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時期,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時,河南的孫氏族人隨同著到了那里安家落戶。 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后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后來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據史書記載,唐朝末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臺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氏在國內分布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孫姓大約有105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5,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 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11.8,占安徽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的孫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皖豫魯蘇,長江流域為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8強,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 元、明近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孫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低,近600年中孫姓人口純增長率只有13,凈增加了1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東(14.5)、江蘇(13)、江西(11.9),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陜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這五省的孫姓又集中了29。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總人口的1.6。宋、元、明期間,孫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部地區遷移,而中原地區孫姓人口萎縮。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魯蘇兩大塊孫姓人口聚集地區,孫姓聚集重心開始向東移動。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 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 中孫 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 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 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占省總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3.5)和吉林(3.4)。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布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群向東北地區的大量移民。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后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后來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據史書記載,唐朝末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臺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氏在國內分布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孫姓大約有105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5,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 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11.8,占安徽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的孫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皖豫魯蘇,長江流域為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8強,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 元、明近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孫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低,近600年中孫姓人口純增長率只有13,凈增加了1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東(14.5)、江蘇(13)、江西(11.9),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陜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這五省的孫姓又集中了29。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總人口的1.6。宋、元、明期間,孫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部地區遷移,而中原地區孫姓人口萎縮。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魯蘇兩大塊孫姓人口聚集地區,孫姓聚集重心開始向東移動。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 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 中孫 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 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 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占省總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3.5)和吉林(3.4)。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布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群向東北地區的大量移民。
上一篇: 蘇廣文 | 下一篇: 慎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