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1280—1354)[1],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吳鎮生于元至元十七年,卒于元至十四年,終年七十五歲。
吳鎮長住魏塘,深居簡出。吳鎮于六十八歲【至正七年(1347)】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于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后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
祖名吳澤,字伯常,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吳鎮年少好劍術,成年后與其兄吳瑱同受業于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自此韜光養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錢塘等地賣卜。
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游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
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郁、古厚純樸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郁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并稱為元四家。
相傳吳鎮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復爾?!焙蠊缙溲?。
吳鎮事跡收錄于《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臺集》、《倉螺集》。 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碑陳列于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后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
吳鎮墓現存于梅花庵內,梅花庵是紀念吳鎮的附屬性建筑,在墓的東側,明萬歷間為守墓而建。位于魏塘鎮花園弄路西側。明泰昌元年(1620)邑令吳旭和邑紳錢士升籌集款修理墓道、添建祠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華亭陳繼儒作《修梅花庵記》,并有董其昌書“梅花庵”匾額。后邑人曾幾次籌資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吳鎮墓與梅花庵,曾多次作過修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鎮長住魏塘,深居簡出。吳鎮于六十八歲【至正七年(1347)】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于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后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
祖名吳澤,字伯常,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吳鎮年少好劍術,成年后與其兄吳瑱同受業于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自此韜光養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錢塘等地賣卜。
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游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
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郁、古厚純樸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郁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并稱為元四家。
相傳吳鎮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復爾?!焙蠊缙溲?。
吳鎮事跡收錄于《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臺集》、《倉螺集》。 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碑陳列于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后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
吳鎮墓現存于梅花庵內,梅花庵是紀念吳鎮的附屬性建筑,在墓的東側,明萬歷間為守墓而建。位于魏塘鎮花園弄路西側。明泰昌元年(1620)邑令吳旭和邑紳錢士升籌集款修理墓道、添建祠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華亭陳繼儒作《修梅花庵記》,并有董其昌書“梅花庵”匾額。后邑人曾幾次籌資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吳鎮墓與梅花庵,曾多次作過修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 衛德辰 | 下一篇: 王志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