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當文益經過地藏院的時候,正好碰到大雪阻途,便停下來休息。正在烤火取暖時,該院的方丈桂琛禪師便問他:“你去那里”?
文益回答:“只是行腳罷了”。
桂琛又問:“什么是行腳”?
文益回答:“不知道”。
桂琛便富有深意地說:“不知最親切”。
雪停了后,文益便向桂琛告辭,桂琛送他到門口并問:“你曾說三界惟心,萬法唯識,現在請告訴我庭下的那塊石頭是在心內,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回答:“在心內”。
桂琛便說:“你這位行腳之人,為什么要把這樣一塊大石頭放在心中呢?”
這話把文益說得窘極了,他便放下行李,決心留下來,向桂琛討教。每天他提出新見解時,桂琛都說:“佛法不是這樣的”。
最后,文益只得對桂琛說:“我已經辭窮理絕了”。
桂琛便說:“以佛法來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聽了這話,文益才恍然大悟。“一切現成”一語,后來成為法眼宗徒參禪時的重要“話頭”。
文益在地藏院與同行者洪進、休復、紹修等投依桂琛禪師,虔誠參謁,勤奮修學,皆得契悟,成為桂琛的弟子。文益在桂琛的點化下覺悟佛法,終成一代宗師。
文益在地藏院得度后,又與眾人行歷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以西地區),州牧招請文益主持崇壽院,在臨州崇壽院弘揚佛法。開堂說法之日,上堂答時,深受眾僧誠服。因而四方傳開,前來向文益請益受教者甚多,常以千計。
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報恩禪院、清涼寺開堂接眾。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戰亂較少,百姓文化水準較高,其思想得到較大范圍傳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場,四方僧俗競向歸之。李升賜號“凈慧”。
文益禪師宣講禪要,總以眼為先。他認為萬物以識(即認識)為先,而識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題標為心,實際指眼。其歌詞是: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因此,后人稱其為“法眼宗”之祖,其所開禪宗法系,因稱法眼宗。
文益著有《宗門十規論》,他主張“理事不二,貴在圓融”,“不著他求,盡由心造”,提倡“對病施藥”,“量體裁衣”。宋道原《景德傳燈錄》輯有《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記載了許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義。
比如法眼宗認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萬物時,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過了真如之眼。這叫做法眼,或道眼。
某次,文益問僧徒們說:“眼溝不通,是因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么塞住呢”?
僧徒們都無話以對,他便自答說:“只是被眼所阻礙罷了”。
這并不是說我們的肉眼沒有用。只要它們不塞住了道眼,還是非常有用的。
有一次,文益與南唐中主李璟談論佛道之后,一起觀賞牡丹花。中主敦請文益作首偈子,文益當下便誦出:
擁絨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中主聽后,頓悟禪旨。
文益非常博學,精通傳統的典籍。但他卻不是書本知識的奴隸。他常引證古人的話,但由他的口中說出,都變成了他自己的東西。有個學生問他:“什么是古佛?”
他回答:“現在就很好嘛”!
這是說根本之道和你之間沒有間隔。另一位和尚問他:“十二時中要怎樣修持”?
他回答:“步步踏實”。
有人問:“什么是諸佛的玄旨”?
他回答:“是你也有的”。
法眼宗深受華嚴宗教義影響,并以之闡明禪宗的基本主張,提出“真如一心”即華嚴宗所謂的“總相”,視“心”(總相)為最高精神性本體,表現出“禪教兼重”的趨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別和儒家聲氣相投,得到過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大力褒揚。
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十二月五日 ,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南唐中主李璟在文益病危時曾前往探視,在文益去世后,便賜其號為“大法眼禪師”。文益死后葬在江寧縣,存放其遺骸的塔被稱為無相塔。
文益禪師的弟子眾多,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勝。高麗僧人曾來向他學習,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宗后來傳到朝鮮半島,長盛不衰。
“文益”相關詞條: 什么是相關詞條 我來完善
文益回答:“只是行腳罷了”。
桂琛又問:“什么是行腳”?
文益回答:“不知道”。
桂琛便富有深意地說:“不知最親切”。
雪停了后,文益便向桂琛告辭,桂琛送他到門口并問:“你曾說三界惟心,萬法唯識,現在請告訴我庭下的那塊石頭是在心內,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回答:“在心內”。
桂琛便說:“你這位行腳之人,為什么要把這樣一塊大石頭放在心中呢?”
這話把文益說得窘極了,他便放下行李,決心留下來,向桂琛討教。每天他提出新見解時,桂琛都說:“佛法不是這樣的”。
最后,文益只得對桂琛說:“我已經辭窮理絕了”。
桂琛便說:“以佛法來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聽了這話,文益才恍然大悟。“一切現成”一語,后來成為法眼宗徒參禪時的重要“話頭”。
文益在地藏院與同行者洪進、休復、紹修等投依桂琛禪師,虔誠參謁,勤奮修學,皆得契悟,成為桂琛的弟子。文益在桂琛的點化下覺悟佛法,終成一代宗師。
文益在地藏院得度后,又與眾人行歷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以西地區),州牧招請文益主持崇壽院,在臨州崇壽院弘揚佛法。開堂說法之日,上堂答時,深受眾僧誠服。因而四方傳開,前來向文益請益受教者甚多,常以千計。
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報恩禪院、清涼寺開堂接眾。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戰亂較少,百姓文化水準較高,其思想得到較大范圍傳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場,四方僧俗競向歸之。李升賜號“凈慧”。
文益禪師宣講禪要,總以眼為先。他認為萬物以識(即認識)為先,而識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題標為心,實際指眼。其歌詞是: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因此,后人稱其為“法眼宗”之祖,其所開禪宗法系,因稱法眼宗。
文益著有《宗門十規論》,他主張“理事不二,貴在圓融”,“不著他求,盡由心造”,提倡“對病施藥”,“量體裁衣”。宋道原《景德傳燈錄》輯有《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記載了許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義。
比如法眼宗認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萬物時,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過了真如之眼。這叫做法眼,或道眼。
某次,文益問僧徒們說:“眼溝不通,是因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么塞住呢”?
僧徒們都無話以對,他便自答說:“只是被眼所阻礙罷了”。
這并不是說我們的肉眼沒有用。只要它們不塞住了道眼,還是非常有用的。
有一次,文益與南唐中主李璟談論佛道之后,一起觀賞牡丹花。中主敦請文益作首偈子,文益當下便誦出:
擁絨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中主聽后,頓悟禪旨。
文益非常博學,精通傳統的典籍。但他卻不是書本知識的奴隸。他常引證古人的話,但由他的口中說出,都變成了他自己的東西。有個學生問他:“什么是古佛?”
他回答:“現在就很好嘛”!
這是說根本之道和你之間沒有間隔。另一位和尚問他:“十二時中要怎樣修持”?
他回答:“步步踏實”。
有人問:“什么是諸佛的玄旨”?
他回答:“是你也有的”。
法眼宗深受華嚴宗教義影響,并以之闡明禪宗的基本主張,提出“真如一心”即華嚴宗所謂的“總相”,視“心”(總相)為最高精神性本體,表現出“禪教兼重”的趨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別和儒家聲氣相投,得到過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大力褒揚。
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十二月五日 ,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南唐中主李璟在文益病危時曾前往探視,在文益去世后,便賜其號為“大法眼禪師”。文益死后葬在江寧縣,存放其遺骸的塔被稱為無相塔。
文益禪師的弟子眾多,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慧炬、文遂等十四人最勝。高麗僧人曾來向他學習,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宗后來傳到朝鮮半島,長盛不衰。
“文益”相關詞條: 什么是相關詞條 我來完善
上一篇: 文秀 | 下一篇: 無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