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韋莊

韋莊

(約公元836~910年左右,生卒年不詳),字端巳,唐末五代詩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后,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后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于成都花林坊。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后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彌漫充溢于臟腑。其詞無專集,散見于《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一卷,凡五十四首,蓋取其詩集為名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四]、[五])、《浣溪沙》(五)、《應天長》(二)、《荷葉杯》([一]、[二])、《清平樂》(三)、《謁金門》([二]、[三])、《河傳》(二)、《天仙子》([二]、[四])、《訴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蘭花》等。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溫秾麗,韋清新。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韋莊一生經歷,可分前后兩期。
  前期為仕唐時期。廣明元年(880)他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未能脫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陽,次年作《秦婦吟》。后去潤州,在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幕中任職。光啟元年(885),僖宗還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鳳翔、興元。韋莊出于擁戴唐室之忱,離江南北上迎駕,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帶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應試,不第。乾寧元年(894)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貞逼迫出奔華州,韋莊亦隨駕任職。乾寧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宣諭,得識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補闕等職。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詩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無詩作留存。
  后期為仕蜀時期。天復元年 (901),他應聘為西蜀掌書記,自此在蜀達10年。天寶四年 (907),朱全忠滅唐建梁,韋莊勸王建稱帝,與之對抗,遂建立蜀國,史稱前蜀。他被王建倚為心腹,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制定開國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時,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舊居重建草堂作為住所。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詞。今存韋詞大部分作于后期。
  文學創作 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綱稱他“勝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羅隱、杜荀鶴等人)多矣”(《石洲詩話》),鄭方坤把他與韓□、羅隱并稱為“華岳三峰”(《五代詩話·例言》)。他前逢黃巢農民大起義,后遇藩鎮割據大混戰,自稱“平生志業匡堯舜”(《關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憂時傷亂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從而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蕩的社會面貌。《憫耕者》、《汴堤行》對戰亂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睹軍回戈》、《喻東軍》、《重圍中逢蕭校書》對當時屯居洛陽的援軍殘害人民、擄掠婦女的丑惡行徑作了譴責,同時又對他們擁兵自重、未能積極鎮壓起義軍表示不滿。而《銅儀》、《洛北村居》、《北原閑眺》、《辛丑年》等詩,則反映了他對唐室“中興”的熱切期待;《聞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關》等詩,表示了他對離亂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憶昔》等作,更撫今追昔,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懷古詩,如《臺城》、《金陵圖》、《上元縣》等,在對南朝史跡的憑吊中,也寄寓著他對唐末社會動亂的哀嘆,情調凄惋。此外,他還有一些詩如《思歸》、《江外思鄉》、《古離別》、《多情》等,反映了他長期四處飄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寫景詩,如《題盤豆驛水館后軒》、《登咸陽縣樓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體詩見長。律詩圓穩整贍,音調響亮,絕句包蘊豐滿,發人深省;而清詞儷句,情致婉曲,則為其近體詩的共同風格。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此詩長達1666字,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詩中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敘說,正面描寫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稱帝建國,與唐軍反復爭奪長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圍絕糧的情形。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一方面對起義軍的所謂“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反映了義軍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統治階級的倉皇失措和腐敗無能;一方面揭露了唐軍迫害人民的罪惡,另一方面又夾雜著對他們“剿賊”不力的譴責。它選擇典型的情節和場面,運用鋪敘而有層次的手法,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復雜矛盾,布局謹嚴,脈絡分明,標志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韋莊因此詩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由于某種忌諱,韋莊晚年嚴禁子孫提及此詩,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長期失傳。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發現。
  韋莊又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并稱溫韋。溫、韋詞在內容上并無多大差別,不外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但溫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詞,創作個性不鮮明;而韋詞卻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5首,學習白居易、劉禹錫《憶江南》的寫法,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游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離亂之痛和思鄉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風格上,韋詞不象溫詞那樣濃艷華美,而善于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詞還接受了民間詞的影響,用直截決絕之語,或寫一往情深,或寫一腔愁緒。如〔思帝鄉〕“春日游”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于率直中見郁結;〔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的“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以終老異鄉之“誓”,更深一層地抒發思鄉之苦。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許昂霄《詞綜偶評》評韋詞“語淡而悲,不堪多讀”,都指明這一特點。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韋詞高于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要在飛卿之上”;“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也是從這點著眼的。但韋詞間有艷褻語,為其不足處。
  本集和研究資料 《蜀□杌》著錄韋莊《浣花集》20卷。《補五代史·藝文志》著錄《韋莊箋表》1卷、《諫草》2卷、《蜀程記》1卷、《峽程記》1卷、《韋莊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僅存《浣花集》及所選詩《又玄集》,余皆佚。
  《浣花集》為韋莊弟韋藹所編,藹序說,韋莊在“庚子(880)亂離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編集時,他才搜集到1000多首。然今傳《浣花集》僅存詩200多首,尚不足原編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間朱承爵刻本(《四部叢刊》即據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閣刻本,皆作10卷,大致以時地分卷,各卷篇數多少不均。《全唐詩》略加歸并,編為5卷,內容全同。另《補遺》1卷,大概為后人于結集后所增補。
  韋莊詞向無專集。《全唐詩》從《花間集》、《尊前集》、《草堂詩余》等輯錄54首。劉毓盤輯有《浣花詞》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
  近人向迪琮編有《韋莊集》,收韋詩300多首,詞55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印行,較為通行。
  關于韋莊生平事跡,《蜀□杌》、《唐才子傳》、《十國春秋》均有材料。近人曲瀅生有《韋莊年譜》(北平清華園我輩語叢刊社1932出版)。今人夏承燾有《韋端己年譜》(見《唐宋詞人年譜》,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資料豐富,考訂精密,于韋莊一生行跡,鉤稽頗詳。
  其中《菩薩蠻》(一)寫江南春色,“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更兼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將欲遠行的游子痛斷人腸,由此詞人有“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之勸詞。此詞情致纏綿,意象鮮明,堪稱詠“江南春色”的諸多詩作中罕見之佳作。
  韋莊的閨情詞亦寫得非常出色,詞語與閨中之美人渾然融于一體,見詞尤見人,詞音即人語,可謂風韻臻于極致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弦上黃鶯語’(見《菩薩蠻》),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稱其詞“骨秀”,評價他說“端己詞情深語秀,雖規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飛卿之上。觀昔人顏、謝優劣論可知矣。”
  另有人考證魚玄機、韋莊、和凝實際上是一個人(可見百度詞條:魚玄機)。此觀點爭議頗多,待考。作品  菩薩蠻(叫)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菩薩蠻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菩薩蠻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
  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菩薩蠻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浣溪沙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裊間花鈿。卷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含顰不語恨春殘。
  浣溪沙
  欲上秋千四體慵,擬交人送又心忪。畫堂簾幕月明風。
  此夜有情誰不極,隔墻梨雪又玲瓏。玉容憔翠惹微紅。
  浣溪沙
  惆悵夢余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窗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
  浣溪沙
  綠樹藏鶯鶯正啼,柳絲斜拂白銅堤。弄珠江上草萋萋。
  日暮飲歸何處客?繡鞍驄馬一聲嘶。滿身蘭麝醉如泥。
  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桿。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歸國遙
  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
  惆悵玉籠鸚鵡,單棲無伴侶。
  南望去程何許?問花花不語。
  早晚得同歸去,歸無雙翠羽。
  歸國遙
  金翡翠,為我南飛傳我意:
  罨畫橋邊春水,幾年花下醉?
  別后只知相愧,淚珠難遠寄。
  羅幕繡帷鴛被,舊歡如夢里。
  歸國遙
  春欲晚,戲蝶游蜂花爛漫。
  日落謝家池館,柳絲金縷斷。
  睡覺綠鬟風亂,畫屏云雨散。
  閑倚博山長嘆,淚流沾皓腕。
  應天長
  綠槐陰里黃鶯語,深院無人春晝午。
  畫簾垂,金鳳舞,寂寞繡屏香一炷(一作縷)。
  碧天云,無定處,空有夢魂來去。
  夜夜綠窗風雨,斷腸君信否?
  應天長
  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
  難相見,易相別,又是玉樓花似雪。
  暗相思,無處說,惆悵夜來煙月。
  想得此時情切,淚沾紅袖黦(音yu郁)。
  荷葉杯
  絕代佳人難得,傾國。花下見無期。
  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
  閑掩翠屏金鳳,殘夢。羅幕畫堂空。
  碧天無路信難通,惆悵舊房櫳。
  荷葉杯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晚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清平樂
  春愁南陌,故國音書隔。
  細雨霏霏梨花(一作蕊)白,燕拂畫簾金額。
  盡日相望王孫,塵滿衣上淚痕。
  誰向橋邊吹笛?駐馬西望消魂。
  清平樂
  野花芳草,寂寞關山道。
  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清平樂
  何處游女,蜀國多云雨。
  云解有情花解語,窣地繡羅金縷。
  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秋千。
  住在綠槐陰里,門臨春水橋邊。
  清平樂
  鶯啼殘月,繡閣香燈滅。
  門外馬嘶郎欲別,正是落花時節。
  妝成不畫蛾眉,含愁獨倚金扉。
  去路香塵莫掃,掃即郎去歸遲。
  望遠行
  欲別無言倚畫屏,含恨暗傷情。
  謝家庭樹錦雞鳴,殘月落邊城。
  人欲別,馬頻嘶,綠槐千里長堤。
  出門芳草路萋萋,云雨別來易東西。
  不忍別君后,卻入舊香閨。
  謁金門
  春漏促,金燼暗挑殘燭。
  一夜簾前風撼竹,夢魂相斷續。
  有個嬌嬈如玉,夜夜繡屏孤宿。
  閑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
  謁金門
  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一作看)伊書跡。
  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謁金門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
  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
  樓外翠簾高軸,倚偏欄桿幾曲。
  云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江城子
  恩重嬌多情易傷。漏更長,解鴛鴦。
  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
  緩揭繡衾抽皓腕,移鳳枕,枕潘郎。
  江城子
  髻鬟狼籍黛眉長。出蘭房,別檀郎。
  角聲嗚咽,星斗漸微茫。
  露冷月殘人未起,留不住,淚千行。
  河傳
  何處?煙雨,隋堤春暮。柳色蔥蘢。
  畫橈金縷,翠旗高飐(音zhan展)香風。水光融。
  春娥殿腳春妝媚。輕云里,綽約司花妓。
  江都宮闕,清淮月映迷樓。古今愁。
  河傳
  春晚,風暖,錦城花滿。狂殺游人。
  玉鞭金勒,尋勝馳驟輕塵。惜良辰。
  翠娥爭勸臨邛酒。纖纖手,拂面垂絲柳。
  歸時煙里,鐘鼓正是黃昏。暗銷魂。
  河傳
  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云輕。
  花深柳暗,時節正是清明。雨初晴。
  玉鞭魂斷煙霞路。鶯鶯語,一望巫山雨。
  香塵隱映,遙見翠檻紅樓。黛眉愁。
  天仙子
  悵望前回夢里期,看花不語苦尋思。
  露桃宮里小腰肢。眉眼細,鬢云垂。
  唯有多情宋玉知。
  天仙子
  深夜歸來長酩酊,扶入流蘇猶未醒。
  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
  長道(一作笑)人生能幾何?
  天仙子
  蟾彩霜華夜不分,天外鴻聲枕上聞。
  繡衾香冷懶重熏。人寂寂,葉紛紛。
  才睡依前夢見君。
  天仙子
  夢覺云(一作銀)屏依舊空,杜鵑聲咽隔簾櫳。
  玉郎薄幸去無蹤。一日日,恨重重。
  淚界蓮腮兩線紅。
  天仙子
  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鬢如云。
  霞裙月帔一群群。來洞口,望煙分。
  劉阮不歸春日曛。
  喜遷鶯
  人洶洶,鼓冬冬,襟袖五更風。
  大羅天上月朦朧,騎馬上虛空。
  香滿衣,云滿路,鸞鳳繞身飛舞。
  霓旌絳節一群群,引見玉華君。
  喜遷鶯
  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
  鳳銜金榜出云來,平地一聲雷。
  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
  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沖天。
  思帝鄉
  云髻墜,鳳釵垂。
  髻墜釵垂無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說盡人間天上,兩心知。
  思帝鄉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訴衷情
  燭燼香殘簾半(一作未)卷,夢初驚。
  花欲謝,深夜,月朧明。
  何處按歌聲?輕輕。
  舞衣塵暗生,負春情。
  訴衷情
  碧沼紅芳煙雨靜,倚蘭橈。
  垂玉佩,交帶,裊纖腰。
  鴛夢隔星橋,迢迢。
  越羅香暗銷,墜花翹。
  上行杯
  芳草灞陵春岸。柳煙深,滿樓弦管。
  一曲離聲腸寸斷。
  今日送君千萬,紅縷(一作鏤)玉盤金鏤盞。
  須勸。珍重意,莫辭滿。
  上行杯
  白馬玉鞭金轡。少年郎,離別容易。
  迢遞去程千萬里。
  惆悵異鄉云水,滿酌一杯勸和淚。
  須愧。珍重意,莫辭醉。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更漏子
  鐘鼓寒,樓閣暝,月照古銅金井。
  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煙柳重,春霧薄。燈背月(一作小)窗高閣。
  閑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
  酒泉子
  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
  綠云傾,金枕膩,畫屏深。
  子規啼破相思夢,曙色東方才動。
  柳煙輕,花露重,思難任。
  木蘭花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一作望斷)玉關芳草路。
  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小重山
  一閉昭陽春又春。夜寒宮漏永,夢君恩。
  臥思陳事暗消魂。羅衣濕,紅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閽。繞庭芳草綠,倚長門。
  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宮殿欲黃昏。
  清平樂
  綠楊春雨,金線飄千縷。
  花折香枝黃鸝語,玉勒雕鞍何處。
  碧窗望斷燕鴻,翠簾睡眼溟蒙。
  寶瑟誰家彈罷?含悲斜倚屏風。
  清平樂
  瑣窗春暮,滿地梨花雨。
  君不歸來晴(一作情)又去,紅淚散沾金縷。
  夢魂飛斷煙波,傷心不奈春何。
  空把金針獨坐,鴛鴦愁繡雙窠。
  按:以上二首見《尊前集》,又見《全唐詩》。
  定西番
  挑盡金燈紅燼,
  人灼灼,漏遲遲,未眠時。
  斜倚銀屏無語,閑愁上翠眉。
  悶殺梧桐殘雨,滴相思。
  定西番
  芳草叢生結縷(一作縷結),
  花艷艷,雨蒙蒙,曉庭中。
  塞遠久無音問,愁消鏡里紅。
  紫燕黃鸝猶生(一作至),恨何窮!
  按:以上二首見《尊前集》,
  又見《全唐詩》。
  怨王孫
  錦里,蠶市,滿街珠翠,千萬紅妝。
  玉蟬金雀,寶髻花簇鳴珰,繡衣長。
  日斜歸去人難見,青樓遠,隊隊行云散。
  不知今夜,何處深鎖蘭房,隔仙鄉。
  按:此首見《尊前集》,又見《全唐詩》。
  金陵圖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滿古城。存疑詞  玉樓春
  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
  綠楊風送小鶯聲,殘夢不成離玉枕。
  堪愛晚來韶景甚,寶柱秦箏方再品。
  青娥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
  按:此首見《歷代詩余》。
  《尊前集》作歐陽炯詞。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
  玉階華露滴,月朧明。
  東風吹斷紫簫聲。
  宮漏促(一作金爐冷),
  簾外啼曉(一作曉啼)鶯。
  愁絕夢難成,
  紅(一作殘)妝流(一作和)宿淚,
  不勝情。手挼裙帶繞階(一作花)行。
  思君切,羅幌暗塵生。
  小重山
  秋到長門秋草黃。
  畫梁雙燕去,出宮墻。
  玉簫無復理霓裳。
  金蟬墜,鸞鏡掩休妝。
  憶昔在昭陽。
  舞衣紅綬帶,繡鴛鴦。
  至今猶惹御爐香。
  魂夢斷,愁聽漏更長。
  按:以上二首見《花草粹編》。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作薛昭蘊詞。韋莊傳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無傳,清乾隆時人吳任臣作《十國春秋》一書,立韋莊傳。
  韋莊傳 (錄自《十國春秋》)
  韋莊字端己,杜陵人。唐臣見素之后也。曾祖少微,宣宗中書舍人。莊疏曠不拘小節,幼能詩,以艷語見長。應舉時,遇黃巢犯闕,著《秦婦吟》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人稱為'秦婦吟秀才'乾寧元年,登進士第。為判官,晉軼秩左補闕。高祖為西川節度副使,昭宗命莊與李洵宣諭兩川,遂留蜀。同馮涓并掌書記,文不加點,而語多稱情。時有縣令擾民者,莊為高祖草牒曰:'正當凋□(鹱,內加祭)之秋,好安凋□(鹱,內加祭);勿使瘡痍之后,復作瘡痍'一時以為口實。尋擢起居舍人。天復間,高祖遣莊入貢,亦修好于梁王全忠。談言微中,頗得全忠心。隨使押牙王殷報聘。昭宗既遇弒,全忠遣告哀使司馬卿宣諭蜀土,興元節度使王宗綰馳驛上白。高祖頗內懷興復;莊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乃為高祖答宗綰書曰:'吾蒙祖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墨詔之中,淚痕猶在;犬馬尚能報主,而況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東還,連貢二十表,而絕無一使之報,天地阻隔,叫呼何及?聞上至轂水,臣僚及官僚千余人,皆為汴州所害。至洛,果遭弒逆。自聞此詔,五內糜潰,方枕戈待旦,思為祖上報仇,今使來,不知以何宣告。'且令宗綰以此意諭之。卿乃惶懼而返。明年高祖立行臺于蜀,承制封拜,以莊為宣撫副使。未幾,梁篡唐改元,莊與諸將佐詣高祖勸進曰:'大王雖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于是帥吏民哭三日擁高祖即皇帝位。進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凡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頃之,梁復通好高祖,推高祖為兄,莊得書笑曰:'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其機敏多此類。累官至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于花林坊,葬白沙之陽。是歲,莊日誦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之詩,吟諷不輟,人以為詩讖也。謚為文靖。有集二十卷,《箋表》一卷,《蜀程記》一卷,又有《浣花集》五卷,乃莊弟藹所編,以所居即杜氏草堂舊址,故名。莊有美姬善文翰,高祖托以教宮人為詞,強奪去,莊作'謁金門'辭憶之。姬聞之不食而死。莊又常取唐人麗句,勒成《又玄集》。其自序云:'謝玄暉文集盈編,止誦澄江之句;曹子建詩名冠古,惟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兩歧奚少;繁玄九變,大獲殊稀。入花林而珠樹非多,閱眾籟而紫簫惟一。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邊,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寶;載雕載琢,方成瑚璉之珍。故知頷下采珠,難求十槲;管中窺豹,但取一斑。思食馬留肝,徒云染指;豈烹魚去乙,或至傷鱗。自漸乎鼴鼠易盈,非嗜其熊蹯獨美。然則,律者既采,繁者是除。何知黑白之鵝,強識淄□(蠅,去蟲加爿)之水。左太沖十年三賦,未必無瑕;劉穆之一日百函,焉能盡麗?班,張,屈,宋,亦有蕪辭;沈,謝,應,劉,猶多累句。雖遺研可惜,而備載斯難。亦由折斧伐山,止求佳木;挈瓶赴海,但汲井泉。等同于風月煙花,各是其□(木慮,去心加且),梨,柚,橘。魚兔雖存,筌蹄是棄。金盤飲露,惟挹沆瀣之精;花界食珍,僅存醍醐之味。'莊文詞甚多,不具錄。韋莊  韋莊人名,指的是唐末五代詩人魚玄機。
  魚玄機又名“魚幼微、虞有、韋莊、多情、和凝”(844——955),唐末五代詩人,鄠杜(今陜西西安戶縣石井阿福泉歡樂谷),女,初名魚幼微,字蕙蘭。生于唐武宗會昌四年,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
  大中十二年春(858)游長安崇真觀南樓觀看進士榜[1],得識當時頭名進士李億。
  咸通初(860)嫁與李億為妾。
  咸通四年(863),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2]。
  咸通七年(866)劉潼代李福為西川節度使,遂辭職回到家中,后因與李億妻不和被送至長安咸宜觀出家。
  咸通九年(868)在咸宜觀中更名為魚玄機,后因“戕婢”事件被捕入獄。獲救出獄后,改名虞有賢或魚又玄,隱居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地區)苦讀詩書。
  乾符五年(878),長安應試不利,更名為韋莊。廣明元年(880)應舉不第。適逢黃巢軍入長安,遷居洛陽[3]。中和三年(883)入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府中任職[4]。
  光啟元年(885)為赴寶雞“迎駕”卜居衢州[5],次年出發前往寶雞[6],聽聞僖宗已到興元(今陜西漢中),亦尾隨而至[7]。接駕行動失敗后,她為尋找李億先后游歷汧陽(今陜西千陽),安定(今寧夏固原)。十分遺憾的是,尋找李億無果[8]。
  此后沿渭、黃河而返,在孟津上岸[9],原計劃由許昌東南方向經安徽直達潤州,不料七月間(桂花時)秦宗權攻占許州(今許昌),殺節度使鹿晏弘。看來此路不通,韋莊改變了計劃沿黃河東去開封,打算從開封南下返回潤州(河南開封)[10]。不幸此時潤州周寶后院起火,手下大將張郁醉酒后叛亂。在這種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11]。
  大約在光啟三年(887)正月,許昌戰事已畢,韋莊再一次來到許昌,打算按原計劃由許昌走陸路返浙[12]。又得知潤州周寶因府中將領劉浩叛亂,逃往常州。據之,周寶已經不能再行依附,潤州之事也無所牽掛,韋莊決定就此向北游歷。她先來到河清縣(今濟源)[13],又到泌陽小住[14]。
  韋莊由泌陽出發,登上太行山,直達山西境內的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15]。
  約光啟三年三月份路過太行山貂黃嶺[16],從壺關[17]開始向東行走。大約在四月份,途經林、輝州之間,打算從內黃縣[18]出發經山東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煙又起。韋莊索性由此向北,一路來到了正定(今石家莊)[19]。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云縣)長城[20]。離開古北口,沿著長城一路向東,直達榆關(今山海關)[21]。她以山海關為北游的拐點向西返回,至薊(今京)杭(杭州)大運河乘船返回南方。
  約光啟三年秋,途經清河縣[22],在此上岸后得知,江南戰事已畢,決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經山東境內,直達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23]。
  光啟四年春,乘船沿中運河到達揚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棧遇見一個見面熟的“餞客”,韋莊與他聊的很投機,從他的口中將揚州之戰做了詳細的了解[24],得知江南局勢仍然不穩,就打算向南躲避。她打算[25]先到石頭城(南京)暫避一時。在石頭城[26]小住期間,游覽了上元縣,即今南京市區臺城、蔣帝廟、長干里等地[27]。后又沿江南下,經當涂縣[28],向東到了蘇州[29]。再南下到湖州[30],繼續南下至富春[31],經桐廬縣[32],折向東到了紹興[33],再向東到寧波[34]。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里暨陽縣[35],再往西到了東陽[36]。再往西,到婺州(今浙東金華)[37]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38]。
  龍紀元年(889)冬,她從衢州出發到江西,在邊界處拜訪了居士楚公[39],下一站到了信州(今饒州)[40]。此后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饒州(今鄱陽縣)[41],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陽湖[42]到九江[43],尋訪至廬山東林寺[44]。接下又來到了南昌[45],由南昌再向南到撫州[46],從撫州向西行再到宜春[47]。在此,韋莊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長沙的行程,轉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陽、婁底的交界處[48]。此后又轉向東南到了耒陽[49],由耒陽再向東向南到了贛州[50],由贛州準備返回[51]。接下來,從贛州往東到西江(今會昌)[52],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南城縣)[53]。
  大順二年(891)秋,由建昌經信州(今上饒縣)[54]返回衢州。
  韋莊湘鄂行
  景福元年(892)秋,五十歲的韋莊[55]準備長安應試。她從衢州出發,經江西信州、鄱陽、九江到湖北境內。先到達黃石[56],第二站到了齊安郡(今黃岡縣西北)[57]。又經鄂州[58]到夏口(今武漢)[59]。
  景福二年(893)正月,到了商南(今陜西商南縣)境內[60]。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到達長安。不幸的是這次她又落榜了。韋莊聽從黃滔的建議,立刻動身去河東道去找鄭尚書。她出了潼關,乘船順黃河向東,在垣縣上岸[61],直奔絳州(今新絳)[62]。又由此繼續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縣東二十五里)[63],再渡過黃河到綏州(今陜西綏德)[64]。離開綏州,韋莊乘船沿黃河邊向南直到潼關,返回長安。
  乾寧元年(894)韋莊終于得中進士[65],被朝廷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66],開始了她的仕途生涯。由于對時局中興的期望值不高,韋莊又開始為“著身”而早做打算。
  乾寧三年(896)春,先來到童年時居住過的下邽(今陜西渭南)[67],隨后北上來到鄜州(今陜西富縣)[68],輾轉來到了宜君縣[69]。在此得到皇上詔令,才騎馬匆匆相別而去。原來,西川王建與東川顧彥暉相互攻擊,皇帝命令韋莊為判官,配合諫議大夫李詢奉使入蜀,前往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和解。到蜀后,王建并不理會皇上的詔書,仍然大戰大敗顧彥暉,占據了兩川之地。對于韋莊來說,此次入蜀,卻得到了王建的賞識。王建很希望韋莊能在他手下“工作”,可韋莊并沒有立即答應,仍在靜觀時局的變化。
  光化二年(899),韋莊除左補闕。在此期間主要干了與政局無關,卻與歷史文化傳承相關的兩件事。其一,在歷史文化遺存上,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集中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不但為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也給婦女對中華文化事業的奉獻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為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十人奏請,追贈為進士名譽或贈官。在這個問題上的重要意義有三:首先是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為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當然包括質量兩方面)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為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為考生個人發展著想。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圣旨,立太子裕為帝。聽到這個消息后,韋莊真的絕望了。其《贈云陽裴明府》:“已聞陳勝心降漢,誰為田橫國號齊。”(田橫,秦末起義首領,不肯稱臣于漢)證明她已下了投靠王建的決心。王建非常高興,當即命她為掌書記。據《唐詩紀事》載:朝庭“尋召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韋莊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為已任。撫民方面,在任掌書記(相當于現在的辦公廳主任)期間,有一個縣令擾民,韋莊上書于王建說:目前“正當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瘡痍之后,復作瘡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難得還有人為民著想,一時間被傳為美談。王建就此而任用韋莊為起居舍人。
  在避免內戰方面,韋莊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為祖上報仇”為名征討朱全忠,避免了發自于蜀內部的主動戰爭。如天祐元年(904)8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殺,“高祖(王建)頗內懷興復”,韋莊遂“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進行勸阻。天祐三年(906)韋莊被任以西蜀安撫使。
  二是識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詭計,避免了來自外部藩鎮的被動戰爭。“梁(朱全忠)復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為兄”韋莊笑著說:“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淵,后為李淵所殺一事)。”
  天佑四年(907)三月,唐王朝正式壽終正寢,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后梁。韋莊聞訊后,本著維護一方安寧的原則,與諸位將領共同勸進王建說:“大王雖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于是,率官吏民眾大哭三天后,擁戴王建即皇帝位。韋莊從此晉升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據《十國春秋》蜀國:“凡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減輕了戰亂之患,可謂功不可沒。次年韋莊被委任為宰相。
  開平元四年(910)韋莊身退歸隱[70]。
  約開平五年(911),她暫名為“多情”,意欲去泉州,途經桃林場,得識韓偓[71]。此后,又游寓了桃林蓬壺[72],離開泉州,“多情”迫不及待地趕到婺州李氏園去尋找李億[73],當“多情”得知李億已去了洋川一帶,又急匆匆向洋川(今陜西洋縣)趕去,在此與李億破鏡重圓[74]。
  乾化二年(912)春天,后梁太祖朱晃(全忠)派遣光祿卿盧玭等出使蜀,為調停蜀岐戰事來到洋川。盧玭拿出地圖選擇入蜀路線,正好被路經此處的多情看見[75]。
  乾化三年(912)多情處理了貫休的后事后,就打算去洛陽再次應試。此時朱友珪殺死后梁太祖朱晃,假造詔即皇帝位。朝庭發生變故,政治形勢動蕩,多情就先來到岐山(今陜西岐山)暫避一時[76]。又來到了“醴泉”(今陜西麟游)[77],離開醴泉院,多情再一次回到長安,來到從前曾經住過的咸宜觀舊址[78]。
  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她改名和凝,又一次明經及第。二年后,再登進士第。后梁鄆州節度使賀瑰了解到和凝與自己是同鄉時,便聘她為府中從事。和凝在鄆州府中從事時,正趕上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胡柳陂(今山東濮縣西南)一戰,和凝所在部賀瑰也加入了戰斗序列。后梁軍受到前后兩面夾擊后隨即大潰。賀瑰在護兵的保護下沖出重圍逃跑,晉軍在后面追趕,就在快要逃到濮州(今山東鄄城)時,跟隨賀瑰的士兵全都跑光了,只剩下和凝一人緊跟不舍,后竟射中敵兵救了賀瑰一命。賀瑰逝世后,和凝不負賀瑰重托,帶著賀瑰的女兒,在此后的幾年里又歷任鄧(今河南鄧州市)、洋(今陜西洋縣)二府從事。
  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四月,晉王李存勖即皇帝寶位。約在同光二年(924)春,和凝進入后唐宮中[79]。大概在唐莊宗四年(926)和凝入為翰林學士。一日編撰詩集,將舊作錄于詩卷上時,想起咸通“戕婢”舊事,百感交集,遂寫《思錄舊詩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80]。
  天成三年(928)和凝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與兒子一起編撰《疑獄集》。書中收集了許多情節復雜、爭訟難決最終獲得了正確處理的案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法學著作,對古今相關人員辦案有很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并為宋慈著《洗冤集錄》創造了條件。此后,和凝又被轉主客郎中兼權知貢舉,春闈開科取士放榜時,一反其他人以往“設棘于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者。”的做法,遂使得“徹棘啟門,是日寂無喧者”。即由于她所主持的科舉考試,公開、公正、公平,所以,沒有一個人在貢院門前鬧事。當時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得人”,即稱當時所錄才名之士都是德才兼備的人。在此年所錄進士中,和凝最看中了一個名叫范質的人,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將來一定會繼承自己而當宰相。后人稱之為“傳衣缽”。
  后晉初(天福二年)和凝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和凝為禮部侍郎,依前充職,六月份又晉升禮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學士。十二月,和凝又被改任尚書戶部侍郎,照常為朝中做一些案頭之事。
  天福六年(941)九月,和凝又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和凝不負眾望,巧平安從進謀反。《舊五代史·和凝傳》記曰:“安從進‘以至于敗,由凝之力也。’”
  天福十二年(947)參于恒州驅契丹事件。
  后周顯德二年(955)秋,和凝(魚玄機)以背疽卒于其第,享年一百一十一歲。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董鄉哲撰)
  注:
  [1]魚玄機《游崇真觀南樓,睹新及第題名處》。
  [2]魚玄機《寄劉尚書》。
  [3]韋莊(魚玄機)《辛丑年》、《洛陽吟(時大駕在蜀,巢寇未平,洛中寓居作七言)》、《秦婦吟》。
  [4]韋莊(魚玄機)《潤州顯濟閣曉望》、《觀浙西府相畋游》。
  [5]韋莊(魚玄機)《將卜蘭芷村居留別郡中在仕》。
  [6]韋莊(魚玄機)《夏初與侯補闕江南有約同泛淮汴西赴行朝,莊自九驛路先至甬橋,補闕由淮楚續至泗上寢病旬日遽聞捐館,回首悲慟因成長句四韻吊之》、《聞再幸梁洋(漢中)》。
  [7]韋莊(魚玄機)《焦崖閣》、《雞公幘》、《題淮陰侯廟》。
  [8]韋莊(魚玄機)《汧陽間(一作汧陽縣閣)》、《題安定張使君》。
  [9]韋莊(魚玄機)《宿泊孟津(洛北)寄三堂友人》。
  [10]韋莊(魚玄機)《汴堤行》。
  [11]韋莊(魚玄機)《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
  [12]韋莊(魚玄機)《潁陽縣(今河南許昌附近)》。
  [13]韋莊(魚玄機)《河清縣河亭》。
  [14]韋莊(魚玄機)《河內別村業閑題》。
  [15]韋莊(魚玄機)《天井關》。
  [16]韋莊(魚玄機)《題貂黃嶺官軍》。
  [17]韋莊(魚玄機)《壺關道中作》。
  [18]韋莊(魚玄機)《過內黃縣(轄安陽)》。
  [19]韋莊(魚玄機)《中渡晚眺》。
  [20]韋莊(魚玄機)《喻東軍》。
  [21]韋莊(魚玄機)《贈邊將》。
  [22]韋莊(魚玄機)《清河縣樓》。
  [23]韋莊(魚玄機)《登漢高廟閑眺》。
  [24]韋莊(魚玄機)《江亭酒醒卻寄維揚餞客》、《過揚州》。
  [25]韋莊(魚玄機)《解維》。
  [26]韋莊(魚玄機)《山墅閑題》。
  [27]韋莊(魚玄機)《上元縣》、《臺城》、《謁蔣帝廟》、《長干塘別徐茂才》。
  [28]韋莊(魚玄機)《過當涂縣》。
  [29]韋莊(魚玄機)《題姑蘇凌處士莊》。
  [30]韋莊(魚玄機)《寄湖州舍弟》。
  [31]韋莊(魚玄機)《南游富陽江中作》。
  [32]韋莊(魚玄機)《桐廬縣作》。
  [33]韋莊(魚玄機)《避地越中作》。
  [34]韋莊(魚玄機)《旅次甬西見兒童以竹槍紙旗戲為陣列…余因感之》。
  [35]魚玄機《浣紗廟》。
  [36]韋莊(魚玄機)《和陸諫議避地寄東陽進退未決見寄》、《東陽酒家贈別二絕句》、《東陽贈別》。
  [37]韋莊(魚玄機)《李氏小池亭十二韻(時在婺州寄居作)》。
  [38]韋莊(魚玄機)《衢州(今衢縣)江上別李秀才》、《憶小女銀娘》、《東游遠歸》。
  [39]韋莊(魚玄機)《不出院楚公(自三衢至江西作)》
  [40]韋莊(魚玄機)《夜雪泛舟游南溪》。
  [41]韋莊(魚玄機)《饒州馀干縣琵琶洲有故韓賓客宣城裴尚書修行…因以和吟》。
  [42]韋莊(魚玄機)《泛鄱陽湖(江西)》。
  [43]韋莊(魚玄機)《訪潯陽友人不遇》、《九江逢盧員外》。
  [44]韋莊(魚玄機)《東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45]韋莊(魚玄機)《鐘陵(南昌)夜闌作》、《南昌晚眺》。
  [46]韋莊(魚玄機)《撫州江口雨中作》。
  [47]韋莊(魚玄機)《袁州作》。
  [48]韋莊(魚玄機)《湘中作》。
  [49]韋莊(魚玄機)《耒陽縣浮山神廟》。
  [50]韋莊(魚玄機)《章江作》。
  [51]韋莊(魚玄機)《黃藤山下聞猿》。
  [52]韋莊(魚玄機)《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53]韋莊(魚玄機)《建昌渡暝吟》。
  [54]韋莊(魚玄機)《信州西三十里山名仙人城下有月巖山其狀秀拔…賦是詩》。
  [55]韋莊(魚玄機)《鑷白》。
  [56]韋莊(魚玄機)《西塞山下作》。
  [57]韋莊(魚玄機)《齊安郡》。
  [58]魚玄機《過鄂州》。
  [59]韋莊(魚玄機)《夏口行寄婺州諸弟》。
  [60]韋莊(魚玄機)《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61]韋莊(魚玄機)《垣縣山中尋李書記山居不遇,留題河次店》。
  [62]韋莊(魚玄機)《絳州過夏留獻鄭尚書》。
  [63]韋莊(魚玄機)《平陵老將》。
  [64]韋莊(魚玄機)《綏州作》。
  [65]韋莊(魚玄機)《放榜日作》、《悔恨》。
  [66]韋莊(魚玄機)《寄右省李起居》。
  [67]韋莊(魚玄機)《下邽感舊》。
  [68]韋莊(魚玄機)《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鄜州留別張員外》。
  [69]韋莊(魚玄機)《宜君縣比卜居不遂,留題王秀才別墅二首》。
  [70]韋莊(魚玄機)《唐詩紀事·韋莊·閑臥》、貫休《和韋相公見示閑臥》。
  [71]韓偓《桃林場客舍之前有池半畝木槿櫛比閼水遮山因命仆夫運斤梳沐豁然清朗復睹太虛因作五言八韻》、韓偓《此翁(此后在桃林場)》、《香奩集·多情(庚午年在桃林場作)》。
  [72]《香奩集·詠浴》。
  [73]《香奩集·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懷》。
  [74]《香奩集·晝寢》、李億《念奴嬌》等。
  [75]和凝(魚玄機)《洋川》、《興勢觀》。
  [76]《香奩集·寄遠(在岐日作)》。
  [77]和凝(魚玄機)《醴泉院》。
  [78]韋莊(魚玄機)《思歸》。
  [79]和凝(魚玄機)《宮詞百首》。
  [80]《香奩集·思錄舊詩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
  作品
  《魚玄機詩集》、《韋莊(魚玄機)詩集》、《和凝(魚玄機)詩集》、《香奩集》、《疑獄集》等。
  錄詩四首:
  《賦得江邊柳》(一作臨江樹):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來,花叢自遍不曾栽。庭前亞樹張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軒檻暗傳深竹徑,綺羅長擁亂書堆。閑乘畫舫吟明月,信任輕風吹卻回。
  《江頭愁望寄子安》: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折楊柳》:
  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愿得西山無樹木,免教人作淚懸懸。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銷遠澗憐清韻,雪遠寒峰想玉姿。
  莫聽凡歌春病酒,休招閑客夜貪棋。如松匪石盟長在,比翼連襟會肯遲。
  雖恨獨行冬盡日,終期相見月圓時。別君何物堪持贈,淚落晴光一首詩。

上一篇: 溫庭筠 下一篇: 文同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塘沽区| 景谷| 晋江市| 永吉县| 伊春市| 裕民县| 元谋县| 林甸县| 鹤庆县| 湖州市| 若尔盖县| 文成县| 青川县| 刚察县| 平潭县| 若尔盖县| 砚山县| 平乡县| 休宁县| 靖安县| 双柏县| 绥江县| 英超| 江都市| 治县。| 武城县| 铜梁县| 巧家县| 隆安县| 繁峙县| 铁力市| 航空| 肥乡县| 绥滨县| 浮梁县| 龙川县| 左贡县| 工布江达县| 大埔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