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至忠(?~713年),祖籍南蘭陵,后徙居沂州(山東棗莊)。初仕為伊闕、洛陽尉。唐神龍元年(705年),武三思擅權,至忠附之,為御史中丞,后遷吏部侍郎。景龍三年(709年),晉升為中書令。
景龍四年(710年),唐朝內亂,蕭至忠被罷相,出任晉州刺史,治有能名。太極元年(712年),睿宗即位,拜為刑部尚書,復為中書令,封酂國公。是歲,與竇懷貞、魏知古、陸象先等撰《姓氏系錄》200卷。
《新唐書》本傳在論述蕭至忠為人時曾載:“至忠在朝,有風望,容止閑敏,見推為名臣。外方直,糾摘不法,而內無守,觀時輕重而去就之。始為御史,桓彥范頗引重。五王失敗,更因武三思得中丞,附安樂公主為宰相。韋后敗,遽發韋洵壟,持其女柩歸。后依太平,復當國。”公主敗,捕誅之,籍其家。時人嘆曰:“九世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已!”
蕭至忠是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著名大臣,歷任監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書、中書令等。他善于決斷,譽聞當時。
有一次,蕭至忠與友人相約某天在一個路口相見。約會那天,恰巧天降暴風雪,非常寒冷,路人紛紛躲避到路邊的房子里取暖,只有蕭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朋友。人們勸他到房子里取暖,他回答說:“哪有為了自己的安適失信于人的道理呢!”
升任監察御史后,有一次,蕭至忠彈劾大臣蘇味道貪贓枉法。御史大夫李承嘉把御史們叫來責備說:“彈事不向御史大夫請示報告,這合乎道理嗎?”眾人嚇得不敢說話。蕭至忠卻回答說:“依據慣例,御史臺沒有長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與所彈劾的官員具有相等的地位,可以各自獨里地彈事,互相不必請示報告。如果彈事要先向御史大夫請示報告,那么,彈劾御史大夫又該向誰請示報告呢?”李承嘉無言以答,十分慚愧。
唐中宗復位后,有人檢舉相王與太平公主欲謀不軌。唐中宗令蕭至忠審理此案。蕭至忠向唐中宗進言:“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難道不能容得下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嗎?臣認為,國家江山社稷的存亡興廢正在于君臣能否團結一心啊!漢書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請陛下詳查此言。何況,武則天皇后本來欲立相王為太子,可相王幾天都不吃東西,堅持迎接陛下回朝,這已經成為百姓們傳誦的佳話??梢?,這些舉報都是虛構的。”唐中宗采納了蕭至忠的建議,一場血腥屠殺避免了。
不久,蕭至忠被任命為中書侍郎。他上書陳政:“求治之道,首于用賢。”他認為,官員如果沒有與職務相應的才能必然瀆職,瀆職則必然會把公事辦砸,最后受害的一定是國家和百姓。他說,現在授職用人,大多是用貴要來粉飾,上下之間互相蒙騙。他提出:“夫官爵,公器也;恩,私惠也。”對于有功于國家的封王們,國家可以給他們金銀使他們富起來,給他們糧食和肉類讓他們吃好,以表示對他們的恩澤。但是,如果用官職作為獎賞,必然造成“公義不行”,“私謁開而正言塞”。
蕭至忠升任中書令后,大臣宗楚客、紀處納等懷奸勾結朋黨,大臣韋巨源等只求自保,無所匡正,唯有蕭至忠介于其間,獨不詭隨,頗存正道,時望歸重。
蕭至忠為人容止閑敏,做御史方直嚴明,糾彈不法,清儉克己,簡約自高,被時人推譽為名臣。
■名言鏈接
“故事,臺中無長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彈事,不相關白?;蛳劝状蠓蚨S彈事,如彈大夫,不知白誰也。”
——此言出自《冊府元龜》卷五百一十五《憲官部》,是蕭至忠回答御史大夫李承嘉為什么御史彈事不先向御史大夫請示報告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既反映了蕭至忠的職業氣節,也說明在唐朝御史具有獨利行使彈劾的權力。
蕭至忠,德言曾孫。少為畿尉,以清謹稱。神龍初,自吏部員外擢御史中丞,遷吏部侍郎,掌選事,請謁杜絕。尋遷中書侍郎,兼中書令。睿宗立,出為晉州刺史。先天二年,復為中書令。與竇懷貞、魏知古、崔湜、陸象先、徐堅等撰《姓族系錄》二百卷,書成,加爵。后坐附太平公主伏誅。詩九首。
上一篇: 薛曜 | 下一篇: 辛替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