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后被確診為膽囊癌,請看十一段:孫中山先生死因)逝世,由于孫中山重視國家環境保護,故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孫中山。當時于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鐘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但是各地黨政機關、民眾團體在不同的場合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是稱孫中山先生為總理或是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后,孫中山即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其“國父”的地位。
汪精衛于南京建立的親日政權也尊崇孫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規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即屬一例,同時規定有關“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不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推翻中華民國大陸政權前或后,都尊稱孫氏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民間則有人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的這一做法。另外孫中山先生之夫人宋慶齡女士,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享有較中華民國時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時也被人進而尊稱為“國母”。
中共的[20024]號文件,2002年11月修訂的《關于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規定“對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稱謂,可稱臺北中山紀念館。”另外臺灣的教育部也在2007年建議修改不適當用詞,如“國父孫中山”應該為“孫中山先生”。有些人認為是臺灣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中國化。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但是各地黨政機關、民眾團體在不同的場合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是稱孫中山先生為總理或是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后,孫中山即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其“國父”的地位。
汪精衛于南京建立的親日政權也尊崇孫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規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即屬一例,同時規定有關“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不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推翻中華民國大陸政權前或后,都尊稱孫氏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民間則有人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的這一做法。另外孫中山先生之夫人宋慶齡女士,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享有較中華民國時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時也被人進而尊稱為“國母”。
中共的[20024]號文件,2002年11月修訂的《關于正確使用涉臺宣傳用語的意見》中,規定“對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稱謂,可稱臺北中山紀念館。”另外臺灣的教育部也在2007年建議修改不適當用詞,如“國父孫中山”應該為“孫中山先生”。有些人認為是臺灣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中國化。
上一篇: 孫原湘 | 下一篇: 孫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