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古稱安宜,秦時屬東陽郡,唐代天寶年間,尼姑真如于安宜得到八樣寶物獻給肅宗,朝廷目為祥瑞,即將安宜改為寶應,隸屬揚州府,沿習至今。 康熙十四年(1675),49歲的葉燮懷著為國為民干點有益事業的理想,出任寶應知縣,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葉燮到任之時,寶應縣境滿目瘡夷,百廢待興,而民怨沸騰充塞于道,葉燮接任之時,立即著手整頓吏治,興修水利驅除水患。 寶應縣境東北有一射陽湖,是當地的大湖泊。前任孫蕙在任時,射陽湖發生一起殺人劫案,遷延日久,未獲真盜,孫蕙急于破案,竟輕信其心腹奸吏祥的捏辭,將射陽湖無辜漁民四十六人,指為盜匪團伙,駢斬結案。葉燮到任后,當地漁民紛紛告狀訴說怨情,葉燮展開周密的調查,詳察災情,在查清事實真相后,嚴懲兇犯,為被殺的無辜漁民恢復名譽,加以撫恤,終使怨案云開霧散,并將奸吏祥驅逐出境,贏得當地百姓的拍手叫好。 面對當時連年水患,那些高官們只知墨守成規,卻不懂因勢制宜的治水方法,徒擾百姓而于患無補。康熙十五年,淮(河)黃(河)并溢,山陽釣魚臺,寶應高家堰,高郵清水潭一時并決,河水泛濫,聲如雷霆,道路村莊全被沖垮,百姓呼號連天,景狀十分慘烈。葉燮征督民夫搶修堤防,對老弱病殘的貧戶一律免派,而對那些“公然脫籍簿”,依然燈紅酒綠的豪紳富戶卻概不豁免。葉燮審時度勢,根據地理狀況采用合理的方法加緊搶修,葉燮親自參加搶修河堤的勞動,與民工同吃同住,經過三個月的奮力搶救,寶應東西60里河堤全部保住,大大緩解了水災造成的損失,雖然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卻也得罪了那些豪門富戶、縉紳之家。 水災剛過,洪水尚未退盡,當道監司即令申報涸田,以便恢復征賦。當道派出使者查勘,厲聲呵斥:居然目中無官,而不報涸田。葉燮陪同使者同去查看,待看到實情以后,使者也只得同情地嘆息而去。 興修水利恢復生產都需要錢,以前,寶應地丁歲入了萬余兩,驛站額支1萬余兩,到葉燮時,地丁歲入僅1700余兩,且須按月提解,無可挪移,驛站額支減為400余兩,不啻杯水車薪,應付往來信使猶嫌不足。而“三藩”軍興以來,軍器、糧草等運輸使費,皆須地方墊支,雖可報銷拔補,也大多是一紙空文,葉燮多次呈文催拔,自然引起上司的不快,勉強拔補,也是大打折扣。葉燮面臨財政空虛,而家無余資的情況,只得私人舉債,以應驛政急需(后來還有人到橫山向葉燮討債)。其實,葉燮并非沒有錢路。當時寶應有“萬鄉紳之盜案”等三大獄,說情者,仇陷者,絡繹不絕。若以此據為奇貨,攫取萬金可說輕而易舉,葉燮卻絲毫不為所動,秉公執法,行之以恕,他的清正廉潔為當地百姓所擁護。
上一篇: 姚鼐 | 下一篇: 尤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