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附錄一升官莫作
附錄二王十朋作
王十朋撰題聯
附錄三溫州江心
附錄四兩副與江
王十朋律詩聯
集王十朋詩句聯
以王十朋姓名入
御試策試卷
人物簡介
附錄一升官莫作
附錄二王十朋作
王十朋撰題聯
附錄三溫州江心
附錄四兩副與江
王十朋律詩聯
集王十朋詩句聯
以王十朋姓名入
御試策試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北宋·政和二年出生于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少時穎悟強記,7歲入塾,14歲先后在鹿巖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學通經史,詩文名聞遠近。少時就有憂世拯民之志,十七歲“感時傷懷”,悲嘆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19歲時寫出“北斗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的名句。24歲時,小小的樂清縣學落成,居然能文賦詩,蓋世的才華震動了浙南的詩壇。33歲時在家鄉創辦梅溪書院授徒,34歲入太學。由于當時南宋政治腐敗,奸臣秦檜專權,科場黑暗,屢試不第。一直至他46歲時,秦檜死后,高宗即位繼帝主持殿試,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為對,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因論力主抗戰,并薦用愛國老將張浚、劉锜,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里。孝宗即位后,起知嚴州,未赴任召對除司封員外郎,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議,并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劾主和派代表、當朝宰相史浩,使之罷職。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議紛起。他上疏稱恢復大業不不能以一敗而動搖,未被采納。出知饒、湖等州,救災除弊,頗有政績。在文學上,他一生經過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進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臨安時,因此對雁蕩山的感受極其親切。在此期間,他賦了大量有關雁蕩的詩。他在《游靈巖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語》中,不僅對雁蕩山作了依次總評價:“雁蕩冠天下,靈巖尤絕奇!”而且還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雁蕩山水浴成一體。雁蕩山水鑄造了王十朋剛直不阿的崇高風格,他則以蓋世的才華歌頌了雁蕩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氣,在雄偉奇秀,千姿百態的雁蕩山水面前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曾在一詩中曰:“愧無筆力助莊嚴!”從此之后,“難下筆”就成為描繪雁蕩山的“名句”了。王十朋以名節聞名于世,剛直不阿,批評朝政,直言不諱。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力排和議,并抨擊三衙兵權過重,諫罷楊存中兵權,奏請起用張浚。孝宗詔百官陳事務,他上《應詔陳弊事》札子,指出百官“盡其官不履其職”,同時指出皇帝有任賢、納諫、賞罰三大職事,并未做好。隆興元年任侍御史時彈劾當朝宰相史浩及其黨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罷職,震動朝野,人稱頌王十朋郎為真御史。王十朋守饒州期間,宰相洪適,饒州人。回鄉拜訪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學宮地擴建私宅后花園,王十朋毅然拒絕。《宋史·本傳》記載說:“丞相洪適請故學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來朝野皆知,傳為佳話。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賈氏,品德高尚,忍貧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興元年辭官故里,家有饑寒之號卻不嘆窮。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遠無錢將靈柩及時運回家鄉。他在《乞祠不允》詩里述云:“臣家素貧賤,仰祿救啼饑。”“況臣糟糠妻,蓋棺將及期。旅櫬猶未還,兒晝夜悲。”結果靈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為官,關心的是國家、黎民,自己卻是如此貧寒。王十朋學識淵博,詩文自有風格。現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計有詩1700多首,賦7篇,奏議46篇,其他如記、序、書、啟、論文、策問、行狀、墓志銘、祭文、銘、贊等散文、雜文140多篇。此外還有《春秋》、《論語》講義8篇等,內容廣泛。他對《春秋》、《論語》、《尚書》尤有研究。治學反對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學空論,為文處事偏重功利實用。朱熹稱其文“規模宏闊,骨骼開展,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狈Q其詩“渾厚質直,思惻條暢,如其為人?!辈⑺c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論,說:“海內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葉適說他“素負大節”、“士類常推公第一”。《四庫全書總目》說“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傳世。
上一篇: 王識 | 下一篇: 魏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