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燮在游學過程中,對當時詩壇盛行的刻板的摹擬和復古之風十分不滿,為了宣揚自己的詩歌理想,回到橫山后,葉燮在住所辟出房屋,招收學生,設館授徒,系統教授自己的詩學觀點,講解詩歌理論,指導詩歌創作。在教學中,葉燮以杜甫、韓愈和蘇軾三家的詩作為教材,葉燮認為這三家都體現了創新和求變,是影響其后詩風的代表人物。三家中,葉燮最推崇杜甫,除了感懷其身世遭際和史詩般的紀實風格,更重要的是杜詩中的創新,葉燮認為杜甫的詩包源流、綜正變,前人詩歌的優秀品質,“甫詩無一不備,然出于甫,皆甫之詩,無一字為前人之詩也”。
葉燮以杜甫為楷模,學習大師們創作的“自命處”,根據具體實事,自抒胸臆,因情而文。葉燮對自己的詩歌創作頗自負,對學生們訓誨說:“我詩于酬答往還或小小賦物,了無異人。若登臨憑吊,包納古今,遭讒遇變,哀怨幽噫,一吐其胸中所欲言與眾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雖前賢在側,未敢多讓。” 當時從葉燮學詩的人很多,其中沈德潛、葉長揚、張錫祚、薛雪等后來都成為一時名士。
張錫祚(1672-1724,又名永夫),木瀆人,生活貧苦,為人高潔,氣節高尚,詩才橫溢,后來窮餓而死,其墓葬靈巖山下(即再來人墓)。
薛雪(1861-1770),字生白,號“一瓢”,清通醫學,與當時名醫葉天士齊名,有《一瓢詩話》等作品傳世,論詩繼承葉燮的主張。
葉燮的學生中,成就與影響最大的要數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
沈德潛少有才學,大器晚成,67歲才中進士,翰林院編修,授尚書銜,得到乾隆皇帝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特許沈建立生祠,親書“詩壇耆碩”之匾,死時,乾隆還為其寫了挽詩。沈德潛著作等身,其詩學著作《說詩晬語》,大多引葉燮的觀點,就是不曾明言是葉燮的言論,亦多暗襲葉燮的說教。《說詩晬語》不成系統,但其地位使其影響比葉燮要大,也使葉燮的思想得到廣為傳播。
沈德潛后被尊為“乾嘉詩壇托塔天王”,連葉燮的對手汪琬也不得不感嘆“橫山門下,尚有詩人”。
葉燮的學生中還有侄子葉舒崇(四兄四侗之子),舒崇九歲喪父,由葉燮撫養長大,康熙十五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但舒崇也不幸早夭,死時僅三十多歲。舒崇得葉燮親授,才名享譽文壇,與葉燮并稱,有“大阮小阮”之目,其流虹橋(位于松陵鎮)軼事在文壇傳為佳話,王士禛、朱彝尊等人均有詩詞以記。
上一篇: 姚鼐 | 下一篇: 尤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