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jīng)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dāng)前位置:查字典>>詩詞>>王國維

王國維

紀念館。少年時代即被譽為"海寧四才子"之一。
  1892年,壬辰,光緒十八年,十六歲。
  7月入州學(xué),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1893年,癸巳,光緒十九年,十七歲。
  3月赴省城杭州應(yīng)鄉(xiāng)試不中,肄業(yè)于杭州崇文書院。
  1894年,甲午,光緒二十年,十八歲。
  中日甲午戰(zhàn)起,清軍戰(zhàn)敗,極為震動。始知世有"新學(xué)"。
  1895年,乙未,光緒二十一年,十九歲。
  11月與莫氏成婚。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二十一歲。
  9月赴杭州再次參加鄉(xiāng)試,不中。從1895年至此,撰成《詠史》詩二十首。1928年始發(fā)表于《學(xué)衡》第66期,吳宓稱之"分詠中國全史,議論新奇正大"。年底,與同鄉(xiāng)張英甫等謀創(chuàng)海寧師范學(xué)堂,并上呈籌款緣由,未果。
  1898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二歲。
  2月,至上海任《時務(wù)報》書記。此舉為其一生行事之始。26日羅振玉等創(chuàng)辦的東文學(xué)社開課后,王氏入學(xué)學(xué)習(xí),受業(yè)于藤田豐八等,漸為羅振玉所知。7月因患腳氣病,回籍治療。10月返滬,《時務(wù)報》因戊戌變法失敗而遭關(guān)閉,羅振玉引之入東文學(xué)社,負責(zé)庶務(wù),免繳學(xué)費,半工半讀。是年,撰《曲品新傳奇品跋》、《雜詩》三首。
  1899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二十三歲。
  春,東文學(xué)社遷至江南制造局前之桂墅里,王氏學(xué)監(jiān),其與同學(xué)關(guān)系不洽,旋免職,但薪俸照拿。學(xué)社除日文外,始兼授英文及數(shù)理化各科。王氏攻讀甚勤。從日本教員田岡文集中,始知汗德(即康德)、叔本華,并萌研治西洋哲學(xué)之念。是年,河南安陽小屯發(fā)現(xiàn)殷商甲骨文。代羅振玉為日人那珂通世所撰、東文學(xué)社影印之《支那通史》撰序、為日人桑原隲騭藏《東洋史要》撰序。
  1900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四歲。
  夏,庚子事變發(fā)生,東文學(xué)社因之而提前讓學(xué)生畢業(yè),秋即停辦。王氏畢業(yè)返里,自習(xí)英文。秋,返滬,羅振玉請其譯編《農(nóng)學(xué)報》,自謂譯才不如沈纮而薦其任之,自己則協(xié)助譯日本農(nóng)事指導(dǎo)。秋,羅振玉應(yīng)張之洞之邀,至武昌任農(nóng)務(wù)局總理兼農(nóng)校監(jiān)督,不久,召王國維等同至,任武昌農(nóng)校日籍教員翻譯。年底,由羅氏資助,東渡日本東京物理學(xué)校習(xí)數(shù)理。是年撰《〈歐羅巴通史〉序》,譯《勢力不滅論》(The Theorg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農(nóng)事會要》。
  1901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二十五歲。
  春,在日本東京物理學(xué)校留學(xué),夏歸國,協(xié)助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雜志,此后,其哲學(xué)及文學(xué)方面的撰述常刊載于此。是年,撰《崇正講舍碑記略》,譯《教育學(xué)》、《算術(shù)條目及教授法》。
  1902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二十六歲。
  春,始讀社會學(xué)、心理學(xué)、論理學(xué)(即邏輯學(xué))、哲學(xué)等書,尤關(guān)注人生問題。夏,張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創(chuàng)辦通州師范學(xué)堂,欲聘一心理學(xué)、哲學(xué)、倫理學(xué)教員。經(jīng)羅振玉推薦,王國維應(yīng)其一年之聘。是年譯《教育學(xué)教科書》。
  1903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二十七歲。
  3月,應(yīng)聘至通州師范學(xué)堂任教,通讀叔本華、康德之書。《鐵云藏龜》影印刊行。是年撰《哲學(xué)辨惑》、《論教育之宗旨》、《叔本華像贊》、《汗德像贊》。譯《西洋論理學(xué)史要》。
  1904年,甲辰,光緒三十年,二十八歲。
  代羅振玉為《教育世界》主編,進行刊物改革。8月,羅振玉在蘇州創(chuàng)辦江蘇師范學(xué)堂,自任監(jiān)督,藤田豐八為總教習(xí),王國維來校任教。仍鉆研叔本華思想,并深受其影響。是年撰《孔子之美育主義》、《就倫理學(xué)上之二元論》(后易名為《論性》)、《尼采之教育觀》、《叔本華之遺傳說》、《教育偶感二則》、《汗德之哲學(xué)說》、《汗德像贊》、《叔本華之哲學(xué)及其教育學(xué)說》、《國朝漢學(xué)派戴阮二家之哲學(xué)說》、《紅樓夢評論》、《書叔本華遺傳說后》、《叔本華與尼采》、《釋理》。
  1905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二十九歲。
  致力于研讀康德學(xué)說。9月,匯編甲辰(1904)年以來刊于《教育世界》之文十二篇,為《靜庵文集》。附古今體詩五十首,名《靜庵詩稿》。11月,隨羅振玉辭職,賦閑家中。是年撰《周秦諸子之名學(xué)》、《子思之學(xué)說》、《孟子之學(xué)說》、《荀子之學(xué)說》、《論近年之學(xué)術(shù)界》、《論新學(xué)語之輸入》、《論哲學(xué)家及美術(shù)家之天職》、《論平凡之教育主義》、《靜庵文集自序》。
  1906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三十歲。
  春,隨羅振玉進京,暫住羅家。4月,集數(shù)年間(1904-1906)所填詞61闕成《人間詞甲稿》刊行。8月,其父王乃譽病故,奔喪歸里,并為之守制。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二則》、
  《奏定經(jīng)學(xué)科大學(xué)文學(xué)科大學(xué)章程書后》、《教育家之希爾列爾(即席勒)傳》、《德國哲學(xué)大家汗德傳》、《墨子之學(xué)說》、《老子之學(xué)說》、《汗德之倫理學(xué)及宗教論》、《原命》、《去毒篇(鴉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孟子之倫理思想一斑》、《列子之學(xué)說》、《紀言》、《論普及教育之根本辦法(條陳學(xué)部)》、《教育小言十則》、《文學(xué)小言十七則》、《屈子文學(xué)之精神》。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三十一歲。
  4月,自海寧返京,住羅家。不久,經(jīng)羅振玉引薦,得識學(xué)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甚為其賞識,未幾,得在學(xué)部總務(wù)司行走,任學(xué)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主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事。6月發(fā)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學(xué)轉(zhuǎn)向文學(xué),并有志于戲曲之研究,這標志著他學(xué)術(shù)研究的一次轉(zhuǎn)折。7、8月,因其夫人莫氏病亡而歸省,事畢即返京。11月,匯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間所填詞43闕,成《人間詞乙稿》。是年撰《教育小言十三則》、《人間嗜好之研究》、《三十自序一、二》、《論小學(xué)校唱歌科之材料》、《教育小言十則》、《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后》、《孔子之學(xué)說》。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三十二歲。
  1、2月間,太夫人病故,奔喪返里。3月,與繼室潘夫人完婚。5月,校《片玉詞》。4月,攜眷北上返京,賃屋于宣武門內(nèi)新簾子胡同。7月,輯《唐五代二十家詞輯》二十卷,對每家詞數(shù)及其出處,均以按語說明。又輯《南唐二主詞》。8月,撰《詞錄》及《詞錄序例》,搜集詞目,自宋迄元,存佚并錄,且作考訂。撰《〈詞林萬選〉跋》。9月,輯《曲錄》初稿二卷,為其研究戲曲史提供了材料。10月,譯著《辨學(xué)》(即邏輯學(xué))一書刊出。11月,在《國粹學(xué)報》刊出《人間詞話》前21則,提出"境界"說。手錄明抄本《錄鬼薄》,并作《跋》。作《古代名家畫冊敘》(1909年刊行時易名為《中國名畫集》)。12月,撰《曲品新傳奇品跋》。
  1909年,己酉,宣統(tǒng)元年,三十三歲。
  1月,撰《羅懋登注拜月亭跋》,《國粹學(xué)報》第49期刊《人間詞話》第23-39則。2月,《國粹學(xué)報》第50期刊登《人間詞話》第40-64則。3月作《雍熙樂府跋》。3、4月間,前后作《〈梅苑〉跋》、輯校《聊復(fù)集》并作《跋》、《〈碧雞漫志〉跋》、《〈蛻巖詞〉跋》。4、5月間,作《〈赤城詞〉跋》、《南唐二主詞補遺及校勘記》、《〈寧極齋樂府〉跋》、《〈歐夢詞〉跋》、《〈花溪志〉跋》。6月,輯《后村別詞補遺》一卷,并作《跋》;又校《后村別詞》,并作《校記》。又作《〈樂章集〉跋》。修訂《曲錄》成六卷,又成《戲曲考源》一卷、《跋吳起敵秦掛帥印雜居》。7月,校《壽域詞》,作校記、跋。9月,校《石林詞》,從《梅苑》中錄得《孤雁兒》并序,補入《漱玉詞》,并對原附《易安居士事輯》之訛進行辨誤。10月,校補《放翁詞》,28日,與羅振玉、蔣黼、董康訪法人伯希和(Pelliot)。29日,學(xué)部奏設(shè)編定名詞館,嚴復(fù)任總纂,王國維任名詞館協(xié)修。又校《片玉集》,并作跋。11月,輯《優(yōu)語錄》一卷,搜集唐宋滑稽戲五十則,作《宋大曲考》、《錄曲余談》、《曲調(diào)源流表》。
  1910年,庚戌,宣統(tǒng)二年,三十四歲。
  2月,校《錄鬼簿》。錄《能改齋漫錄》記杜安世一則,作《壽域詞》補跋。3月,讀《元曲選》,并以《雍熙樂府》校之,作《〈元曲選〉跋》。5月,所譯《教育心理學(xué)》由學(xué)部圖書編譯局排印出版。6月譯作《世界圖書館小史》始陸續(xù)刊出。9月,作《〈續(xù)墨客揮犀〉跋》、《盛明雜劇跋》、《錄鬼簿》補跋。將已刊《人間詞話》64則進行修訂,并加附記(此稿由俞平伯于1925年標點,次年樸社出版。此為此書最早之單行本)。12月,草《清真先生遺事》、《古劇腳色考》。
  1911年,辛亥,宣統(tǒng)三年,三十五歲。
  1月,為《百川學(xué)海》本《晁氏客語》題跋。2月,為羅振玉創(chuàng)辦之《國學(xué)叢刊》作《序》,提出"學(xué)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校《夢溪筆談》、《容齋隨筆》,3月,校《酒邊集》、《賓退錄》,并分別作跋。校《大唐六典》,并作跋。春,撰《隋唐兵符圖錄附說》,此為其治古器物學(xué)之始(1917年又訂正之,成《隋虎符跋》、《偽周二虎符跋》)。7月,見唐寫本《太公家教》,作跋將近幾年所作校書題跋集成《庚辛之間讀書記》,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12月,羅振玉、王國維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僑居日本達五年之久。從此,其治學(xué)轉(zhuǎn)而專攻經(jīng)史小學(xué)。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三十六歲。
  羅振玉藏書運抵日本,存京都大學(xué),王國維與其一同整理,并與日本學(xué)者相過從,專攻古史。春,草《簡牘檢署考》,夏,作《雙溪詩余跋》。9月,撰成《古劇腳色考》,10月,《簡牘檢署考》撰成定稿。
  1913年,癸丑,民國2年,三十七歲。
  1月,撰成《宋元戲曲考》,并作序(后易名為《宋元戲曲史》)。春,撰《宋槧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跋》。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詩成《壬癸集》,著手草《明堂寢廟通考》。作《譯本琵琶記序》。8、9月間,撰《釋幣》(原名《布帛通考》)、《唐寫本兔園冊府殘卷跋》。9月輯《齊魯封泥集存》,并作序。10、11月間,撰《秦郡考》、《漢郡考》(上、下),又草《兩漢魏晉鄉(xiāng)亭考》二卷(稿本)。
  1914年,甲寅,民國3年,三十八歲。
  2月,與羅振玉合撰《流沙墜簡》,并為之作序,此為近代關(guān)于西北古地理的第一篇著作。4月又作《流沙墜簡后序》,又成《補遺》一卷,附于書后。6月,代羅振玉撰《國學(xué)叢刊序》(后易名為《雪堂叢刊》)。草《宋代金文著錄表》,并作序。7月,讀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并作跋。9月,撰《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并作序。10月,為羅振玉校寫《歷代符牌圖錄》、《蒿里遺珍》、《四朝鈔幣圖錄》。歲末,為羅振玉撰《殷虛書契考釋》校寫,并作序和后序。是年又作《邸閣考》。
  1915年,乙卯,民國4年,三十九歲。
  2月,撰《殷虛書契前編》,一、二卷釋文,作《洛誥解》。3月,寫成《鬼方昆夷〈犭嚴〉狁考》(初名《古代外族考》)。中旬,攜眷返國掃墓,4月13日羅振玉亦歸國掃墓,二人會于上海。中旬,經(jīng)羅振玉介紹與沈曾植相識于上海,多有往還,商磋古音韻之學(xué)。下旬,攜長子隨羅振玉往日本。撰《不期敦蓋銘考釋》、《三代地理小記》,其下包括《自契至于成湯八遷》、《說商》、《說毫》等數(shù)篇。8月,撰成《胡服考》。10月撰《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又撰《古禮器略說》,其總題下分《說俎》、《說盉》等數(shù)篇。11月,作《與林浩卿博士論洛誥書》,12月,撰《生霸死霸考》。
  1916年,丙辰,民國5年,四十歲。
  1月,作《再與林博士論洛誥書》。決定春節(jié)后返國,《國學(xué)叢刊》停刊。王國維認為其寓居日本期間,乃"成書之多,為一生冠"。2月,攜長子回國,至上海,應(yīng)哈同之聘,主持《學(xué)術(shù)叢編》。3月,撰成《史籀篇疏證》及序、《流沙墜簡考釋補證》及序、《周書·顧命考》及序、《國學(xué)叢編序》。4月,撰《殷禮征文》、《釋史》、《樂詩考略》(含《釋樂次》、《周大武樂章考》、《說勺舞象舞》、《說周頌》、《說商頌》。《漢以后的傳周樂考》),草《毛公鼎考釋》。5月,作《大元馬政記跋》,校《水經(jīng)注》,《毛公鼎考釋》定稿,并作序。下旬,始草《魏石經(jīng)考》。8月中旬,醞釀作《漢魏博士考》。9月,《魏石經(jīng)考》、《漢魏博士考》寫定。10月,撰《周書·顧命后考》及序,重訂《漢魏博士考》成三卷。11月,撰《漢代古文考》、《彊村校詞圖序》、《元秘書監(jiān)志跋》、《隋志跋》。12月,草《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
  1917年,丁巳,民國6年,四十一歲。
  1月下旬,受羅振玉招至日本,2月歸國,始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3月成《太史公年譜》,并醞釀《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及序。4月,返海寧掃墓。5月,撰《古要竹書紀年輯校》,并作《自序》,又撰《殷文存序》、《鄉(xiāng)飲禮席次圖》。6月,撰《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及序,編就《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及序,作《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釋旬》、《釋昱》。7月1日,張勛復(fù)辟。撰《周代金石文韻讀》、《唐韻別考》。8月作《南越黃腸木刻字跋》、《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9月,草成《殷周制度論》、《商三勾兵跋》、《〈漢書藝文志舉例〉后序》、《〈周代金石文韻讀〉序》。入秋,檢古書古器物,題跋甚多,如《楚公鐘跋》、《書論語鄭氏注殘卷后》、《唐尺考》、《裴岑紀功刻石跋》等。10月,撰《韻學(xué)余說》、《江氏音學(xué)跋》、《五聲說》。11月,匯集近年間所撰文,成《永觀堂海內(nèi)外雜文》。12月,撰成《古本尚書孔氏傳匯校》(稿本),據(jù)《唐語林》以校《封氏聞見記》。
  1918年,戊午,民國7年,四十二歲。
  1月,校《尚書孔傳》、《方言》等。去年底,北京大學(xué)蔡元培托馬衡與王國維聯(lián)系,欲聘其往北大任教。經(jīng)與羅振玉商量,今拒絕之。自本年起,任"倉圣明智大?quot;經(jīng)學(xué)教授,并撰《經(jīng)學(xué)概論講義》。2月,校《凈土三部經(jīng)音義》。3月以大徐《說文》音校《唐韻》反切,乃擬重訂《唐韻校記》,4月校《一切經(jīng)音義》,并作跋。6月,校陳輯本《蒼頡篇》,抄畢并校定《唐寫本唐韻殘卷校記》,并附錄《唐韻佚文》,作《匈奴相邦印跋》。7月,為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作序。再次辭謝北京大學(xué)邀任教授之聘。9月,作《釋環(huán)玦》、《釋玨釋朋》、《釋禮》、《重輯蒼頡篇》及自序、《釋由》。是月,日本京都大學(xué)教授欲延其赴校任教,為其婉辭。10月,撰《校松江本急就篇》及序。11月草《隨庵吉金圖序》。12月,改定前所撰《唐韻別考》、《音學(xué)余說》,合為《續(xù)聲韻考》,以補戴氏《聲韻考》。
  1919年,己未,民國8年,四十三歲。
  1月,撰《書郭注方言后》(一、二、三)、《書爾雅郭注后》。2月,撰成《書契后編》上卷釋文、《齊侯二壺跋》。3月,校閱《徐俟齋先生年譜》,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4月,羅振玉攜眷歸國,與王國維會于上海。伯希和在上海與羅、王會見,商談學(xué)術(shù)。校《一切經(jīng)音義》,并作跋。7月,作《唐寫本老子化胡經(jīng)殘卷跋》、《音學(xué)五書跋》。8月,作《九姓回鶻可汗碑跋》、《重校定和林金石錄》、《九姓回鶻可汗碑圖記》、《摩尼教流行中國考》、《敦煌石室碎金跋尾》(含《唐寫本殘職官書跋》)等十?dāng)?shù)篇跋,均為日人狩野直喜寄來其游歐時所錄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殘卷而作。9月,撰《西胡考》(上、下)及《續(xù)考》、《西域井渠考》、《曹夫人繪觀音菩薩像跋》、《于闐公主供養(yǎng)地藏王菩薩畫像跋》等。10月,為烏程蔣汝藻編撰其藏書志。是秋,因腳氣病發(fā)作,赴天津羅振玉處養(yǎng)病,11月初始返滬,并接受《浙江通志》聘約,與張爾田共同負責(zé)寓賢、掌故、雜記、仙釋、封爵五門的撰述,并似作《宋元浙本考》。作《高昌寧朔將軍麴斌造寺碑跋》、《書虞道園高昌王世勛碑后》、《重輯倉頡篇自序》。
  1920年,庚申,民國9年,四十四歲。
  本年繼續(xù)為蔣氏編藏書志,并校閱多種古籍,并作《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玄武之韻銓分部考》、《周玉刀考》、《顧刻廣韻跋》、《某君像贊》、《徐母太囗人像贊》、《敦煌發(fā)現(xiàn)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殘宋本三國志跋》、《魏曹望憘造象跋》、《影宋本孟子音義跋》、《日本寬永本〈孔子家語〉跋》。
  1921年,辛酉,民國10年,四十五歲。
  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xué)委托,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繼續(xù)為蔣編藏書。春,作《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一、二)。5月,將數(shù)年間所寫經(jīng)史論文,刪繁挹華,集成《觀堂集林》二十卷,由烏程蔣氏出資刊行。9月,去年撰述之《西胡考》刊出,12月,撰《唐寫本切韻殘卷跋》。
  1922年,壬戌,民國八年,四十六歲。
  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xué)研究所國學(xué)門通訊導(dǎo)師,以"無事而食,深所不安",未受酬金。1月,作《宋刊后漢書郡國志殘葉跋》、《兮甲盤跋》、《漢南呂編磬跋》等。2月,北京大學(xué)馬衡集資影印王國維于上年所輯之《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3月,撰《兩淅古刊本考》及序,并校《水經(jīng)注》。5月,顧頡剛來訪,后多有書信往還問業(yè)。8月,草成《五代兩宋監(jiān)本考》,為烏程蔣氏撰《傳書堂記》。致書馬衡,詢以研究科章程、研究生人數(shù)、研究項目等事。為羅振玉撰《庫書樓記》。12月,為北京大學(xué)研究所國學(xué)門擬就《研究發(fā)題》寄沈兼士。不久,又致書馬衡,建議大學(xué)開設(shè)"滿蒙藏文講座"并建議遣送有史學(xué)根基者出國深造。致書北大研究所國學(xué)門何之兼等同學(xué),條陳所詢事宜,是年校閱《蒙古秘史》、《龍龕手鑒》。
  1923年,癸亥,民國12年,四十七歲。
  2月,為南陵徐氏所藏古器拓本作跋數(shù)則,如《刺鼎跋》、《父乙卣跋》等,撰《肅忠親王神道碑》。寒假,倉圣明智大學(xué)解散,王國維所任《學(xué)術(shù)叢刊》編輯及該校教授至此結(jié)束。2月下旬一度返海寧故里。作《商鞅量跋》、《高郵王懷祖先生訓(xùn)詁音韻書稿敘錄》、《秦公敦跋》。4月16日,受命任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為烏程蔣氏編藏書志基本結(jié)束,歷時近四載,編成經(jīng)、史、子三部,集部至元末,明則為草稿。5月離滬取海道北上入京,6月1日,覲見溥儀。7月初,撰《殷虛書契考釋序》,同時,始校《淮南鴻烈》,歷時三月余。7月,作《梁伯戈跋》、《頌壺跋》、《唐賢力宓伽公主墓志跋》,校《抱樸子》。始草《魏石經(jīng)續(xù)考》。夏曾至天津羅振玉處消夏。11月,受溥儀命,清理景陽宮等處藏書,作《肅霜滌湯說》、《明鈔本北磵集跋》。12月初,《觀堂集林》二十卷樣本印成,文二百篇,詩67首。
  1924年,甲子,民國13年,四十八歲。
  3月,法人伯希和寄來《秦婦吟》全卷影印本,取與另本相校,作《唐寫本韋莊秦婦吟又跋》,撰《論政學(xué)疏》,作《聚珍本戴校水經(jīng)注跋》。4月,與蔣汝藻書,言及北京大學(xué)友人欲請其出任國學(xué)門研究室主任,而自己不愿就任。5月,撰成《明內(nèi)閣藏書目錄跋》、《散氏盤考釋》及跋。6月,作《金文編序》、《吳王夫差監(jiān)跋》。9月,羅振玉入直南齋,至京,住王國維家,后又與羅氏共檢理內(nèi)府藏書。近年,與胡適往還書信,商討學(xué)問。11月,馮玉祥部"逼宮",命溥儀遷出紫禁城。王國維隨駕前后,并因此而?quot;艱難困辱,僅而不死"之言。
  1925年,乙丑,民國14年,四十九歲。
  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并擬聘王國維為導(dǎo)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后就任。此后治學(xué)轉(zhuǎn)入西北地理及元史。4月18日,移居清華園之西院。研究院同時還聘請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教授。世稱"清華四大教授"。另,聘李濟為講師。4月23日梁啟超到校,6月12日,趙元任到校,住清華園之南院。7月,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錄取新生,正取30名,備取2名。暑期,應(yīng)學(xué)生會邀請向留校學(xué)生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發(fā)現(xiàn)之學(xué)問》。9月8日,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舉辦第一次教務(wù)會議,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李濟到會。會上公布各教授普通演講的講題(即所開課程)與指導(dǎo)研究學(xué)科的范圍。王國維任經(jīng)史小學(xué)導(dǎo)師,普通演講講題有:古史新證,每周1小時;《尚書》,每周2小時;《說文》練習(xí),每周1小時,指導(dǎo)學(xué)生研究范圍有:《尚書》本經(jīng)之比較研究(含句法比較、成語比較、助詞比較),《詩》中狀詞研究(含單字、連綿字、雙字、雙聲字、疊韻字、其余),左禮器之研究,《說文》部首之研究,卜辭及金文中地名或制度之研究,諸史中外國傳之研究,元史中蒙古色目人名之劃一研究,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之反切與切韻反切之比較研究。9月14日,國學(xué)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是月,草《韃靼考》及年表,《元朝秘史地名索引》。11月,撰《蒙文元朝秘史跋》。
  1926年,丙寅,民國15年,五十歲。
  2月,撰《黑韃事跋》,校閱《親征錄》。21日,赴天津,為溥儀祝壽。4月,撰《圣武親征錄校注序》,26日,清華批準印其叢書,即《蒙古史料四種校注》,發(fā)表《耶律文正年譜余記》、《黑韃事略序》。5月,寫定《長春真人西游記校注》及序,刊出《圣武親征錄校序》。6月發(fā)表《韃靼考》、《長春真人西游記注序》。7月26日,為燕京大學(xué)校講演《中國歷代之尺度》。9月上旬,研究院新學(xué)年開學(xué),王國維每周講演《儀禮》2小時,《說文》1小時;指導(dǎo)研究學(xué)科范圍為:(1)經(jīng)學(xué)(含《書》、《禮》、《詩》);(2)小學(xué)(含訓(xùn)詁、古文字學(xué)、古音韻學(xué));(3)上古史;(4)金石學(xué);(5)中國文學(xué)。10月,因其長子病逝,與羅振玉發(fā)生誤會。撰成《桐鄉(xiāng)徐氏印譜序》。11月下旬,為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會講演《宋代之金石學(xué)》。
  1927年,丁卯,民國16年,五十一歲。
  1月,撰成《南宋人所傳蒙古史料考》。2月,撰《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3月,撰《金長城考》(后易名為《金壕界考》)、《水經(jīng)注箋跋》。4月,編撰《清華學(xué)校研究院講義》。5月12日,出席清華史學(xué)會成立會,并致辭。6月1日,國學(xué)研究院第二班畢業(yè),中午,參加研究院師生敘別會,午后訪陳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別清華園,到頤和園內(nèi)的魚藻軒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內(nèi)衣口袋內(nèi)發(fā)現(xiàn)遺書,(背面書"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dāng)草草棺斂,即行藁葬于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nèi)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chǎn)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
  6月3日,入殮,停靈于成府街之剛秉廟,7日,羅振玉來京為其經(jīng)營喪事,16日舉辦悼祭。8月14日,安喪于清華園東二里許西柳村七間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shè)計。碑銘云:
  海寧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shù)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xué),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xué)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是年,編成《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四集,1940年由趙萬里、王國華合編之《王靜安先生遺書》刊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jù)此刊本影印,名為《王國維遺書》,1984年中華書局始出版《王國維全集》,但僅出《書信》一冊。在臺灣,1976年大通書局影行《王國維先生全集》,為目前收羅最為完備之本。王國維詞選  讀史
  揮戈大啟漢山河,武帝雄才世詎多。
  輕騎今朝絕大漠,樓川明日下洋河。
  浣 溪 紗
  草偃云低漸合圍,雕弓聲急馬如飛。笑呼從騎載禽歸。
  萬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須惜少年時,哪能白首下書帷。
  天末同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風(fēng)飛。江湖廖落爾安歸?
  陌上金丸看落羽,閨中素手試調(diào)醯。今朝歡宴勝平時。
  路轉(zhuǎn)峰回出畫塘,一山楓葉背殘陽。看來渾不似秋光。
  隔座聽歌人似玉。六街歸騎月如霜。客中行樂只尋常。
  霜落千林木葉丹,遠山如在有無間。經(jīng)秋何事亦孱顏。
  且向田家拚泥飲,聊從卜肆憩征鞍。只應(yīng)游戲在塵寰。
  月底棲鴉當(dāng)葉看,推窗跕跕墜枝間。霜高風(fēng)定獨憑欄。
  覓句心肝終復(fù)在,掩書涕淚苦無端。可憐衣帶為誰寬。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
  猛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人天相對作愁顏。
  夜永衾寒夢不成,當(dāng)軒減盡半天星。帶霜宮闕日初升。
  客里歡娛和睡減,年來哀樂與詞增。更緣何物遣孤燈。
  畫舫離筵樂未停,瀟瀟暮雨闔閭城。那堪還向曲中聽。
  只恨當(dāng)時形影密,不關(guān)今日別離輕。夢回酒醒憶平生。
  才過苕溪又云溪,短松疏竹媚朝輝。去年此際遠人歸。
  燒后更無千里草,霧中不隔萬家雞。風(fēng)光渾異去年時。
  曾識盧家玳瑁梁,覓巢新燕屢回翔。不堪重問郁金堂。
  今雨相看非舊雨,故鄉(xiāng)罕樂況他鄉(xiāng)。人間何地著疏狂。
  舟逐清溪彎復(fù)彎。垂楊開處見青山。毿毿綠發(fā)覆煙鬟。
  夾岸鶯花遲日里,歸船簫鼓夕陽間。一生難得是清閑。
  七月西風(fēng)動地吹,黃埃和葉滿城飛。征人一日換緇衣。
  金馬豈真堪避世,海鷗應(yīng)是未忘機。故人今有問歸期。
  城郭秋生一夜涼,獨騎瘦馬傍宮墻。參差霜闕帶朝陽。
  旋解凍痕生綠霧,倒涵高樹作金光。人間夜色尚蒼蒼。
  乍向西郊斗草過,藥欄紅日尚婆娑。一春只遣睡消磨。
  發(fā)為沉酣從委枕,臉緣微笑暫生渦。這回好夢莫驚他。
  似水輕紗不隔香,金波初轉(zhuǎn)小回廊。離離從菊已深黃。
  盡撤華燈招素月,更緣人面發(fā)花光。人間何處有嚴霜。
  花影閑窗壓幾重,連環(huán)新解玉玲瓏。日長無事等匆匆。
  靜聽斑騅深巷里,坐看飛鳥鏡屏中。乍梳云髻那時松。
  愛棹扁舟傍岸行,紅妝素蓞斗輕盈。臉邊舷外晚霞明。
  為惜花香停短棹,戲窺鬢影撥流萍。玉釵斜立小蜻蜓。
  六郡良家最少年,戎裝駿馬照山川。閑拋金彈落飛鳶。
  何處高樓無可醉,誰家紅袖不相憐?人間那信有華顛。
  掩卷平生有百端,飽更憂患轉(zhuǎn)冥頑。偶聽啼鴂怨春殘。
  坐覺無何消白日,更緣隨例弄丹鉛。閑愁無分況清歡。
  漫作年時別淚看,西窗蠟炬尚泛瀾。不堪重夢十年間。
  斗柄又垂天直北,官書坐會歲將闌。更無人解憶長安。
  本事新詞定有無,斜行小草字模糊。燈前腸斷為誰書?
  隱幾窺君新制作,背燈數(shù)妾舊歡娛。區(qū)區(qū)情事總難符。
  已落芙蓉并葉凋,半枯蕭艾過墻高。日斜孤館易魂銷。
  坐覺清秋歸蕩蕩,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間爭度漸長宵。
  點 絳 唇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不成拋擲,夢里終相覓。
  醒后樓臺,與夢俱明滅。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厚地高天,側(cè)身頗覺平生左,小齋如舸,自許回旋可。
  聊復(fù)浮塵,得此須臾我。乾坤大,霜林獨坐,紅葉紛紛墮。
  高峽流云,人隨飛鳥穿云去。數(shù)峰著雨。相對青無語。
  嶺上金光,嶺下蒼煙冱。人間曙。疏林平楚。歷歷來時路。
  暗里追涼,扁舟徑掠垂楊過。濕螢火大。一一風(fēng)前墮。
  坐覺西南,紫電排云破。嚴城鎖。高歌無和。萬舫沉沉臥。
  波逐流云,棹歌裊裊凌波去。數(shù)聲和櫓。遠入蒹葭浦。
  落日中流,幾點閑鷗鷺。低飛處。菰蒲無數(shù)。瑟瑟風(fēng)前語。
  采 桑 子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fēng)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減字木蘭花
  皋蘭被徑,月底欄干閑獨憑。修竹娟娟,風(fēng)里時聞響佩環(huán)。
  驀然深省,起踏中庭千個影。依盡人間,一夢鈞天只惘然。
  亂山四倚,人馬崎嶇行井底。路逐峰旋,斜日杏花明一山。
  銷沉就里,終古興亡離別意。依舊年年,迤邐騾網(wǎng)度上關(guān)。
  卜 算 子
  水 仙
  羅襪悄無塵,金屋渾難貯。月底溪邊一晌看,便恐凌波去。
  獨自惜幽芳,不敢矜遲暮。卻笑孤山萬樹梅,狼藉花如許。
  好 事 近
  夜起倚危樓,樓角玉繩低亞。唯有月明霜冷,浸萬家鴛瓦。
  人間何苦又悲秋,正是傷春罷。卻向春風(fēng)亭畔,數(shù)梧桐葉下。
  愁展翠羅衾,半是余溫半淚。不辨墜歡新恨,是人間滋味。
  幾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渾閑事。獨向西風(fēng)林下,望紅塵一騎。
  南 歌 子
  又是烏西匿,初看雁北翔。好與報檀郎:春來宵漸短,莫思量。
  謁 金 門
  孤檠側(cè),訴盡十年蹤跡。殘夜銀釭無氣力,綠窗寒惻惻。
  落葉瑤階狼藉,高樹露華凝碧。露點聲疏人語密,舊歡遠處覓。
  菩 薩 蠻
  高樓直挽銀河住,當(dāng)時曾笑牽牛處。今夕渡河津,牽牛應(yīng)笑人。
  桐梢垂露腳,梢上驚鳥掠。燈焰不成青,綠窗紗半明。
  紅樓遙隔廉纖雨,沉沉暝色籠高樹。樹影到儂窗,君家燈火光。
  風(fēng)枝和影弄,似妾西窗夢。夢醒即天涯,打窗聞落花。
  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割羊肩進。不敢厭腥臊,緣君親手調(diào)。
  紅爐頳素面,醉把貂裘緩。歸路有余狂,天街宵踏霜。
  西風(fēng)水上搖征夢,舟輕不礙孤帆重。江闊樹冥冥,荒雞叫霧醒。
  舟穿妝閣底,樓上佳人起。驀入欲通辭,數(shù)聲柔艫枝。
  回廊小立秋將半,婆娑樹影當(dāng)階亂。高樹是東家,月華籠露華。
  碧闌干十二,都作回腸字。獨有倚闌人,斷腸君不知。
  阮 郎 歸
  女貞花白草迷離,江南梅雨時。陰陰簾幙萬家垂。穿簾雙燕飛。
  朱閣外,碧窗西。行人一舸歸。清溪轉(zhuǎn)處柳陰低。當(dāng)窗人畫眉。
  美人消息隔重關(guān),川途彎復(fù)彎。沉沉空翠厭征鞍,馬前山復(fù)山。
  濃潑黛,緩?fù)削撸?dāng)年看復(fù)看。只余眉樣在人間,相逢艱復(fù)艱。
  清 平 樂
  垂楊深院,院落雙飛燕。翠幕銀燈春不淺,記得那時初見。
  眼波靨暈微流,尊前卻按涼州。拚取一生腸斷,消他幾度回眸。
  斜行淡墨,袖得伊?xí)E。滿紙相思容易說,只愛年年離別。
  羅衾獨擁黃昏,春來幾點啼痕。厚薄不關(guān)妾命,淺深只問君恩。
  況夔笙太守索題香南雅集圖
  蕙蘭同畹,著意風(fēng)光轉(zhuǎn)。劫后芳華仍畹轉(zhuǎn),得似鳳城初見。
  舊人惟有何戡,玉宸宮調(diào)曾諳。腸斷杜陵詩句,落花時節(jié)江南。
  人 月 圓
  梅
  天公應(yīng)自嫌寥落,隨意著幽花。月中霜里,數(shù)枝臨水,水底橫斜。
  蕭然四顧,疏林遠渚,寂寞天涯。一聲鶴唳,殷勤喚起,大地清華。
  喜 遷 鶯
  秋雨霽,晚煙拖,宮闕與云摩。片云流月入明河。鳷鵲散金波。
  宜春院,披香殿,霧里梧桐一片。華燈簇處動笙歌,復(fù)道屬車過。
  荷 葉 杯
  戲效花間體
  手把金尊酒滿,相勸。情極不能羞。乍調(diào)箏處又回眸。留摩留。留摩留。
  矮紙數(shù)行草草,書到。總道苦相思。朱顏今日未應(yīng)非。歸摩歸。歸摩歸。
  無賴燈花又結(jié),照別。休作一生拚。明朝此際客舟寒。歡摩歡。歡摩歡。
  誰道閑愁如海,零碎。雨過一池漚。時時飛絮上簾鉤。愁摩愁。愁摩愁。
  昨夜繡衾孤?lián)恚膲簟R祸氒噳m。道旁依約見天人。真摩真。真摩真。
  隱隱輕雷何處,將曙。隔牖見疏星。一庭芳樹亂啼鶯。醒摩醒。醒摩醒。
  應(yīng) 天 長
  紫騮卻照春波綠,波上蕩舟人似玉。似相知,羞相逐。一晌低頭猶送目。
  鬢云欹,眉黛蹙。應(yīng)恨這番匆促。惱一時心曲,手中雙槳速。
  少 年 游
  垂楊門外,疏燈影里,上馬帽檐斜。紫陌霜濃,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鴉。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詞,縱橫書卷,不與遣年華。
  鷓 鴣 天
  列炬歸來酒未醒,六街人靜馬蹄輕。月中薄霧漫漫白,橋外漁燈點點青。
  從醉里,憶平生。可憐心事太崢嶸。更堪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
  閣道風(fēng)飄五丈旗,層樓突兀與云齊。空余明月連錢列,不照紅葩倒井披。
  頻摸索,且攀躋。千門萬戶是耶非。人間總是堪疑處,惟有茲疑不可疑。
  樓外秋千索尚懸,霜高素月慢流天。傾殘玉碗難成醉,滴盡銅壺不解眠。
  人寂寂,夜厭厭。北窗情味似枯禪。不緣此夜金閨夢,那信人間尚少年。
  庚申除夕和吳伯宛舍人
  絳蠟紅梅競作花,客中驚又度年華。離離長柄垂天斗,隱隱輕雷隔巷車。
  斟醁醑,和尖叉。新詞飛寄舍人家。可將平日絲綸手,系取今宵赴壑蛇。
  玉 樓 春
  今年花事垂垂過,明歲花開應(yīng)更亸。看花終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屬我。
  勸君莫厭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臥。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西園花落深堪掃,過眼韶華真草草。開時寂寂尚無人,今日偏嗔搖落早。
  昨朝卻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渾未了。數(shù)峰和雨對斜陽,十里杜鵑紅似燒。
  虞 美 人
  碧苔深鎖長門路,總為蛾眉誤。自來積毀骨能銷,何況真紅、一點臂砂嬌。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顏悔?從今不復(fù)夢承恩,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
  犀比六博消長晝,五白驚呼驟。不須辛苦問虧成。一霎尊前了了見浮生。
  笙歌散后人微倦,歸路風(fēng)吹面。西客落月蕩花枝。又是人間酒醒夢回時。
  金鞭珠彈嬉春日,門戶初相識。未能羞澀但嬌癡,卻立風(fēng)前散發(fā)襯凝脂。
  近來瞥見都無語,但覺雙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記取那回花下一低頭。
  杜鵑千里啼春晚,故國春心折。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
  臨 江 仙
  過眼韶華何處也?蕭蕭又是秋聲。極天衰草暮云平。斜陽漏處,一塔枕孤城。
  獨立荒寒誰語?驀回頭宮闕崢嶸。紅墻隔霧未分明。依依殘照,獨擁最高層。
  聞?wù)f金微郎戍處,昨宵夢向金微。不知今又過遼西。千屯沙上暗,萬騎月中嘶。
  郎似梅花儂似葉,朅來手撫空枝。可憐開謝不同時。漫言花落早,只是葉生遲。
  踏 莎 行
  絕頂無云,昨宵有雨,我來此地聞天語。疏鐘暝直亂峰回,孤僧曉度寒溪去。
  是處青山,前生儔侶,招邀盡入閑庭戶。朝朝含笑復(fù)含顰,人間相媚爭如許。
  元 夕
  綽約衣裳,凄迷香麝,華燈素面光交射。天公倍放月嬋娟,人間解與春游冶。
  烏鵲無聲,魚龍不夜,九衢忙殺閑車馬。歸來落月掛西窗,鄰雞四起蘭釭灺。
  鵲 橋 仙
  沉沉戍鼓,蕭蕭廄馬,起視霜華滿地。猛然記得別伊?xí)r,正今日、郵亭天氣。
  北征車轍,南征歸夢,知是調(diào)停無計。人間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
  繡衾初展,銀釭旋剔,不盡燈前歡語。人間歲歲似今宵,便勝卻、貂蟬無數(shù)。
  霎時送遠,經(jīng)年怨別,鏡里朱顏難駐。封侯覓得也尋常,何況是、封侯無據(jù)。
  蝶 戀 花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獨倚闌干人窈窕,閑中數(shù)盡行人老。
  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fēng)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
  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
  坐看面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
  窈窕燕姬年十五,慣曳長裾,不作纖纖步。 眾里嫣然通一顧,人間顏色如塵土。
  一樹亭亭花乍吐,除卻天然,欲贈渾無語。 當(dāng)面吳娘夸善舞,可憐總被腰肢誤。
  裊裊鞭絲沖落絮,歸去臨春,試問春何許?小閣重簾天易暮,隔簾陣陣飛紅雨。
  刻意傷春誰與訴,悶擁羅衾,動作經(jīng)旬度。已恨年華留不住,爭知恨里年華去!
  誰道江南秋已盡,衰柳毿毿,尚弄鵝黃影。落日疏林光炯炯,不辭立盡西樓暝。
  萬點棲鴉渾未定,瀲滟金波,又冪青松頂。何處江南無此景,只愁沒個閑人領(lǐng)。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急景流年真一箭,殘雪聲中,省識東風(fēng)面。風(fēng)里垂楊千萬線,昨宵染就鵝黃淺。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已恨平蕪隨雁遠,暝煙更界平蕪斷。
  窣地重簾圍畫省,簾外紅墻,高與銀河并。開盡隔墻桃與杏,人間望眼何由騁。
  舉首忽驚明月冷,月里依稀,認得山河影。問取常娥渾未肯,相攜素手層樓頂。
  獨向滄浪亭外路,六曲欄干,曲曲垂楊樹。展盡鵝黃千萬縷,月中并作蒙蒙霧。
  一片流云無覓處,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閉置小窗真自誤,人間夜色還如許。
  辛苦錢唐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海趨。兩岸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氣。
  說與江潮應(yīng)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千載荒臺麋鹿死,靈胥抱憤終何是。
  誰道江南春事了,廢苑朱藤,開盡無人到。高柳數(shù)行臨古道,一藤紅遍千枝杪。
  冉冉赤云將綠繞,回首林間,無限斜陽好。若是春歸歸合早,余春只攪人懷抱。
  莫斗嬋娟弓樣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謠諑。臂上宮砂那不滅,古來積毀能銷骨。
  手把齊紈相訣絕,懶祝西風(fēng),再使人間熱。鏡里朱顏猶未歇,不辭自媚朝和夕。
  連嶺去天知幾尺,嶺上秦關(guān),關(guān)上元時闋。誰信京華塵里容,獨來絕塞看明月。
  如此高寒真欲絕,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小立西風(fēng)吹素幀,人間幾度生華發(fā)。
  手剔銀燈驚炷短,擁髻無言,脈脈生清怨。此恨今宵爭得淺,思量舊日恩情遍。
  月影移簾風(fēng)過院,待到歸來,傳盡中宮箭。故擁繡衾遮素面,賺他醉里頻頻喚。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歸人,不遣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涼病榻無多語。
  往事悠悠容細數(shù),見說他生,又恐他生誤。縱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
  憶掛孤帆東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見。幾度天風(fēng)吹棹轉(zhuǎn),望中樓閣陰晴變。
  金闕荒涼瑤草短,到得蓬萊,又值蓬萊淺。只恐飛塵滄海滿,人間精衛(wèi)知何限。
  翠幙輕寒無著處,好夢初回,枕上惺忪語。殘夜小樓渾欲曙,四山積雪明如許。
  莫遣良辰閑過去,起瀹龍團,對雪烹肥羜。此景人間殊不負,檐前凍雀還知否。
  春到臨春花正嫵,遲日闌干,蜂蝶飛無數(shù)。誰遣一春拋卻去,馬蹄日日章臺路。
  幾度尋春春不遇,不見春來,那識春歸處。斜日晚風(fēng)楊柳渚,馬頭何處無飛絮。
  落落盤根真得地,澗畔雙松,相背呈奇態(tài)。勢欲拚飛終復(fù)墜,蒼龍下飲東溪水。
  溪上平崗千疊翠,萬樹亭亭,爭作拏云勢。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fēng),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guān)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斗覺宵來情緒惡,新月生時,黯黯傷離索。此夜清光渾似昨,不辭自下深深幕。
  何物尊前哀與樂,已墜前歡,無據(jù)他年約。幾度燭花開又落,人間須信思量錯。
  黯淡燈花開又落,此夜云踨,知向誰邊著。頻弄玉釵思舊約,知君未忍渾拋卻。
  妾意苦專君苦博,君似朝陽,妾似傾陽藿。但與百花相斗作,君恩妾命原非薄。
  月到東南秋正半,雙闕中間,浩蕩流銀漢。誰起水精簾下看,風(fēng)前隱隱聞簫管。
  涼露濕衣風(fēng)拂面,坐愛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宮槐渾一片,長門西去昭陽殿。
  蘇 幕 遮
  倦憑闌,低擁髻,豐頰秀眉,猶是年時意。昨夜西窗殘夢里,一霎幽歡,不似人間世。
  恨來遲,防醒易,夢里驚疑,何況醒時際。涼月滿窗人不寐,香印成灰,總作回腸字。
  青 玉 案
  姑蘇臺上烏啼曙,剩霸業(yè),今如許。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楊柳,水邊樓閣,猶自教歌舞。
  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紅顏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shù)。日日滄浪亭畔路。西風(fēng)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
  可憐愁與閑俱赴。待把塵勞截愁住。燈影幢幢天欲曙。閑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樓雨。
  如 夢 令
  點滴空階,疏雨迢遞,嚴城更鼓。睡淺夢初成,又被東風(fēng)吹去。無據(jù),無據(jù),斜漢垂垂欲曙。
  西 河
  垂楊里。蘭舟當(dāng)日曾系。千帆過盡,只伊人不隨書至。怪渠道著我儂心,一般思婦游子。
  昨宵夢,分明記,幾回飛渡煙水。西風(fēng)吹斷,伴燈花、搖搖欲墜。宵深待到鳳凰山,聲聲啼催起。
  錦書宛在懷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憶。倘有情早合歸來,休寄一紙,無聊相思字。
  祝英臺近
  月初殘,門小掩,看上大堤去。徒御喧闐,行子黯無語。為誰收拾離顏,一腔紅淚,待留向、孤衾偷注。
  馬蹄駐,但覺怨慕悲涼,條風(fēng)過平楚。樹上啼鵑,又訴歲華暮。思量只有,人間年年征路。縱有恨,都無蹄處。
  百 字 令
  題孫隘庵南窗寄傲圖
  楚靈均后數(shù)柴桑,第一傷心人物。招屈亭前千古水,流向潯陽百折。夷叔西陵,山陽下國,此恨那堪說。寂寥千載,有人同此伊郁。
  堪嘆招隱圖成,赤明龍漢,小劫須臾閱。試與披圖尋甲子,尚記義熙年月。歸鳥心期,孤云身世,容易成華發(fā)。喬松無恙,素心還問霜杰。
  滿 庭 芳
  水抱孤城,雪開遠戍,垂柳點點棲鴉。晚潮初落,殘日漾平沙。白鳥悠悠自去,汀州外,無限蒹葭。西風(fēng)起,飛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還憶舊,香塵隨馬,明月窺車。漸秋風(fēng)鏡里,暗換年華。縱使長條無恙,重來處、攀折堪嗟。人何許,朱樓一角,寂寞倚殘霞。
  八聲甘州
  直青山缺處是孤城,倒懸浸明湖。森千帆影里,參差宮闕,風(fēng)展旌旟。向晚棹聲漸急,蕭瑟雜菰蒲。列炬嚴城去,燈火千衢。
  不道繁華如許,又萬家爆竹,隔院笙竽。嘆沉沉人海,不與慰羈孤。剩終朝襟裾相對,縱委蛇,人已厭狂疏。呼燈且覓朱家去,痛飲屠蘇。
  掃 花 游
  疏林掛日,正霧淡煙收,蒼然平楚。繞林細路,聽沉沉落葉,玉驄踏去。背日丹楓,到眼秋光如許。正延佇。便一片飛來,說與遲暮。
  歡事難再溯。是載酒攜柑,舊曾游處。清歌未住。又黃鸝趁拍,飛花入俎。今日重來,除是斜暉如故。隱高樹。有寒鴉、相呼儔侶。
  水 龍 吟
  楊花用章質(zhì)夫蘇子瞻唱和韻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回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參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fēng)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墜。算人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齊 天 樂
  蟋蟀用姜白石原韻
  天涯已自愁秋極,和須更聞蟲語。乍響瑤階,旋穿繡闥。更入畫屏深處。喁喁似訴。有幾許哀絲,佐伊機杼。一夜東堂,暗抽離恨萬千緒。
  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罷柝,西院停杵。試問王孫,蒼茫歲晚,那有閑愁無數(shù)。宵深謾與。怕夢穩(wěn)春酣,萬家兒女。不識孤吟,勞人床下苦。
  霜 花 腴
  用夢窗韻補壽強邨侍郎
  海漘倦客,是赤明延康,舊日衣冠。坡老黎邨,冬郎閩嶠,中年陶寫應(yīng)難。醉鄉(xiāng)盡寬。更茱萸,黃菊尊前。剩滄江、夢繞觚棱,斗邊槎外恨高寒。
  回首鳳城花事,便玉河煙柳,總帶棲蟬。寫艷霜邊,疏芳籬下,消磨十樣蠻箋。載將畫船。蕩素波、涼月娟娟。倩酈泉、與駐秋容,重來扶醉看。
  摸 魚 兒
  秋 柳
  問斷腸、江南江北,年時如許春色。碧欄干外無邊柳,舞落遲遲紅日。沙岸直,又道是、連朝寒雨送行客。煙籠數(shù)驛,剩今日天涯,衰條折盡,月落曉風(fēng)急。
  金城路,多少人間行役。當(dāng)年風(fēng)度曾識。北征司馬今頭白,唯有攀條沾臆。君莫折,君不見、舞衣寸寸填溝洫。細腰誰惜?算只有多情,昏鴉點點,攢向斷枝立。
  賀 新 郎
  月落飛烏鵲。更聲聲、暗催殘歲,城頭寒柝。曾記年時游冶處,偏反一欄紅藥。和士女、盈盈歡謔。眼底春光何處也?只極度天野,燒明山郭,側(cè)身望,天地窄。 遣愁何計頻商略。恨今宵、書城空擁,愁城難落。陋室風(fēng)多青燈灺,中有千秋魂魄。似訴盡、人間紛濁。七尺微軀百年里,那能消、今古閑哀樂。與蝴蝶,遽然覺。主要著作、后人研究論著  《靜安文集》
  《王國維遺書》
  《王觀堂先生全集》
  《宋元戲曲考》
  《曲錄》
  《人間詞話》
  《殷周制度論》
  《王國維詩詞全編》
  《<紅樓夢>評論》
  《流沙墜簡》
  《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王國維的學(xué)術(shù)著作,以史學(xué)為最多,文學(xué)為最深,文字學(xué)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xué)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xué)者的。
  但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乾嘉學(xué)派在清末的嘆息而已。無助于時代的進步,歷史的前進,一味埋首于故紙堆中,自殺是必然的下場。
  后人研究論著:
  葉嘉瑩 《王國維及其文學(xué)批評》
  佛雛 《王國維哲學(xué)譯稿研究》
  《王國維詩學(xué)研究》
  王國維治學(xué)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治學(xué)經(jīng)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在《文學(xué)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并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xué)亦然,此有文學(xué)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yǎng)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王國維的治學(xué)方法  
  陳寅恪對王國維史學(xué)研究的治學(xué)領(lǐng)域和治學(xué)方法有明確、清晰的說明。 第一,王國維的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晚清始發(fā)現(xiàn),最早是王懿榮,后來劉鶚刊印《鐵云藏龜》,繼之,孫治讓和羅振玉對甲骨文字進行研究。而將甲骨學(xué)由文字學(xué)演進到史學(xué)的第一人,則推王國維。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殷周制度論》、《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禮徵文》以及《古史新證》等,他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書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討,得出嶄新的結(jié)論,他的考證方法極為縝密,因而,論斷堪稱精審。他自己稱這種考證方法為“二重證據(jù)法”,即以地下的材料與紙上的材料相比較以考證古史的真象。這種考證方法既繼承了乾嘉學(xué)派的考據(jù)傳統(tǒng),又運用了西方實證主義的科學(xué)考證方法,使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古史研究上開辟了新的領(lǐng)域,創(chuàng)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郭沫若曾贊頌說:“王國維……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的知識的產(chǎn)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xué)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王國維故居  王國維故居位于海寧市鹽官鎮(zhèn)西門直街周家兜,南隔城墻與錢塘江相望,北臨市河,現(xiàn)為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86年,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在此造這座“娛廬”,于是全家從居住的雙仁巷搬來這里。王國維在海寧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故居座北朝南,木結(jié)構(gòu)庭院式建筑,共二進,前為平屋三楹,大門內(nèi)外分別懸有顧廷龍、朱穆之題“王國維故居”匾額;門廳中央置有王國維先生半身銅像。大廳內(nèi)陳列王氏一生十二幅畫像及其它資料。在門廳之后的寢樓亦為三楹,樓中為廳,有“蒼松萬年春”圖。“寢樓上為王氏學(xué)術(shù)成就、對王國維評論及書籍、文獻、手跡、拓片、照片等展覽。中廳懸有沙孟海先生題“廣業(yè)甄球”匾額,以對王氏博學(xué)多才的敬仰。樓后為花園,園內(nèi)植有花草樹木,設(shè)有假山古井。

上一篇: 吳兆騫 下一篇: 武則天

網(wǎng)友關(guān)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fēng)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guān)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九台市| 迭部县| 钟山县| 榆树市| 湟中县| 滦南县| 福贡县| 洪江市| 平陆县| 宁强县| 牙克石市| 库车县| 连南| 射阳县| 平潭县| 鸡东县| 定边县| 罗平县| 平南县| 重庆市| 新宾| 精河县| 秦安县| 江华| 佛学| 卫辉市| 抚松县| 宁安市| 远安县| 大厂| 澎湖县| 白城市| 墨竹工卡县| 象州县| 皮山县| 芜湖县| 武宁县| 哈密市| 运城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