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于畢,于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為姓。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zhàn),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陜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準備會戰(zhàn),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zhàn)之下,結(jié)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zhàn)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zhí)掌軍法。
魏 斯:戰(zhàn)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并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于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后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于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于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余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于農(nóng)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zhàn)。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后代現(xiàn)居壽光侯鎮(zhèn)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shù)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diào)“正心、養(yǎng)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后改名李進忠。萬歷時入宮為宦官,后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jié)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jié),排斥異己,專權(quán)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shù)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并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nèi)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昆腔的創(chuàng)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后戲曲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遷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后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臺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zhàn),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陜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準備會戰(zhàn),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zhàn)之下,結(jié)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zhàn)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zhí)掌軍法。
魏 斯:戰(zhàn)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并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于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后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于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于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余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于農(nóng)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zhàn)。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后代現(xiàn)居壽光侯鎮(zhèn)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杰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稱“四公子”。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shù)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diào)“正心、養(yǎng)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后改名李進忠。萬歷時入宮為宦官,后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jié)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jié),排斥異己,專權(quán)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shù)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并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nèi)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昆腔的創(chuàng)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后戲曲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遷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鎮(zhèn),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后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臺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上一篇: 韋紓 | 下一篇: 萬彤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