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望墓志,2000年出土,原藏臨海江南街道白巖岙村,現存臨海博物館東湖石刻碑林。碑高96.5厘米,寬72厘米,厚8厘米。題為“宋故資政殿大學士左太中大夫襄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致仕,贈左宣奉大夫王公墓志”。碑文楷書,文連題41行,滿行59字,又刊人勒名1行。王之望(1102—1170年),字瞻叔,襄陽谷城人。以父少傅蔭澤補將仕郎,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由右迪功郎、昌化軍判官改辟監臺州支鹽倉,因家臨海。紹興八年(1138年)得中進士,為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不久,出知荊門軍,提舉湖南茶鹽第,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又改成都府路計度轉運副使、提舉四川茶馬。除太府少卿,總領四川財賦,后升太府卿。隆興元年(1163年),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因德順兵敗,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士院,復除吏部侍郎、通問使,又擢右諫議大夫。繼拜參知政事,俄兼同知樞密院事。后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元年(1165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臨海。所著有《漢濱集》、《奏議》、《經解》等行于世。歷史上對于王之望有不同的評價,此墓志的發現,對于研究王之望的生平,提供了新的比較可靠的資料。
附:墓志志文
宋故資政殿大學士左太中大夫襄陽開國伯、食邑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致仕,贈左宣奉大夫王公墓志』(題)
公諱之望,安瞻叔,姓王氏,襄陽谷城人也。其先閩人。唐開元中,遠祖自余杭徙居漢沔。曾祖諱遷,積善種德,鄉閭間稱之為“無怨公”,贈太子太保;妣向氏,贈瑯琊郡夫人;彤氏,贈博平郡夫人。祖諱文,好學有才名,贈太子太師;妣黃氏,贈江夏郡夫人。父諱綱,登元符進士科,官至朝散郎,通判徽州,贈少傅;妣張氏,贈』慶國夫人。
公自幼警悟,篤志學問,意氣英邁。一時名士如魏泰諸人,皆以公輔期之。與同里范公宗尹齊名。甫冠,游太學有聲,屢中優選。會中原亂,避地東』土。
紹興二年,以少傅遺澤,補將仕郎。明年授右迪功郎、昌化軍判官,改辟監臺州支鹽倉,因家焉。秩滿,銓試第一人,循從政郎,調處州錄事參軍。未赴,登』戊午進士第,公為第五人,改本州教授。公為之重修學舍,嚴教導之法,由是士風之盛甲于東南。用薦者改秩,除太學錄。久之,為博士。時重建賢關之初,公』極力作成,文格一變,士子經公賞識者,多為聞人。求外,補知荊門軍。諸司將以治最上聞,公力辭之。癸酉秋還朝,除提舉湖南常平茶鹽。歲余移潼川』路轉運判官。以經郊,賜六品服。丙子冬,替手詔同制帥蕭振等講究四川裕民事,公多所建明,蜀人賴之。明年,就除提點刑獄,權潼川府。因饑修城,公』私便之。俄除直秘閣、成都府路轉運副使。尋得旨,權提舉四川茶馬。公盡革兩川積年經界、鹽酒、賦斂、科舉、銓選之弊,所至令行禁止,風采凜然。治行聞』于朝,臺諫列薦,加顯謨閣。明年執政論薦,遂召赴行在。時相忌之,除太府少卿,總鎮四川財賦軍馬錢糧。時金人敗盟,調度百出,未嘗橫斂而軍民』兼裕,田里不知用兵也。以職事修舉,升太府卿。上皇曰:“川陜用兵,朕全得一王某之力,幾如蕭何之在關中,朕當大用之”。
壬午秋召赴行在。時上』初即位,欲舉一忠愨明敏之士為四川都轉運使,令侍從臺諫各舉所知,以俟揀擇,僉言無以易王某者。遂除權戶部侍郎、川陜宣諭使,賜四品服,委公措』置守御川口。公進駐河池,雖西師失利,而公獨保蜀無虞。隆興改元,請辭。夏,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到荊南。復召,再除權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公累辭不獲。上深欲見公,促入覲。及對,上迎勞之,曰:“吳璘用兵,全得卿力”。因奏川陜事宜,往復數萬言。是時和戰未定,公于榻前指陳其說,疏讀至半,玉音稱善。于是論事至十一刻,即日留中。俄兼權直學士院,改權吏部侍郎。
先是,朝廷通虜帥書既回,忌公者欲陷公于不』測,遂薦公使虜,借禮部尚書為通問使。公與宰執論難使事利害幾兩時,言辭慷慨,義理明白,聞者聳然。又見上反復言之。尋詔臺諫、侍從集議于后』省,公辭不與。臺諫以為宜遣小使先審虜帥,乃以胡昉等為審議官先行。明年春,所議不諧,公久留境上,得旨而還。入對,上慰勞曰:“卿所料無遺策矣”。』
是時都督府將罷,上始有意以江淮屬公,以公為淮西宣諭使。公堅臥力辭,上曲加諄諭,始拜命。俄擢左諫議大夫。公既受上非常之知,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用。公首章極論當時之弊,上以所言榜明堂。公至建康,一新軍政,與大帥王彥等會于合肥,遍歷淮西,相視關隘,盛為守御之備。及歸,』圖上方略,上大嘉嘆。留旬余,復往江上,悉施行之。是秋虜將犯塞,公調諸將之兵渡江,各守所分之地,而淮上列戌數千里,隱然有不可犯之勢。暨冬,虜』尋入寇,淮西竟免沖突之患。
公將如昭關為諸軍聲援,忽得御札云:“虜有舉兵意,卿等可激勵將士,以獲功名”。公遂陳三策,上批奏云:“差強人意,有臣』如此,何憂國是之不定”!此奏未到,已拜參知政事,中使至建康宣押,賜公宸翰,有“謀皆朕同,規模甚遠”之語。公固請終使命,不獲命,遂入朝。上見公慰勞周至。公曰:“執政自外除,國朝曠典。慶歷中韓琦、范仲淹立功西鄙,就除樞副,亦未有自諫大夫而為參預者”。上曰:“稍定,待與卿理會天下』事”。俄兼同知樞密院事。尋充督視,又改除同都督江淮軍馬。先是左相湯思退為都督,楊存中為同都督,又以公為之,公奏論其事,大抵謂“都督并置,權勢』相敵,使將帥何所稟承”?上批奏云:“其理甚長,所請宜允”。
公以軍興多事,欲依祖宗典故,移郊祀于來年,且請因此改元,上從之。時虜又侵犯淮東,』公深以為憂,乃自請行,困就措畫,上許之。乃陛辭,上曰:“卿且休去,只在此理會事;上皇亦不令卿去”。公徑辭出,遂以參政行府,勞師江淮。公到』京口,虜已深入,而流民數十萬,頗嘯聚,人心皇皇。公宣布上恩,訓厲諸將,始有固志。
先是,公建議貽書虜帥,遣介持往,以為所議不成,交兵未晚。而朝』廷屢下督戰之令,將帥頗欲僥幸邀功,間有違節度輕出失律者。公既論奏,又力制之,以取萬全。未幾各罷兵,至今南北寧息者,皆公力也。
公以病甚,未』克渡江,有旨赴行在。公既在外,言事者亟論公,章皆不出。公因懇辭機政,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明年,加襄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五月,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公嘗慕鄭子產為政,凡居官不求近效,為帥四年,救荒靖寇,威惠并行,豪強戢伏,海道寧肅,閩人大安之。戊』子春,加資政殿大學士,賞報政也。仍進爵開國伯,增邑三百戶。
前后丐閑章七、八上,未得請。會有夫人之喪,乞便郡,差知溫州。未幾以病請辭,優詔不允。』是秋坐水災,降一官,旋以海盜之捷,收回前命。言者承風旨,劾公罷郡,歸于臨海之私第。方優游卒歲,庚寅冬疾作,至春加劇,而神觀峻整如平時。一旦,親』草納祿奏,且召親故與訣,曰:“余六十八矣,此司馬溫公死之年也,復何憾”!二月乙卯,薨于正寢。公奏到,但得宮觀,再請于朝,轉一官致仕。遺奏聞,天子』震悼,輟視朝一日,贈官五等,恤典有加。
公資孝友,事親、居喪有人所難能者。當郊恩,首官其弟。平日景慕前輩,動以為法,鯁介特立,恬于進取。太學五』年不徙官,使蜀九年,屢召屢止,不以為意。在政地甫及兩月,復以讒去。其難進易退如此。當官而行,不恤毀口,以故不樂公者眾。少歷艱難,中更沮抑,而』氣不少衰。居常無他嗜好,奉養甚薄。手未嘗釋卷,博學無所不通,談論英發,聽者忘倦。為詞章下筆立成,豪贍宏博,切于事理。有《漢濱集》、《奏議》、《經解》各若干』卷。諸孤以十二月丙午奉公之柩合葬于臺州臨海縣義城鄉白巖之原。
配同郡張氏,凝重而有賢德。擾攘中,公二兄有急難,夫人竭赍裝助公救之。暨貴』儉素不改,在政府,不解檐。及公罷,夫人笑謂諸孤曰:“吾固知汝父方嚴,不能久于此也”。聞者欽服。歷封咸安、同安郡夫人。先公四年薨。男五人:鏞、右從事郎;銖、右宣義郎;錞、右承奉郎;欽、右承務郎;鈆,未仕。女二人,長適右通直郎魏欽弼,次未行。孫男一我:淙。女三人,尚幼。
公以儒學致身,出入中外殆四十年,被』遇兩朝,晚參大政,所蘊未究而奄棄昭代,此我諸孤所以叩心仰天而泣血也。然公勛在王室,道信天下,載之史官,傳于士大夫之口久矣,不肖之』孤詎敢稱道!姑敘其出處大概,刻諸堅珉,以賁幽宮,雖天壤相弊而斯傳為不泯矣。
乾道七年歲次辛卯冬十二月朔辛丑,孤哀子鏞等泣血謹書。』郡士王棠刻』
附:墓志志文
宋故資政殿大學士左太中大夫襄陽開國伯、食邑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致仕,贈左宣奉大夫王公墓志』(題)
公諱之望,安瞻叔,姓王氏,襄陽谷城人也。其先閩人。唐開元中,遠祖自余杭徙居漢沔。曾祖諱遷,積善種德,鄉閭間稱之為“無怨公”,贈太子太保;妣向氏,贈瑯琊郡夫人;彤氏,贈博平郡夫人。祖諱文,好學有才名,贈太子太師;妣黃氏,贈江夏郡夫人。父諱綱,登元符進士科,官至朝散郎,通判徽州,贈少傅;妣張氏,贈』慶國夫人。
公自幼警悟,篤志學問,意氣英邁。一時名士如魏泰諸人,皆以公輔期之。與同里范公宗尹齊名。甫冠,游太學有聲,屢中優選。會中原亂,避地東』土。
紹興二年,以少傅遺澤,補將仕郎。明年授右迪功郎、昌化軍判官,改辟監臺州支鹽倉,因家焉。秩滿,銓試第一人,循從政郎,調處州錄事參軍。未赴,登』戊午進士第,公為第五人,改本州教授。公為之重修學舍,嚴教導之法,由是士風之盛甲于東南。用薦者改秩,除太學錄。久之,為博士。時重建賢關之初,公』極力作成,文格一變,士子經公賞識者,多為聞人。求外,補知荊門軍。諸司將以治最上聞,公力辭之。癸酉秋還朝,除提舉湖南常平茶鹽。歲余移潼川』路轉運判官。以經郊,賜六品服。丙子冬,替手詔同制帥蕭振等講究四川裕民事,公多所建明,蜀人賴之。明年,就除提點刑獄,權潼川府。因饑修城,公』私便之。俄除直秘閣、成都府路轉運副使。尋得旨,權提舉四川茶馬。公盡革兩川積年經界、鹽酒、賦斂、科舉、銓選之弊,所至令行禁止,風采凜然。治行聞』于朝,臺諫列薦,加顯謨閣。明年執政論薦,遂召赴行在。時相忌之,除太府少卿,總鎮四川財賦軍馬錢糧。時金人敗盟,調度百出,未嘗橫斂而軍民』兼裕,田里不知用兵也。以職事修舉,升太府卿。上皇曰:“川陜用兵,朕全得一王某之力,幾如蕭何之在關中,朕當大用之”。
壬午秋召赴行在。時上』初即位,欲舉一忠愨明敏之士為四川都轉運使,令侍從臺諫各舉所知,以俟揀擇,僉言無以易王某者。遂除權戶部侍郎、川陜宣諭使,賜四品服,委公措』置守御川口。公進駐河池,雖西師失利,而公獨保蜀無虞。隆興改元,請辭。夏,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到荊南。復召,再除權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公累辭不獲。上深欲見公,促入覲。及對,上迎勞之,曰:“吳璘用兵,全得卿力”。因奏川陜事宜,往復數萬言。是時和戰未定,公于榻前指陳其說,疏讀至半,玉音稱善。于是論事至十一刻,即日留中。俄兼權直學士院,改權吏部侍郎。
先是,朝廷通虜帥書既回,忌公者欲陷公于不』測,遂薦公使虜,借禮部尚書為通問使。公與宰執論難使事利害幾兩時,言辭慷慨,義理明白,聞者聳然。又見上反復言之。尋詔臺諫、侍從集議于后』省,公辭不與。臺諫以為宜遣小使先審虜帥,乃以胡昉等為審議官先行。明年春,所議不諧,公久留境上,得旨而還。入對,上慰勞曰:“卿所料無遺策矣”。』
是時都督府將罷,上始有意以江淮屬公,以公為淮西宣諭使。公堅臥力辭,上曲加諄諭,始拜命。俄擢左諫議大夫。公既受上非常之知,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用。公首章極論當時之弊,上以所言榜明堂。公至建康,一新軍政,與大帥王彥等會于合肥,遍歷淮西,相視關隘,盛為守御之備。及歸,』圖上方略,上大嘉嘆。留旬余,復往江上,悉施行之。是秋虜將犯塞,公調諸將之兵渡江,各守所分之地,而淮上列戌數千里,隱然有不可犯之勢。暨冬,虜』尋入寇,淮西竟免沖突之患。
公將如昭關為諸軍聲援,忽得御札云:“虜有舉兵意,卿等可激勵將士,以獲功名”。公遂陳三策,上批奏云:“差強人意,有臣』如此,何憂國是之不定”!此奏未到,已拜參知政事,中使至建康宣押,賜公宸翰,有“謀皆朕同,規模甚遠”之語。公固請終使命,不獲命,遂入朝。上見公慰勞周至。公曰:“執政自外除,國朝曠典。慶歷中韓琦、范仲淹立功西鄙,就除樞副,亦未有自諫大夫而為參預者”。上曰:“稍定,待與卿理會天下』事”。俄兼同知樞密院事。尋充督視,又改除同都督江淮軍馬。先是左相湯思退為都督,楊存中為同都督,又以公為之,公奏論其事,大抵謂“都督并置,權勢』相敵,使將帥何所稟承”?上批奏云:“其理甚長,所請宜允”。
公以軍興多事,欲依祖宗典故,移郊祀于來年,且請因此改元,上從之。時虜又侵犯淮東,』公深以為憂,乃自請行,困就措畫,上許之。乃陛辭,上曰:“卿且休去,只在此理會事;上皇亦不令卿去”。公徑辭出,遂以參政行府,勞師江淮。公到』京口,虜已深入,而流民數十萬,頗嘯聚,人心皇皇。公宣布上恩,訓厲諸將,始有固志。
先是,公建議貽書虜帥,遣介持往,以為所議不成,交兵未晚。而朝』廷屢下督戰之令,將帥頗欲僥幸邀功,間有違節度輕出失律者。公既論奏,又力制之,以取萬全。未幾各罷兵,至今南北寧息者,皆公力也。
公以病甚,未』克渡江,有旨赴行在。公既在外,言事者亟論公,章皆不出。公因懇辭機政,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明年,加襄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五月,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公嘗慕鄭子產為政,凡居官不求近效,為帥四年,救荒靖寇,威惠并行,豪強戢伏,海道寧肅,閩人大安之。戊』子春,加資政殿大學士,賞報政也。仍進爵開國伯,增邑三百戶。
前后丐閑章七、八上,未得請。會有夫人之喪,乞便郡,差知溫州。未幾以病請辭,優詔不允。』是秋坐水災,降一官,旋以海盜之捷,收回前命。言者承風旨,劾公罷郡,歸于臨海之私第。方優游卒歲,庚寅冬疾作,至春加劇,而神觀峻整如平時。一旦,親』草納祿奏,且召親故與訣,曰:“余六十八矣,此司馬溫公死之年也,復何憾”!二月乙卯,薨于正寢。公奏到,但得宮觀,再請于朝,轉一官致仕。遺奏聞,天子』震悼,輟視朝一日,贈官五等,恤典有加。
公資孝友,事親、居喪有人所難能者。當郊恩,首官其弟。平日景慕前輩,動以為法,鯁介特立,恬于進取。太學五』年不徙官,使蜀九年,屢召屢止,不以為意。在政地甫及兩月,復以讒去。其難進易退如此。當官而行,不恤毀口,以故不樂公者眾。少歷艱難,中更沮抑,而』氣不少衰。居常無他嗜好,奉養甚薄。手未嘗釋卷,博學無所不通,談論英發,聽者忘倦。為詞章下筆立成,豪贍宏博,切于事理。有《漢濱集》、《奏議》、《經解》各若干』卷。諸孤以十二月丙午奉公之柩合葬于臺州臨海縣義城鄉白巖之原。
配同郡張氏,凝重而有賢德。擾攘中,公二兄有急難,夫人竭赍裝助公救之。暨貴』儉素不改,在政府,不解檐。及公罷,夫人笑謂諸孤曰:“吾固知汝父方嚴,不能久于此也”。聞者欽服。歷封咸安、同安郡夫人。先公四年薨。男五人:鏞、右從事郎;銖、右宣義郎;錞、右承奉郎;欽、右承務郎;鈆,未仕。女二人,長適右通直郎魏欽弼,次未行。孫男一我:淙。女三人,尚幼。
公以儒學致身,出入中外殆四十年,被』遇兩朝,晚參大政,所蘊未究而奄棄昭代,此我諸孤所以叩心仰天而泣血也。然公勛在王室,道信天下,載之史官,傳于士大夫之口久矣,不肖之』孤詎敢稱道!姑敘其出處大概,刻諸堅珉,以賁幽宮,雖天壤相弊而斯傳為不泯矣。
乾道七年歲次辛卯冬十二月朔辛丑,孤哀子鏞等泣血謹書。』郡士王棠刻』
上一篇: 聞人武子 | 下一篇: 魏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