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劃為三個時期,大約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為界: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內丹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禪宗詩偈》(即《悟真篇后遺》)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禪,以徹了禪宗性學為歸宿;
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代表晚期的轉變,禪道雙融,而正式釀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內丹學說。
張伯端的內丹學說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同時,他繼承陳摶內丹修煉的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張伯端雖然認為道、儒、釋 “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不同,他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禪宗“明性”境界。《佛祖統記》說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他自己亦聲稱“仆得達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
張伯端認為:“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因此,他將道教煉形氣作為修命,以禪宗“明心見性”、“頓悟圓通”釋內丹「煉神返虛」之境為修性,主張:“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于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云游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
其中,于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并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見。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內丹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禪宗詩偈》(即《悟真篇后遺》)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禪,以徹了禪宗性學為歸宿;
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代表晚期的轉變,禪道雙融,而正式釀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內丹學說。
張伯端的內丹學說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同時,他繼承陳摶內丹修煉的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張伯端雖然認為道、儒、釋 “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不同,他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禪宗“明性”境界。《佛祖統記》說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他自己亦聲稱“仆得達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
張伯端認為:“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因此,他將道教煉形氣作為修命,以禪宗“明心見性”、“頓悟圓通”釋內丹「煉神返虛」之境為修性,主張:“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于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云游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
其中,于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并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見。
上一篇: 趙抃 | 下一篇: 趙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