日名流》、《長江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上發表的學術隨筆,以及在各地學術會議上的提交論文)
科研項目
1.教育部資助青年教師項目“欲望的重新敘述”,第二負責人,1999。
2.中山大學985項目“二十世紀中國前沿問題研究”,子項目負責人,2002。
3.中山大學桐山青年基金“1895-1927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與形成”,2002。
4.武漢大學985項目“中國文學的市場、傳播與接受”,子項目負責人,2004。
上一篇: 張昌宗 | 下一篇: 張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