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885年~958年),余杭人。俗姓魯,文益七歲出家于淳安智通院,二十歲在紹興開元寺受戒,后來至育王寺跟從希覺學律。文益不僅對于大乘佛教的各個宗派能融會貫通,并且對于儒家經籍典藏也頗有涉獵,被希覺視為佛門的子游、子夏,深受其器重。當時南方禪法興盛,文益便一路南下,到福州長慶院向慧稜禪師學習。由于不能契合玄旨,發明自家心地,文益與其他兩位僧人又外去尋師訪道。爾后,文益在地藏院遇到桂琛禪師,并在桂琛的點化下覺悟佛法,終成一代宗師。?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文益應撫州府州牧的邀請,在臨州崇壽院弘揚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報恩禪院、清涼寺開堂接眾。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戰亂較少,百姓文化水準較高,其思想得到較大范圍傳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場,四方僧俗競向歸之。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十二月五日,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南唐中主李璟在文益病危時曾前往探視,在文益去世后,便賜其號為“大法眼禪師”。文益死后葬在江寧縣,存放其遺骸的塔被稱為無相塔。著有《宗門十規論》等。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文益應撫州府州牧的邀請,在臨州崇壽院弘揚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報恩禪院、清涼寺開堂接眾。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戰亂較少,百姓文化水準較高,其思想得到較大范圍傳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場,四方僧俗競向歸之。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十二月五日,文益圓寂,享年七十四歲。南唐中主李璟在文益病危時曾前往探視,在文益去世后,便賜其號為“大法眼禪師”。文益死后葬在江寧縣,存放其遺骸的塔被稱為無相塔。著有《宗門十規論》等。
上一篇: 文秀 | 下一篇: 無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