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1768-1842):字定九,號省匡,陜西蒲城西街達仁巷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終年七十五歲。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慶和道光皇帝的老師。少年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xué),心存大志。清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曾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朗、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xué)士。曾改革河務(wù)、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士.
鴉片戰(zhàn)爭中,極力主戰(zhàn),反對議和投降割讓香港。1842年,當林則徐因抗戰(zhàn)獲罪而被遣戌伊犁時,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開封)黃河決口,王鼎以大學(xué)士出署東河河道總督督塞河口。由于贊成林則徐禁煙抗戰(zhàn),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則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請任林則徐為河督。時英帝國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堅持將林則徐發(fā)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xié)議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xié)派首領(lǐng)、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協(xié)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諫、哭諫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決心以“尸諫回天聽”。1842年6月8日深夜,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于圓明圓,享年74歲。王鼎死后81天,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從此脫離了祖國,一去155年。
生平
嘉慶十九年(1814)授工部侍郎,后調(diào)任吏部,兼管戶部、刑部。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撫。數(shù)次奉命出使各省巡視辦案,于冤獄多所平反,被稱為“王青天”,深受道光帝器重。道光五年(1825)授軍機大臣,次年又授戶部尚書。道光八年(1828),歷經(jīng)多年的回疆(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稱)張格爾叛亂被平定,王因贊畫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繪像于紫光閣之殊榮。
王在戶部尚書任上,兩次對鹽政進行整頓。清道光八年(1828)赴長蘆鹽場調(diào)查鹽政弊端,提出緩舊稅、征新稅,暫停征稅三年,領(lǐng)鹽補貼以補損耗三項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兩淮鹽場,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簡化管理、縮小浮收、穩(wěn)定生產(chǎn)、打擊私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條。經(jīng)過整頓,朝廷稅收得到增加,食鹽產(chǎn)銷兩旺,百姓生活需鹽也得到保障。
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治河”和“禁煙”。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虛齡七十,道光帝親書“靖共篤祜”匾相賜;次年,由協(xié)辦大學(xué)士晉東閣大學(xué)士。二十一年 (1841) 夏,黃河在河南祥符(今屬開封)決堤,大水泛濫,沖到歸德、陳州及安徽亳、潁一帶。道光帝命王暫署河督,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薦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則徐襄助。他們“朝夕駐壩”與民眾同“畚鍤”,終于在翌年春汛前,使決口大堤合龍,河水悉歸故道。朝廷贊王治河費用省、工期短、質(zhì)量好,加封他為太子太師。
道光年間,鴉片泛濫已成國家大患。王力主禁煙,支持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進行抗爭。隨著戰(zhàn)爭逐漸對中國不利,道光帝開始妥協(xié)動搖,最終將抵抗派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充軍。王鼎上疏道光帝,保護林、鄧,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對英交涉中獲罪被革職鎖拿進京,王奉旨審理。他在上奏中說:“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并且對琦善的黨羽一一制裁。還在王治河期間,鴉片戰(zhàn)爭已處于打打談?wù)勚校人Τ苫爻蟹绞∫殉啥ň郑瑢τ⒑妥h在即,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將要簽訂。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賢”、琦善“誤國”,屢屢勸說道光帝抗戰(zhàn),引起“上怒”。報國無門,王決心以死打動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1842年6月8日; 《陜西省志·大事記》 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國大事年表》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從蒲城王鼎紀念館考證資料),他自草遺書,自縊而死。遺書疾呼“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
林則徐聽到王鼎尸諫的消息悲痛萬分,寫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詩兩首,贊王鼎“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1845年,林則徐被招還北京時,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親到王氏的墳瑩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陜西巡撫時,還為王鼎守心喪三個月。
王鼎死后,穆彰阿的親信、軍機章京陳孚恩趕到王家,騙得遺書,又對王鼎之子王沆威脅利誘,并“代為改草遺疏”。隨后,陳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詔憫恤優(yōu)撫,追贈太保,謚文恪。
王宦海40年,后官居宰輔之位,其在刑部、戶部等職任上,多有建樹,受到當時社會進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與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獎掖后進,但他從不結(jié)黨營私。史書贊其“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于人”。王生前為官,兩袖清風;“卒之日,家無余貲。”遺著有《重訂朱子近思錄》等。
王鼎尸諫雖然沒有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權(quán)貴、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王鼎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紀念館
王鼎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內(nèi)達仁巷54號,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麗 女士,遵照先父原陜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王菊人的遺愿,將這所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間的故居正式捐贈給國家,用于開辦王鼎紀念館,紀念館大門兩側(cè)是“五好家庭”全國代表袁世清同志擬寫的對聯(lián)“血濃于水,道光憒庸失王土,喪主權(quán),青史悲鳴文死諫;葉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國恥,園缺鏡,香港回歸告忠魂。”紀念館二門的門楣上懸掛著陜西省省長程安東同志題寫的黑底金字橫匾《王鼎紀念館》;門兩側(cè)是本縣書法名人賀鐘秀書寫的對聯(lián):“死末完節(jié)莫謁王,生不全忠休朝鼎”。
一進紀念館大門,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銅色,由國家級美術(shù)師陜西省雕塑院院長王天任親手雕塑,其神態(tài)逼真,形象偉岸。他頭冠一品花翎頂戴,身著長袍官服、朝珠,右手壓案,指關(guān)節(jié)暴起,左臂背后,緊握拳頭皺眉注視前方,似乎是正望著林則徐虎門銷煙,又似是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回天無術(shù)的悲憤無奈,又似乎是正思著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關(guān)王鼎的碑記,是群眾聽建紀念館而捐贈。中央兩側(cè)一側(cè)展有王鼎生平事跡,一側(cè)設(shè)有觀眾休息室和紀念品出售部。上房內(nèi)陳列有王鼎家譜、書信遺稿、遺物和道光皇帝為王鼎七十壽辰書寫的壽匾“靖共篤祜”,王鼎為本族叔母吳孺人書寫的“賢孝可風”木匾以及林則徐在蒲城期間書寫的匾額“觀察第”、“味蘭書屋”、“槐蔭山房”、“慈惠徽音”等諸多墨寶。
為了迎接香港回歸,紀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諫155周年,1997年6月26日,王鼎紀念館在他的故鄉(xiāng)陜西蒲城初步建成。王鼎尸諫雖然沒有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權(quán)貴、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王鼎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王(1768-1842):字定九,號省匡,陜西蒲城西街達仁巷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終年七十五歲。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慶和道光皇帝的老師。少年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xué),心存大志。清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曾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朗、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xué)士。曾改革河務(wù)、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士.
鴉片戰(zhàn)爭中,極力主戰(zhàn),反對議和投降割讓香港。1842年,當林則徐因抗戰(zhàn)獲罪而被遣戌伊犁時,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開封)黃河決口,王鼎以大學(xué)士出署東河河道總督督塞河口。由于贊成林則徐禁煙抗戰(zhàn),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則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請任林則徐為河督。時英帝國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堅持將林則徐發(fā)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xié)議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xié)派首領(lǐng)、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協(xié)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諫、哭諫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決心以“尸諫回天聽”。1842年6月8日深夜,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于圓明圓,享年74歲。王鼎死后81天,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從此脫離了祖國,一去155年。
生平
嘉慶十九年(1814)授工部侍郎,后調(diào)任吏部,兼管戶部、刑部。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撫。數(shù)次奉命出使各省巡視辦案,于冤獄多所平反,被稱為“王青天”,深受道光帝器重。道光五年(1825)授軍機大臣,次年又授戶部尚書。道光八年(1828),歷經(jīng)多年的回疆(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稱)張格爾叛亂被平定,王因贊畫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繪像于紫光閣之殊榮。
王在戶部尚書任上,兩次對鹽政進行整頓。清道光八年(1828)赴長蘆鹽場調(diào)查鹽政弊端,提出緩舊稅、征新稅,暫停征稅三年,領(lǐng)鹽補貼以補損耗三項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兩淮鹽場,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簡化管理、縮小浮收、穩(wěn)定生產(chǎn)、打擊私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條。經(jīng)過整頓,朝廷稅收得到增加,食鹽產(chǎn)銷兩旺,百姓生活需鹽也得到保障。
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治河”和“禁煙”。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虛齡七十,道光帝親書“靖共篤祜”匾相賜;次年,由協(xié)辦大學(xué)士晉東閣大學(xué)士。二十一年 (1841) 夏,黃河在河南祥符(今屬開封)決堤,大水泛濫,沖到歸德、陳州及安徽亳、潁一帶。道光帝命王暫署河督,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薦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則徐襄助。他們“朝夕駐壩”與民眾同“畚鍤”,終于在翌年春汛前,使決口大堤合龍,河水悉歸故道。朝廷贊王治河費用省、工期短、質(zhì)量好,加封他為太子太師。
道光年間,鴉片泛濫已成國家大患。王力主禁煙,支持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進行抗爭。隨著戰(zhàn)爭逐漸對中國不利,道光帝開始妥協(xié)動搖,最終將抵抗派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充軍。王鼎上疏道光帝,保護林、鄧,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對英交涉中獲罪被革職鎖拿進京,王奉旨審理。他在上奏中說:“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并且對琦善的黨羽一一制裁。還在王治河期間,鴉片戰(zhàn)爭已處于打打談?wù)勚校人Τ苫爻蟹绞∫殉啥ň郑瑢τ⒑妥h在即,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將要簽訂。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賢”、琦善“誤國”,屢屢勸說道光帝抗戰(zhàn),引起“上怒”。報國無門,王決心以死打動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1842年6月8日; 《陜西省志·大事記》 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國大事年表》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從蒲城王鼎紀念館考證資料),他自草遺書,自縊而死。遺書疾呼“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
林則徐聽到王鼎尸諫的消息悲痛萬分,寫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詩兩首,贊王鼎“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1845年,林則徐被招還北京時,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親到王氏的墳瑩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陜西巡撫時,還為王鼎守心喪三個月。
王鼎死后,穆彰阿的親信、軍機章京陳孚恩趕到王家,騙得遺書,又對王鼎之子王沆威脅利誘,并“代為改草遺疏”。隨后,陳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詔憫恤優(yōu)撫,追贈太保,謚文恪。
王宦海40年,后官居宰輔之位,其在刑部、戶部等職任上,多有建樹,受到當時社會進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與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獎掖后進,但他從不結(jié)黨營私。史書贊其“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于人”。王生前為官,兩袖清風;“卒之日,家無余貲。”遺著有《重訂朱子近思錄》等。
王鼎尸諫雖然沒有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權(quán)貴、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王鼎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紀念館
王鼎紀念館位于蒲城縣內(nèi)達仁巷54號,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麗 女士,遵照先父原陜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王菊人的遺愿,將這所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間的故居正式捐贈給國家,用于開辦王鼎紀念館,紀念館大門兩側(cè)是“五好家庭”全國代表袁世清同志擬寫的對聯(lián)“血濃于水,道光憒庸失王土,喪主權(quán),青史悲鳴文死諫;葉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國恥,園缺鏡,香港回歸告忠魂。”紀念館二門的門楣上懸掛著陜西省省長程安東同志題寫的黑底金字橫匾《王鼎紀念館》;門兩側(cè)是本縣書法名人賀鐘秀書寫的對聯(lián):“死末完節(jié)莫謁王,生不全忠休朝鼎”。
一進紀念館大門,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銅色,由國家級美術(shù)師陜西省雕塑院院長王天任親手雕塑,其神態(tài)逼真,形象偉岸。他頭冠一品花翎頂戴,身著長袍官服、朝珠,右手壓案,指關(guān)節(jié)暴起,左臂背后,緊握拳頭皺眉注視前方,似乎是正望著林則徐虎門銷煙,又似是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回天無術(shù)的悲憤無奈,又似乎是正思著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關(guān)王鼎的碑記,是群眾聽建紀念館而捐贈。中央兩側(cè)一側(cè)展有王鼎生平事跡,一側(cè)設(shè)有觀眾休息室和紀念品出售部。上房內(nèi)陳列有王鼎家譜、書信遺稿、遺物和道光皇帝為王鼎七十壽辰書寫的壽匾“靖共篤祜”,王鼎為本族叔母吳孺人書寫的“賢孝可風”木匾以及林則徐在蒲城期間書寫的匾額“觀察第”、“味蘭書屋”、“槐蔭山房”、“慈惠徽音”等諸多墨寶。
為了迎接香港回歸,紀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諫155周年,1997年6月26日,王鼎紀念館在他的故鄉(xiāng)陜西蒲城初步建成。王鼎尸諫雖然沒有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權(quán)貴、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永遠值得人們緬懷和追念。王鼎紀念館的建立,不僅是對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上一篇: 王伯成 | 下一篇: 王和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