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隱者:唐代的隱士,隱居于終南山,自稱太上隱者,生平不詳。
答人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日歷,寒盡不知年。
當(dāng)時有人問他有多少歲,他就說:我偶爾會來到松樹下,頭枕石頭睡覺。深山中沒有日歷,所以到了寒氣消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我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年紀(jì),怎么回答你呢?
詩人這里以自己的隱居生活和山中的節(jié)氣變化,向人們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形象。
【賞析】
如果說陶淵明身居魏晉,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對現(xiàn)實(shí)的不滿;那么,唐人向往那據(jù)說是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則多帶浪漫的意味。唐時道教流行,此詩作者大約是其皈依者。據(jù)《古今詩話》載,這位隱者的來歷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當(dāng)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卻寫下這首詩。首聯(lián)“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與其說是“答人”,毋寧說是有點(diǎn)象傳神的自題小像。“偶來”,其行蹤顯得多么自由無羈,不可追躡。“高枕”,則見其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shè)物布景簡樸,卻富于深山情趣。
在這“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遠(yuǎn)古社會,“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陶淵明《桃花源詩》)“寒盡”二字,就含四時成歲之意。而且它還進(jìn)了一步,雖知“寒盡”歲暮,卻又“不知年”。這里當(dāng)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從“無歷日”演繹而來,意即“不解數(shù)甲子”(唐人詩句:“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二層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猶《桃花源記》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詩中人不但在空間上獨(dú)來獨(dú)往,在時間上也是無拘無礙的。到這里,“太上隱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絕無閑字易,有余味難。”(劉熙載《藝概》)此詩字字無虛設(shè),語語古淡,無用力痕跡;其妙處尤在含意豐茸,令人神遠(yuǎn)。李太白《山中答俗人問》寫問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覺高逸。此詩則連問答字面俱無,旁若無人,卻又是一篇絕妙的“答俗人問”。只不過其回答方式更為活潑無礙,更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之感。
上一篇: 蘇蕙 | 下一篇: 譚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