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謚文簡。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李攀龍)。然傳其衣缽者不少。有《帶經堂集》。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他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進士(廣印人傳作乙未誤),文名漸著。23歲游歷濟南,他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后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 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并題詩共勉。
一生著述達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他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進士(廣印人傳作乙未誤),文名漸著。23歲游歷濟南,他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后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 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并題詩共勉。
一生著述達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
上一篇: 王磐 | 下一篇: 王叔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