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的出現使我們能從中學到經驗,知識,小之而言,可為我們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為國家的發展指明出路,所以對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簡單的對或錯,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評價。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云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在涉及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具體史實時,由于人們所持的視角和論旨的不盡相同,卻出現了種種歧義。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說成是導致革命失敗的重大失誤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缺乏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的指導思想、缺乏先進的建黨理論、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認作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由于客觀上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經過斗爭后被迫接受與袁世凱妥協的條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于袁世凱。這是中國當時的階級力量對比和外國干涉的結果(這是由于中國若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將嚴重損害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從這個角度看,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有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這兩大重要意義和貢獻。)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于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于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于:一是通過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后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后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庭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于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在豐富多彩的孫中山歷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間,有一種史說或史論,在評說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命題時,將主要原因歸結為孫中山及革命黨領導人物“缺乏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沒有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缺乏先進的建黨路線,沒有用遠大理想武裝革命黨人的頭腦;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沒有建立起一支統一指揮的革命軍隊”之歷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開孫中山所處時代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用后代人的視角去俯視前代人的史實,此類評說似乎理正言順無可挑剔;然而,須知,時處清末民初,馬列主義未入國門,孫中山遠渡重洋游歷英、美、日本諸國,接受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從事和領導的革命事業只能歸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后人所持有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學說自然會有不同之處,孫中山領導的“起共和而終帝制”與共產黨領導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經驗的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結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這種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敗、以今人的覺悟去審視古人的意識所得出的所謂“孫中山的歷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樓閣式的高談闊論,失去了歷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何況,孫中山到了晚年,從軍閥割據殘民誤國、帝國主義侵略有進無退、武裝起義屢遭失利、共和大業日暮途窮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脫身而出,慷慨接受馬列主義與無產階級運動新潮思想的洗滌,重新解釋舊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主張國共合作,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黃埔軍校,重新培育革命隊伍,在思想上完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者的轉變,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為毛澤東式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這便是“歷史局限性”一說并不恰當的歷史明證。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局限性。但是,與當時舊中國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照,他個人的這些局限性皆屬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誤,無礙于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大局和歷史軌跡,更無損于他創立革命學說、領導革命運動和開創歷史新篇的光輝形象。
所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是時代的局限和國情的制約,決非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行動所能左右;同理,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故而,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歷史課本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共產黨采取支持政策,其遺孀宋慶齡女士更是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節日(如國慶節)天安門廣場上都會懸掛一幅巨大的孫中山先生畫像,可見中山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云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在涉及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具體史實時,由于人們所持的視角和論旨的不盡相同,卻出現了種種歧義。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說成是導致革命失敗的重大失誤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缺乏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的指導思想、缺乏先進的建黨理論、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認作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由于客觀上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經過斗爭后被迫接受與袁世凱妥協的條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于袁世凱。這是中國當時的階級力量對比和外國干涉的結果(這是由于中國若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將嚴重損害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從這個角度看,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有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這兩大重要意義和貢獻。)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于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于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于:一是通過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后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后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庭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于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在豐富多彩的孫中山歷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間,有一種史說或史論,在評說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命題時,將主要原因歸結為孫中山及革命黨領導人物“缺乏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沒有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缺乏先進的建黨路線,沒有用遠大理想武裝革命黨人的頭腦;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沒有建立起一支統一指揮的革命軍隊”之歷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開孫中山所處時代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用后代人的視角去俯視前代人的史實,此類評說似乎理正言順無可挑剔;然而,須知,時處清末民初,馬列主義未入國門,孫中山遠渡重洋游歷英、美、日本諸國,接受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從事和領導的革命事業只能歸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后人所持有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學說自然會有不同之處,孫中山領導的“起共和而終帝制”與共產黨領導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經驗的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結果也存在差距。于是乎,這種以后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敗、以今人的覺悟去審視古人的意識所得出的所謂“孫中山的歷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樓閣式的高談闊論,失去了歷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何況,孫中山到了晚年,從軍閥割據殘民誤國、帝國主義侵略有進無退、武裝起義屢遭失利、共和大業日暮途窮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脫身而出,慷慨接受馬列主義與無產階級運動新潮思想的洗滌,重新解釋舊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主張國共合作,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黃埔軍校,重新培育革命隊伍,在思想上完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者的轉變,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為毛澤東式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這便是“歷史局限性”一說并不恰當的歷史明證。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局限性。但是,與當時舊中國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照,他個人的這些局限性皆屬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誤,無礙于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大局和歷史軌跡,更無損于他創立革命學說、領導革命運動和開創歷史新篇的光輝形象。
所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是時代的局限和國情的制約,決非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行動所能左右;同理,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故而,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歷史課本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共產黨采取支持政策,其遺孀宋慶齡女士更是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節日(如國慶節)天安門廣場上都會懸掛一幅巨大的孫中山先生畫像,可見中山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上一篇: 孫原湘 | 下一篇: 孫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