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楊行密割據淮南,后封吳王。吳國建都揚州。905年,楊行密死,其子楊渥繼位。908年,權臣徐溫殺楊渥,立楊隆演,而軍政大權則全歸徐溫執掌。吳國逐漸擴地,至909年,已建有27個州了。這年,徐溫、任升州(今南京)刺史,使其養子徐知諾治升州。徐知諸改變舊習,選用謙吏,修明政教,招延士人,得進士宋齊丘為謀主,從而在徐氏勢力中又自成一個勢力。918年,徐知誥管理國政,更加重視發展農桑。吳國舊制規定,上等田每頃收稅足陌現錢二貫一百文,中等田一貫八百文,如現錢不足,依市價折金銀。另外,還實行丁口稅,計丁口征現錢。而宋齊丘則主張田稅不收現錢,改為繳納谷帛,并“虛抬時價,折納綢綿絹本色”。當時市價,每匹絹五百文、綢六百文、綿每兩十五文。宋齊丘建議把每匹絹抬為一貫七百文、綢為二貫四百文、綿每兩四十文,都是不打折扣的足錢。他提出的要官府收租稅,用高于市價三四倍的虛價來折合實物,確是大膽而有遠見的建議(《容齋隨筆》轉載北宋許載所著《吳唐拾遺錄》)。同時,他還建議廢除丁口稅。對于宋齊丘的這些建議,朝議喧嘩,以為官府損失太大。宋齊丘則據理申辯:哪有民富而國家貧的道理?!徐知誥斷然采納宋齊丘的建議,認為這是勸農上策,立即付諸實施。果然,不到十年,江淮間呈現“曠土盡辟,桑拓滿野”的繁榮景象,吳國也就富強了,有力量抵御北方軍閥的侵擾。920年,楊隆演死,弟楊溥立。927年,徐溫死,徐知誥擁楊溥稱帝,自任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其后,徐知諸勢力實際上成為吳國唯一的勢力。931年,徐知誥出鎮金陵,執掌吳國大權,使子徐景通留揚州管國政,任宋齊丘為吳宰相,輔助徐景通。吳先后凡46年,宋齊丘參政29年,仕途似無坎坷。
那么,宋齊丘為什么最終在九華山“筑室而居”呢?這要追溯到南唐的歷史了。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唐烈祖),國號唐,建都金陵。唐烈祖改姓名為李昪,其子徐景通改姓名為李璟。943年,唐烈祖因中毒而病死,李璟(唐元宗)即位,他信任被唐人稱之為“五鬼”的陳覺、馮延巳、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之人,因而政局也發生了變化。961年,李璟死,子李煜(唐后主)繼儉,其人雖是個高級文士,但確是個十足的亡國之君。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唐后主,南唐亡。南唐先后凡39年,宋齊丘仕途不順,幾度被貶。看來,官場中的冷暖,統治者的隨心所欲關系到宋齊丘的政治命運。他厭惡當時官場的虛偽和惡濁,終于“辭政柄”,在九華廣勝山小釣魚臺北筑室而居,“歸隱此山”,與山水自然為伴。其間,號“九華先生”,李璟曾封其為“青陽公”。然而,最終在唐主的威逼下,宋齊丘含恨自縊于九華山。可以說,宋齊丘是選擇這一形式對丑惡現實的抗議和譴責,聯系到他的經歷與志向,便可理解其這種夕陽遲暮的悲哀。
宋齊丘死后,九華山上的僧民按其生前之意,將他在此山的故居改為廣勝寺。宋齊丘墳墓筑于九華山東麓的中心山下。宋齊丘在九華山中留下的“征賢寺”、“沉機石”等故跡,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瞻仰。
那么,宋齊丘為什么最終在九華山“筑室而居”呢?這要追溯到南唐的歷史了。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稱皇帝(唐烈祖),國號唐,建都金陵。唐烈祖改姓名為李昪,其子徐景通改姓名為李璟。943年,唐烈祖因中毒而病死,李璟(唐元宗)即位,他信任被唐人稱之為“五鬼”的陳覺、馮延巳、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之人,因而政局也發生了變化。961年,李璟死,子李煜(唐后主)繼儉,其人雖是個高級文士,但確是個十足的亡國之君。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唐后主,南唐亡。南唐先后凡39年,宋齊丘仕途不順,幾度被貶。看來,官場中的冷暖,統治者的隨心所欲關系到宋齊丘的政治命運。他厭惡當時官場的虛偽和惡濁,終于“辭政柄”,在九華廣勝山小釣魚臺北筑室而居,“歸隱此山”,與山水自然為伴。其間,號“九華先生”,李璟曾封其為“青陽公”。然而,最終在唐主的威逼下,宋齊丘含恨自縊于九華山。可以說,宋齊丘是選擇這一形式對丑惡現實的抗議和譴責,聯系到他的經歷與志向,便可理解其這種夕陽遲暮的悲哀。
宋齊丘死后,九華山上的僧民按其生前之意,將他在此山的故居改為廣勝寺。宋齊丘墳墓筑于九華山東麓的中心山下。宋齊丘在九華山中留下的“征賢寺”、“沉機石”等故跡,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瞻仰。
上一篇: 孫棨 | 下一篇: 孫峴 |