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適出生在浙江瑞安縣城水心街。葉適的少年時代,家境貧困。“自處州龍泉徙于瑞安,貧蕢三世矣”。父親性情開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親杜氏嫁到葉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災,家中器物被大水沖盡,自此更為艱難,居無定址,先后遷過二十一處,“窮居如是二十余年”。11歲時,名儒陳傅良在縣城林元章家執教,葉適經常在林家嬉戲,他得到機會從陳傅良學習。據他自己的回憶,從此受教、請益于陳傅良的時間,前后有40年之久。少年時代從學的學人中,可以考定的還有劉朔、劉愈、劉夙等。
13歲時葉適隨父從瑞安遷到永嘉(今浙江溫州);15歲,學詩、學時文,這些對他一生學術深有影響。《宋史》本傳稱他“為文藻思英發”,而全祖望評論說:“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辭章。”
16歲時,葉適在溫州樂清白石北山小學講舍講習,為稻粱謀,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間從學與結交的師友,除陳傅良外,還有王十朋的門人葉士寧與林鼐、林鼒兄弟等。
從19歲開始,一直到28歲,即淳熙四年(1177),葉適主要活動是在婺州地區游學,曾從學于鄭伯熊,上書宰執葉衡,結識了陳亮、呂祖謙、周必大等。
這十年間,葉適到過臨安,時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葉適上書葉衡,葉衡時為簽書樞密院事。葉適在這封《上西府院書》中,縱論天下大勢,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論,輕仁義之學,則相與擯賢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執能夠酌古今之變,權利害之實,以先定國是于天下。具體地說,一是政治上的有為:收召廢棄有名之士,斥去大言無驗之臣,辟和同之論,息朋黨之說。重臺諫而任刺史,崇館閣以親講讀。二是經濟上的措施:據歲入之常以制國用,罷太甚之求,以紓民力。三是軍事上的廣武舉之路,委諸路以擇材,鼓舞士卒之勇氣,不用增兵而加緊訓練,屯田耕種以代軍輸。四分上流之地,積極準備北伐。
葉適提出中興的“大略”,進一步指出關鍵在于為政要“誠”、“賞”與“罰”。誠,是指發號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計,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賞,是指愛人之功,求人之善,舉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賤之丑。罰,是懲人之過,明人之惡,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以后,葉適多次上書朝廷,其要點多是這些內容。
這一年葉適才25歲,這次上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響,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葉適26歲,赴武義招明山訪呂祖謙,與陳亮、呂祖謙相聚。
13歲時葉適隨父從瑞安遷到永嘉(今浙江溫州);15歲,學詩、學時文,這些對他一生學術深有影響。《宋史》本傳稱他“為文藻思英發”,而全祖望評論說:“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辭章。”
16歲時,葉適在溫州樂清白石北山小學講舍講習,為稻粱謀,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間從學與結交的師友,除陳傅良外,還有王十朋的門人葉士寧與林鼐、林鼒兄弟等。
從19歲開始,一直到28歲,即淳熙四年(1177),葉適主要活動是在婺州地區游學,曾從學于鄭伯熊,上書宰執葉衡,結識了陳亮、呂祖謙、周必大等。
這十年間,葉適到過臨安,時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葉適上書葉衡,葉衡時為簽書樞密院事。葉適在這封《上西府院書》中,縱論天下大勢,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論,輕仁義之學,則相與擯賢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執能夠酌古今之變,權利害之實,以先定國是于天下。具體地說,一是政治上的有為:收召廢棄有名之士,斥去大言無驗之臣,辟和同之論,息朋黨之說。重臺諫而任刺史,崇館閣以親講讀。二是經濟上的措施:據歲入之常以制國用,罷太甚之求,以紓民力。三是軍事上的廣武舉之路,委諸路以擇材,鼓舞士卒之勇氣,不用增兵而加緊訓練,屯田耕種以代軍輸。四分上流之地,積極準備北伐。
葉適提出中興的“大略”,進一步指出關鍵在于為政要“誠”、“賞”與“罰”。誠,是指發號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計,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賞,是指愛人之功,求人之善,舉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賤之丑。罰,是懲人之過,明人之惡,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以后,葉適多次上書朝廷,其要點多是這些內容。
這一年葉適才25歲,這次上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響,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葉適26歲,赴武義招明山訪呂祖謙,與陳亮、呂祖謙相聚。
上一篇: 俞灝 | 下一篇: 易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