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
1.生平和著作
2.“太虛一實”
3.唯物主義的道
4.“太虛本動天
5.因所以發能、
6.理勢相成
7.有欲斯有理的
8.內極才情、外
9.評價和影響
王夫之(1619~1
1.生平和著作
2.“太虛一實”
3.唯物主義的道
4.“太虛本動天
5.因所以發能、
6.理勢相成
7.有欲斯有理的
8.內極才情、外
9.評價和影響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 17世紀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哲學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顯示出可貴的價值,也有受到封建傳統意識嚴重束縛的弱點。王夫之思想中這種矛盾,是17世紀中國時代矛盾的一面鏡子。
王夫之的思想對后世產生過很大影響。譚嗣同對王夫之作了高度評價,說,“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論六藝絕句》),認為是五百年來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稱道說“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一家而已”(《船山遺書序》)。
王夫之僻居荒野發憤著書,其全部著作生前都未刊布。他死后,由其子選刻的10余種著作,也流傳甚少。直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進步思想家尋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王夫之著作才被重視起來,得以匯編為《船山遺書》,先后多次刊行,傳播海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王夫之遺著的整理出版、佚文的搜集刊布等受到重視,在日本、蘇聯和歐美各國已有船山論著、詩文的譯本,王夫之的學術遺產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葛兆光教授在文中指出,“封建君主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具體的措施與制度,封建思想觀念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個別的方法與觀點,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個永遠難以擺脫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認了“勢之所趨”即“理”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但在感情上卻不能接受真正撲面而來的“勢”,無論是反抗傳統的異端思想,還是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他是敏銳的,又是迂闊的,在總體的歷史上看出了變革的必然,卻在無數具體的史論上又被多年積淀的保守觀念拖住了后腿。因此,當他尖銳地提出了不少新穎的思想時,也猛烈地抨擊著同樣新穎的異端思想。當張獻忠請他加入起義隊伍時,他“剺面傷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時,他卻舉兵反抗,將民族大義與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這種充滿了矛盾的行為,正是充滿了矛盾的思想的產物。”[1]
王夫之的晚節
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后,他在家鄉湖南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后,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
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并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了自己的晚節。
分析:為了事業與理想,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與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這樣的人??!他們的高風亮節將光耀千古。
參考資料: 葛兆光:一個思想家的歷史沉思錄——讀王夫之《讀通鑒論》 開放分類: 哲學,人物,湖南,思想家,明朝
[我來完善] sendStat('hasre'); “王夫之”相關詞條: 更多 徐霞客朱熹何心隱魏源羅欽順周敦頤顧炎武柳宗元李贄黃宗羲王充楊昌濟戴震程顥顏元王陽明袁枚衡陽沈括 pageTools.ctrlRelatedLemmaDown=function(){var B=Fe.G("word_more");var A=Fe.G("word_more_con");if(A.style.display=="none"){B.className="word_more2";A.style.display=""}else{B.className="word_more1";A.style.display="none"}};
王夫之的思想對后世產生過很大影響。譚嗣同對王夫之作了高度評價,說,“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論六藝絕句》),認為是五百年來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稱道說“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一家而已”(《船山遺書序》)。
王夫之僻居荒野發憤著書,其全部著作生前都未刊布。他死后,由其子選刻的10余種著作,也流傳甚少。直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進步思想家尋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王夫之著作才被重視起來,得以匯編為《船山遺書》,先后多次刊行,傳播海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王夫之遺著的整理出版、佚文的搜集刊布等受到重視,在日本、蘇聯和歐美各國已有船山論著、詩文的譯本,王夫之的學術遺產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葛兆光教授在文中指出,“封建君主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具體的措施與制度,封建思想觀念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個別的方法與觀點,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個永遠難以擺脫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認了“勢之所趨”即“理”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但在感情上卻不能接受真正撲面而來的“勢”,無論是反抗傳統的異端思想,還是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他是敏銳的,又是迂闊的,在總體的歷史上看出了變革的必然,卻在無數具體的史論上又被多年積淀的保守觀念拖住了后腿。因此,當他尖銳地提出了不少新穎的思想時,也猛烈地抨擊著同樣新穎的異端思想。當張獻忠請他加入起義隊伍時,他“剺面傷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時,他卻舉兵反抗,將民族大義與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這種充滿了矛盾的行為,正是充滿了矛盾的思想的產物。”[1]
王夫之的晚節
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后,他在家鄉湖南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后,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
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并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了自己的晚節。
分析:為了事業與理想,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與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這樣的人??!他們的高風亮節將光耀千古。
參考資料: 葛兆光:一個思想家的歷史沉思錄——讀王夫之《讀通鑒論》 開放分類: 哲學,人物,湖南,思想家,明朝
[我來完善] sendStat('hasre'); “王夫之”相關詞條: 更多 徐霞客朱熹何心隱魏源羅欽順周敦頤顧炎武柳宗元李贄黃宗羲王充楊昌濟戴震程顥顏元王陽明袁枚衡陽沈括 pageTools.ctrlRelatedLemmaDown=function(){var B=Fe.G("word_more");var A=Fe.G("word_more_con");if(A.style.display=="none"){B.className="word_more2";A.style.display=""}else{B.className="word_more1";A.style.display="none"}};
上一篇: 吳靜婉 | 下一篇: 王士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