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二、國父名稱的
三、家系
四、名字由來
五、早年
六、出任臨時大
七、效國
聯(lián)俄容共
十一、遺書
十二、他的思想
十三、功過評價
十四、趣聞軼事
十六、孫中山年
十七、書法藝術(shù)
據(jù)唐德剛表示:武昌起義成功后,當(dāng)時接到電報的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dāng)“企臺”,端盤子。(《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余,間與人下象棋,然習(xí)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于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過去國民黨宣傳孫中山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并且在學(xué)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yè),由教務(wù)長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頒發(fā)畢業(yè)證書。但事實上當(dāng)年的畢業(yè)生只有二位,孫氏及江英華。香港西醫(yī)書院在當(dāng)時是一個未獲立案的學(xué)校,未能獲得香港當(dāng)局的承認,必然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yī)執(zhí)照。香港西醫(yī)書院乃香港大學(xué)的前身。至今香港大學(xué)將國父定義為香港大學(xué)第一屆畢業(yè)生,并保留著其滿分之試卷,并在Lily Pond中樹立著國父的銅像,供後人景仰。國父在回校探訪時說過:香港以及香港大學(xué)是我知識的出生地。
十五、紀念場所
1 中山陵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nèi),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dāng)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guān)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biāo)識物,標(biāo)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上面有國父的三民主義: “民族”、“民權(quán)”、“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
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 簡介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報》陽光副刊刊出了原載《天有霓裳》由劉小烽撰寫的“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內(nèi)外的強烈關(guān)注。該文全篇1866字,正好與孫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稱一絕。文章立意獨到,氣勢磅礴。篇幅短小,而孫中山生平大事卻無一遺漏。而且文中佳句極多,有許多經(jīng)典性的佳句。譬如:文章開頭先追本溯源,介紹孫中山革命所處國度的歷史人文背景,作者寫道:“嗟呼!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于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tǒng)緒也。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寫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頓時肅然起敬,于無形中烘托提高了孫中山革命的歷史地位。譬如:在講列強瓜分的危險時,作者寫道:“四萬萬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講孫中山逝世時,作者寫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梁,使革命頓失指導(dǎo),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fēng)以哀號,天地共凄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nèi)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如此氣韻,堪稱神來之筆,使讀者頓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2 中山紀念堂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全國及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筑物,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先生設(shè)計,1929年動工,1931年完成。
這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jié)構(gòu),跨度達71米的建筑空間內(nèi)不設(shè)一柱,氣勢恢宏。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臺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biāo)性的建筑物之一,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游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qū)的日本侵略軍在這里簽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 1949年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后,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shè)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huán)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從80年代初向游人開放以來,它更是成了廣州主要的游覽勝地,成為中外人士喜愛的參觀游覽勝地。
3 上海宋慶齡故居
孫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女士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wù)活動的重要場所。主樓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1949年宋慶齡在這里欣然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邀請,北上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參與制定建國的大政方針,并當(dāng)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曾在這里進行各種國務(wù)活動,經(jīng)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積極促進中外交往,維護國際正義。她所創(chuàng)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yè)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里醞釀、籌劃的。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后,這里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后人瞻仰。2001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孫中山行館
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jù)分析可能是鐵獅子胡同5號,后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23號。孫中山行館原為時任外交總長顧維鈞的住宅。1924年,孫中山應(yīng)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將顧維鈞在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了不足一個月便撒手人寰。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該室為內(nèi)外套間,室內(nèi)陳設(shè)簡樸。外間西墻上鑲著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方懸掛孫中山遺像,遺像右邊鏡框里為《總理遺囑》,左邊鏡框里為《致蘇聯(lián)書》,靠墻的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孫中山行館于1984年5月24日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國父紀念館
位于臺北市文第士街,環(huán)球酒店側(cè),是一幢回教色彩的建筑物。孫中山先生于1918年出資興建此寓所,作為其家人的住所,其后再加修建。至1932年,國父之子哲生奉養(yǎng)母親慕貞女士于此。之后慕貞女士仙逝,故居才于1958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 贈宋慶齡
國父紀念館保持原貌,館內(nèi)陳設(shè)均為孫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門行醫(yī)時所用的物品。
館側(cè)是孫先生生前喜歡坐立的花園,現(xiàn)矗立著一尊國父的全身銅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以供游人瞻仰。
中共的[20024]號文件,2002年11月修訂的《關(guān)于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規(guī)定“對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稱謂,可稱臺北中山紀念館。”另外臺灣的教育部也在2007年建議修改不適當(dāng)用詞,如“國父孫中山”應(yīng)該為“孫中山先生”。有些人認為是臺灣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中國化。
6 北京中山公園
北京中山公園位于北京市天安門西側(cè),面積22余公頃。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準備將其辟為公園。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后,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nèi)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園為中山公園。在辟為中央公園后,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xí)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wèi)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領(lǐng)北平后,改為北平公園,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園,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fù)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正在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公園的主體建筑為社稷壇,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gòu)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梁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
7 廣東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坐落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qū)東南方17.6公里處,廣珠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于林木蔥蘢、鳥語花香之中。
紀念館于1956年成立,198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館面積有12萬多平方米,向觀眾開放的區(qū)域約有7萬多平方米。開放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孫中山試驗炸藥處--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區(qū)、翠亨農(nóng)業(yè)展示區(qū)、中山鼎、警世鐘。孫中山在這里度過了有意義的童年,后也曾在這里行醫(yī)、 草擬《上李鴻章書》、 策劃組織軍隊、參加廣州武裝起義等。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余,間與人下象棋,然習(xí)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于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過去國民黨宣傳孫中山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并且在學(xué)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yè),由教務(wù)長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頒發(fā)畢業(yè)證書。但事實上當(dāng)年的畢業(yè)生只有二位,孫氏及江英華。香港西醫(yī)書院在當(dāng)時是一個未獲立案的學(xué)校,未能獲得香港當(dāng)局的承認,必然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yī)執(zhí)照。香港西醫(yī)書院乃香港大學(xué)的前身。至今香港大學(xué)將國父定義為香港大學(xué)第一屆畢業(yè)生,并保留著其滿分之試卷,并在Lily Pond中樹立著國父的銅像,供後人景仰。國父在回校探訪時說過:香港以及香港大學(xué)是我知識的出生地。
十五、紀念場所
1 中山陵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nèi),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dāng)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guān)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biāo)識物,標(biāo)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上面有國父的三民主義: “民族”、“民權(quán)”、“民生”門額。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
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 簡介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報》陽光副刊刊出了原載《天有霓裳》由劉小烽撰寫的“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內(nèi)外的強烈關(guān)注。該文全篇1866字,正好與孫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稱一絕。文章立意獨到,氣勢磅礴。篇幅短小,而孫中山生平大事卻無一遺漏。而且文中佳句極多,有許多經(jīng)典性的佳句。譬如:文章開頭先追本溯源,介紹孫中山革命所處國度的歷史人文背景,作者寫道:“嗟呼!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于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tǒng)緒也。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寫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頓時肅然起敬,于無形中烘托提高了孫中山革命的歷史地位。譬如:在講列強瓜分的危險時,作者寫道:“四萬萬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講孫中山逝世時,作者寫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梁,使革命頓失指導(dǎo),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fēng)以哀號,天地共凄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nèi)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如此氣韻,堪稱神來之筆,使讀者頓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2 中山紀念堂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全國及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筑物,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先生設(shè)計,1929年動工,1931年完成。
這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jié)構(gòu),跨度達71米的建筑空間內(nèi)不設(shè)一柱,氣勢恢宏。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臺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biāo)性的建筑物之一,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游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qū)的日本侵略軍在這里簽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 1949年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后,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shè)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huán)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從80年代初向游人開放以來,它更是成了廣州主要的游覽勝地,成為中外人士喜愛的參觀游覽勝地。
3 上海宋慶齡故居
孫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女士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wù)活動的重要場所。主樓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1949年宋慶齡在這里欣然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邀請,北上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參與制定建國的大政方針,并當(dāng)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曾在這里進行各種國務(wù)活動,經(jīng)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積極促進中外交往,維護國際正義。她所創(chuàng)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yè)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里醞釀、籌劃的。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后,這里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后人瞻仰。2001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孫中山行館
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jù)分析可能是鐵獅子胡同5號,后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23號。孫中山行館原為時任外交總長顧維鈞的住宅。1924年,孫中山應(yīng)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將顧維鈞在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了不足一個月便撒手人寰。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該室為內(nèi)外套間,室內(nèi)陳設(shè)簡樸。外間西墻上鑲著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方懸掛孫中山遺像,遺像右邊鏡框里為《總理遺囑》,左邊鏡框里為《致蘇聯(lián)書》,靠墻的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孫中山行館于1984年5月24日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國父紀念館
位于臺北市文第士街,環(huán)球酒店側(cè),是一幢回教色彩的建筑物。孫中山先生于1918年出資興建此寓所,作為其家人的住所,其后再加修建。至1932年,國父之子哲生奉養(yǎng)母親慕貞女士于此。之后慕貞女士仙逝,故居才于1958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 贈宋慶齡
國父紀念館保持原貌,館內(nèi)陳設(shè)均為孫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門行醫(yī)時所用的物品。
館側(cè)是孫先生生前喜歡坐立的花園,現(xiàn)矗立著一尊國父的全身銅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以供游人瞻仰。
中共的[20024]號文件,2002年11月修訂的《關(guān)于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規(guī)定“對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稱謂,可稱臺北中山紀念館。”另外臺灣的教育部也在2007年建議修改不適當(dāng)用詞,如“國父孫中山”應(yīng)該為“孫中山先生”。有些人認為是臺灣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中國化。
6 北京中山公園
北京中山公園位于北京市天安門西側(cè),面積22余公頃。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準備將其辟為公園。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后,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nèi)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園為中山公園。在辟為中央公園后,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xí)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wèi)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領(lǐng)北平后,改為北平公園,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園,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fù)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正在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公園的主體建筑為社稷壇,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gòu)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梁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
7 廣東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坐落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qū)東南方17.6公里處,廣珠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于林木蔥蘢、鳥語花香之中。
紀念館于1956年成立,198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館面積有12萬多平方米,向觀眾開放的區(qū)域約有7萬多平方米。開放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孫中山試驗炸藥處--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區(qū)、翠亨農(nóng)業(yè)展示區(qū)、中山鼎、警世鐘。孫中山在這里度過了有意義的童年,后也曾在這里行醫(yī)、 草擬《上李鴻章書》、 策劃組織軍隊、參加廣州武裝起義等。
上一篇: 孫原湘 | 下一篇: 孫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