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始終把推動成果轉化和擴大招商引資作為工作重點,推動區內產業快速發展。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范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注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
從1997年到2005年的這樣一組鮮活的數字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楊凌示范區在艱難的創新之路上迸發出的勃勃生機和活力: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18億元,年均增長24.6%;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多萬元增加到每年8到10億元;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56億元,年均增長40%-60%;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5700萬美元;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1.76億元,增長了1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6元增加到3517元,年均增長12.2%;對外科技示范帶動效益從每年不足20億元,達到現在每年50億元左右。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
10年來,示范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余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范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臺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贊揚;農村中小學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立的35個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后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陜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從1997年到2005年的這樣一組鮮活的數字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楊凌示范區在艱難的創新之路上迸發出的勃勃生機和活力: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18億元,年均增長24.6%;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多萬元增加到每年8到10億元;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56億元,年均增長40%-60%;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5700萬美元;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1.76億元,增長了1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6元增加到3517元,年均增長12.2%;對外科技示范帶動效益從每年不足20億元,達到現在每年50億元左右。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
10年來,示范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余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范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臺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贊揚;農村中小學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立的35個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后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陜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上一篇: 楊衡 | 下一篇: 虞羽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